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家语:始诛其次原文译文.docx
6页孔子家语:始诛其次原文译文本文是《孔子家语》之其次篇下面是我共享的孔子家语:始诛其次原文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子为鲁司寇①,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②,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③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④,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⑤,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⑥,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⑦,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⑧,此乃人之*雄者也,不行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⑨,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⑩,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行赦也《诗》云:‘忧心静静,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①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②朝政:执政少正卯:鲁大夫和孔子同时讲学 ③尸于朝三日:陈设尸首三天 ④居:坐下 ⑤行僻而坚:行为邪辟而意志坚决。
⑥记丑而博:《荀子》杨惊注:“丑,谓怪异之事旧注:“丑谓非义译文采纳杨说 ⑦撮徒成党:旧注:“撮,聚《荀子》作“聚徒成群” ⑧强御足以反是独立:强暴有势力足以反对正道而独立成家 ⑨“文王”句:文王名姬昌,周武王父,居岐山之下,周朝起先强大,号西伯潘正”《荀子·宥坐》作“潘止”,《说苑·指武》作“潘阯”事迹不详 ⑩“太公”句:太公即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周文王师帮助武王灭殷,封于齐华士:旧注:“士之为人虚伪,亦聚党也《韩非子》说他“耕而后食,凿井而饮”,也许是个隐士 “子产”句:子产名侨,字子产,郑国政治家史何:《荀子·宥坐》作“邓析、史付”,《说苑·指武》作“邓析” 忧心静静:忧心忡忡 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代理行使宰相的职务,表现出兴奋的神色弟子仲由问他:“我听说君子祸害来临不恐惊,幸运驾临也不表现出高兴现在您得到高位而流露出高兴的神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对,的确有这样的说法但不是有‘显贵了而仍以谦恭待人为乐事’的说法吗?”就这样,孔子执掌朝政七天就诛杀了扰乱朝政的大夫少正卯,在宫殿门外的两座高台下杀了他,还在朝廷暴尸三日 孔子弟子子贡向孔子进言:“这个少正卯,是鲁国知名的人,现在老师您执掌朝政首先就杀掉他,可能有些失策吧?”孔子回答说:“坐下来,我告知你杀他的缘由。
天下称得上大恶的有五种,连盗窃的行为也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事理却又心存险恶,二是行为怪僻而又坚决固执,三是言语虚伪却又能言善辩,四是对怪异的事知道得过多,五是言论错误还要为之润色这五种大恶,人只要有其中之一恶,就免不了受正人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五种恶行样样都有他身居肯定的权位就足以聚集起自己的势力结党营私,他的言论也足以迷惑众人伪饰自己而得到声望,他积蓄的强大力气足以叛逆礼制成为异端这就是人中的*雄啊!不行不及早除掉历,殷汤杀掉尹谐,文王杀掉潘正,周公杀掉管叔、蔡叔,姜太公杀掉华士,管仲杀掉付乙,子产杀掉史何,这七个人生于不同时代但都被杀了头,缘由是七个人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具有的恶行是一样的,所以对他们不能放过《诗经》中所说的:‘忧亡心如焚,被群小所憎恶’假如小人成群,那就足以令人担忧了 孔子为鲁大司寇①,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 季孙②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冉有③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行斩也。
狱犴④不治,不行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⑤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⑥,惟日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行,尚贤以劝之;又不行,即废之;又不行,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⑦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⑧’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⑨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⑩,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①大司寇:鲁有三卿,司空兼司寇,孟孙兼职司空下有小司寇,孔子好像是小司寇,《苟子·宥坐》作“孔子为鲁司寇” ②季孙:鲁桓公子季友后裔,又称季孙氏,三卿之一,司徒兼冢宰自鲁文公后,季孙行父、季孙宿等都是鲁国实权人物 ③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季氏家臣 ④狱犴:这里指刑狱 ⑤《书》:这里指《尚书·康诰》,文字有出入 ⑥勿庸以即汝心:旧注:“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即不要只求符合你的心愿。
⑦《诗》:这里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⑧俾民不迷:旧注:“俾,使也迷:迷失 ⑨错:放置 ⑩限:《荀子·宥坐》作“岸”,这里指险阻 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有父子二人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羁押在同一间牢房里,过了三个月也不判决父亲恳求撤回诉讼,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 季孙氏听到这件事,很不兴奋,说:“司寇欺瞒我,从前他曾对我说过:‘治理国家肯定要以提倡孝道为先’现在我要杀掉一个不孝的人来教育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吗?司寇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冉有把季孙氏的话告知了孔子,孔子叹息说:“唉!身居上位不按道行事而滥杀百姓,这违反常理不用孝道来教化民众而随意判决官司,这是滥杀无辜三军打了败仗,是不能用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为什么呢?统治者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百姓一方法律松弛而刑杀严酷,是杀害百姓的行径;随意苛捐杂税,是凶狠残酷的*;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礼法,是残暴的行为施政中没有这三种弊害,然后才可以运用刑罚《尚书》说:‘刑杀要符合正义,不能要求都符合自己的心愿,断案不是那么顺当的事’说的是先施教化后用刑罚,先陈说道理使百姓明白敬服。
假如还不行,就应当以贤良的人为表率引导激励他们;还不行,才放弃种种说教;还不行,才可以用威势震慑他们这样做三年,而后百姓就会走上正道其中有些不从教化的顽皮之徒,对他们就可以用刑罚这样一来百姓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了《诗经》说:‘辅佐天子,使百姓不迷惑’能做到这些,就不必用严刑峻法,刑法也可搁置不用了当今之世却不是这样,教化紊乱,刑法繁多,使民众迷惑而随时会落入陷阱官吏又用繁多的刑律来限制约束,所以刑罚越繁盗贼越多三尺高的门槛,即使空车也不能越过,为什么呢?是因为门槛高的原因一座百仞高的山,负载极重的车子也能登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山是由低到高缓缓升上去的,车就会渐渐登上去当前的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很久了,即使有严刑苛法,百姓能不违犯吗?” 这篇第一段记载了孔子诛少正卯的事 其次段讲法制与教化关系,真是深刻孔子主见先教后诛,假如不教而诛,是暴虐行为国家首先要进行道德教化,然后要树立正面形象加以引导,假如不从,才能加以刑威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