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上课讲义.ppt
43页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10.3生态环境影响识别10.4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n环境影响评价技木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的定义:4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4美国Walter E.Westman的定义:通过许多生物和生态概念和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概念和方法也适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如农田和城市等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n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和范围n1、等级确定n据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大小分,三级n开发项目分两类: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工业建设和中小型资源开发项目;n依据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1-3个影响因子,再依据下表确定评价等级选择的因子大于一个时,根据评价级别高的因子确定为其工作等级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n生物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n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方法是:n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地球上本系统平均值量算n异质性:指在一定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n异质性程度变化:要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n荒漠化:n包括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工矿型荒漠化n按荒漠化程度分:n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4.5吨/公顷.年;n正在发展的荒漠化2.9-1.5n强烈发展的荒漠化1.4-1.0n严重荒漠化0.9-0.0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n理化性质改变:n水理化性质改变为1-3类水的改变;n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为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n理化性质恶化:n水理化性质恶化为1-3类水变为4-5类水;n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为由上一级别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n相对同质:n某生态系统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份或元素组成n二级以上评价项目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负荷及其环境容量要进行分析确定。
n三级评价项目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n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及其确定n主要依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物与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确定n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宜大不宜小,应包括:直接作用区;间接作用区;对照区;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1、2、3级评价分别不小于8-30km、2-8km、1-2km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n具体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n(1)地表水系特征n确定的范围要能说明地表水系特征、地表水功能及使用情况、水生生态系统特征,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和主要因素、流域内敏感的生态目标等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n(2)地形地貌特征n平原、微丘陵地区直接影响区域n丘陵、山地-相对独立或封闭的地理单元n河道、沟谷-适当延伸,海陆交界处沿岸延伸到相邻功能区n(3)生态特征n确定的范围要能说明受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 n(4)开发建设项目特征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n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程序P222图n生态环境影响的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n影响预测与评价;减缓措施与替代方案;n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n1、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六项指标n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n自然性;适宜性;生存威胁;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n六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影响、n相得益彰。
n生态系统自然性越强,生物多样性越丰富,代表性越高,其存留的稀有性越好越有价值,生态适宜性越强,生存威胁越低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n2、生态环境评价的七项内容n(1)生物多样性与衰减率n(2)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完整性与演变趋势n(3)环境与景观生态的完善性和破碎性、边缘化、n退化程度n(4)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n(5)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现状与变异趋势n(6)资源环境的丰(富)度和衰减度n(7)生态与环境演变可能引起的社会经济发展及n公众福利的影响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n所谓的生境破碎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包围着生境片断的景观,对原有生境的物种并不适合,物种不易扩散,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n生境的破碎化在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的同时增加了生存于这类栖息地的动物种群的隔离,限制了种群的个体与基因的交换,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威胁着种群的生存力此外,生境破碎化造成的边缘生境面积的增加将严重威胁那些生存于大面积连续生境内部的物种的生存。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一、生态影响识别(工程调查与分析)n1、影响因素的识别n对作用主体,即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n包括主辅工程、项目实施时间、地点、影响发生方式、作用性质等n2、影响对象识别n对影响受体,即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的识别n包括: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受影响的重要生境、敏感生态目标、景观等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敏感目标主要有P225八类n具有生态意义的保护目标;n美学意义目标;科学文化意义目标;n经济价值目标;社会安全意义目标;n生态脆弱区或环境严重恶化区;n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目标;n有特别纪念意义或科学价值的目标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3、影响性质与影响程度(施工期、运营期、后影响)n(1)影响性质n正影响与负影响;n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n可恢复影响与不可恢复影响;n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n累积影响与非累积影响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2)影响程度n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剧烈程度;受影响生态因子多少;n生态环境功能受损程度;是否影响主导生态因子;n(3)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分析n4、识别方法n常用列表清单法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二、生态现状评价n1、评价内容n(1)生态因子现状评价植被;动物;土壤;水资源;各项评价内容见P226n(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现状评价n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
n(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评价n(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行评价)n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自然灾害;污染灾害;n(4)生态资源评价(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2、评价方法n(1)图形叠置法不能作精确的定量评价n图形叠置法的实施步骤如下:A、用透明纸作底图,在图上标出开发项目的位置及即将受项目影响的地区范围;B、在底图上描出植被现状、动物分布或其它受影响因子的特征;C、绘出每个影响因子影响程度的透明图;D、将影响因子图和底图重叠,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度表示不同的影响和不同的影响程度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该方法的特点是预测结果直观,容易被人理解,如用带方格的透明纸还可以定量地估测受影响的地区的面积但不易预测影响的时间上的延续此外,此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资料、经费和人力,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其表达的环境特征大多为自然地理方面的,本方法应与计算机作图、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结合起来,其应用范围必然更加广泛,效果也将得到提高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2)生态机理分析法n动物或植物与其生长环境构成有机整体,当开发项目影响植物生长环境时,对动物或植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也产生影响。
n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影响预测的步骤如下:A、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有关资料;B、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C、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D、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E、观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F、根据兴建项目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3)系统分析法n 系统分析法因其能妥善地解决一些多目标动态性问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在进行区域规划或解决优化方案选择问题时,系统分析法显示出其它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在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中使用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排序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等方法,这些方法原则上都适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可查阅有关书刊。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4)质量指标法n质量指标法是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综合指数法的拓展形式n基本原理:通过对环境因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与分析,建立其评价函数曲线,通过评价函数曲线将这些环境因子的现状值(项目建设前)与预测值(项目建设后)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指标,由好至差用10表示,由此可计算出项目建设前、后各因子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值最后,根据各因子的重要性赋与权重,再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起来,便得出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 环境质量指标法的基本公式是E=(Eh1一Eq1)*W1i1,2,n式中:E项目建成前、后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值,即项目对环境的综合影响;Eh1项目建设后的环境质量指标;Eq1项目建设前的环境质量指标;W1权值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5)景观生态学法n景观生态学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判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空间结构分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n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n景观由拼块、模地和廊道组成,其中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景观中一种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
因此,模地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判定模地有三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模地的判定多借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决定某一拼块类型在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Do)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其数学表达式如下:Rd=(拼块i的数目拼块总数)xl00Rf=(拼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xl00Lp=(拼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xl00Do=0.5*0.5*(Rd+Rf)+Lp*100%上述分析同时反映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数量和分布,因此能较准确地表示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第十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生态影响识别与生态现状评价n景观的功能和稳定性分析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1)生物恢复力分析分析景观基本元素的再生能力或高亚稳定性元素能否占主导地位2)异质性分析模地为绿地时,由于异质化程度高的模地很容易维护它的模地地位,从而达到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