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诊断与突破训练:翻译准顺,满分保证(含答案).pdf
6页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9文意准顺,满分保证(用时: 45 分钟满分: 44 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 分) 吾湘乡,当乾隆时,人才殷盛邓笔山为云南布政使,罗九峰为礼部侍郎,而谢芗泉先生为御史三人者皆起家翰林,而御史君名震天下是时和珅柄国,声张势厉,家奴乘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世所称“烧车御史”者也谢)吉人,御史君之孙,将之官,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于是拜手告曰:“古人之学,莫大乎求贤以自辅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青峙,子之辅也抑吾闻江南为仕宦鳞萃之邦,或因青峙而得尽交其贤士大夫,是尤余所望也 ” (选自《曾国藩文集》,有删改 ) (1)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4 分) 译文:(2)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3 分) 译文:(3)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3 分) 译文:答案(1)御史巡视城区时遇见他们,把他们抓出来鞭打,在大路上烧了他们的车子得分点:“捽”“火”,状语后置句及句意对) (2)( 谢 吉 人 ) 于 是 向 我 索 求 赠 序 , 请 求 我 赠 言 来 纠 正 他 不 足 的 地 方 。
( 得 分 点 :“索”“纠”“逮”及句意对) (3)耍小聪明的人,自夸而看不起人,以为众人平庸不足道,对自身没有帮助得分点:“矜”“物”“卑卑”及句意对) 参考译文我的家乡湘乡在乾隆时人才众多如邓笔山做云南布政使,罗九峰做礼部侍郎,而谢芗泉先生做御史三人都是翰林出身,并且谢御史名震天下当时和珅 执掌国政,声势煊赫他的家奴坐着高大的车子,横行于集市,肆无忌惮御史巡视城区时遇见他们,把他们抓出来鞭打,在大路上烧了他们的车子,被世人称为“烧车御史 ”谢吉人,是御史的孙子,将要赴任,于是向我索求赠序,请求我赠言来纠正他不足的地方于是我拜手告诉他说:“古人学习,没有比寻求贤人来辅助自己更重要的了耍小聪明的人,自夸而看不起人,以为众人平庸不足道,对自身没有帮助左清峙,他就是你的辅助我听说江南是官员聚集之地,或许你因为结识青峙能够结交江南的贤士大夫,这更是我所期望的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 分) (元 )略生而岐嶷[注],幼则老成,博洽群书,好道不倦神龟中为黄门侍郎元乂专政,虐加宰辅,略密与其兄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欲起义兵,问罪君侧雄规不就,衅起同谋,略兄弟四人,并罹涂炭,唯略一身,逃命江左。
孝昌元年,明帝宥吴人江革,请略归国江革者,萧衍之大将也萧衍谓曰:“朕宁失江革,不得无王略曰:“臣遭家祸难,白骨未收,乞还本朝,叙录存没因即悲泣衍哀而遣之 (选自《洛阳伽蓝记》 ,有删改 ) 注岐嶷:形容幼年聪慧1)雄规不就,衅起同谋,略兄弟四人,并罹涂炭,唯略一身,逃命江左3 分) 译文:(2)略曰:“臣遭家祸难,白骨未收,乞还本朝,叙录存没因即悲泣4 分) 译文:答案(1)雄伟的计划没有实现,同谋者之间却产生了嫌隙,元略的兄弟四人一并遭遇灾祸,只有元略一个人逃命到了长江南岸地区得分点:“就”“衅”“罹”及大意) (2)元略说:“我全家遭遇祸难,亲人的白骨还没有掩埋,请允许我回到本朝,料理死者与生者的事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得分点:“乞”“叙录”“存没”及大意) 参考译文元略生下来就很聪慧,幼年时就老练成熟,他通晓各种书籍,爱好道义孜孜不倦北魏孝明帝神龟年间他任黄门侍郎当时元乂 独揽朝政,残害辅政大臣,元略秘密地与他的哥哥相州刺史中山王元熙一道,打算举义兵追究国君身边的佞臣的罪行雄伟的计划没有实现,同谋者之间却产生了嫌隙,元略的兄弟四人一并遭遇灾祸,只有元略一个人逃命到了长江南岸地区孝昌元年,孝明帝赦免了被俘的梁朝人江革,请求让元略回本国。
江革是萧衍的大将萧衍对元略说:“ 我宁愿失去江革,也不能没有您 元略说: “ 我全家遭遇祸难,亲人的白骨还没有掩埋,请允许我回到本朝,料理死者与生者的事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萧衍很同情他,就打发他回去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 分) 苏廷评行状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选自《苏轼文集· 卷十六》,有删节 )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3 分) 译文:(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 分) 译文:(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4 分) 译文:答案(1)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 )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得分点: “ 径与欢笑造极” ,省略主语;“ 府藏 (f ǔzàn ɡ ) ” ,肺腑;句意对](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 (百姓 )受到严重的侵扰, 祖父 (就)写诗来讥刺官吏得分点:“素”,向来;“缘是大扰”,省略句;句意对) (3)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 )没能流传,不只是(因为 )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得分点:“非独 ,, 亦,, ”句式;“僻远自放”,自我放逸、远离功名;“过”,过失、过错;句意对) 参考译文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祖父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舍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
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 (或:使人受困) 更加不再吝惜 (钱财 )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 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 )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最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庆历年间, (朝廷 )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 ),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 )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 )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 (百姓 )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 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 )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 )没能流传,不只是(因为 )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 )、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 分) (徐有功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选自欧阳修《新唐书· 徐有功传》 ) (1)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3 分) 译文:(2)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4 分) 译文:答案(1)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得分点:“按狱”,审理案件;“诬”,诬陷;“纵”,放纵;句子通顺) (2)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国家法律得分点:“私忿”,私人恩怨;“公法”,国家法律;句子翻译正确、通顺) 参考译文(徐有功 )被起用任命为左司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救出了他有人说:“皇甫文备曾陷您于死地,现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 )回答说: “ 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国家法律。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 分) 郑交泰,字协德平岚乡人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南陵知县陈科联者,潮州人也以赃钱六十千被论时交泰署怀宁县,抚军雅闻其能,檄审之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陈坐失察以稿入复,抚军声色俱厉责曰:“而为同乡徇邪?”交泰徐对曰:“按牍载,勒赈者五人今五人欠缴谷六百余石,陈令果贪,岂索钱六十千而止?况陈令首捐米二百石,纵贪六十千之钱,何不少捐三十石之米,而作此周折乎?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大人原籍浙江,今隶属下者不下十余员,平居未尝异视,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抚军默然明日案定,从交泰议知亳州时,滁州有高永威者,与其党八人横劫旋获二人于定远县,据词,当五人论斩,二人遣配,一人枷杖发落而已有司锻练周内之,以论斩七人题达寻获四人,其词与前二人如出一口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交泰抗言曰:“狱贵得情耳,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长揖而出后抚军廉其实,以交泰为然,提刑亦悔谢 (选自《香山县志》) (1)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3 分) 译文:(2)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3 分) 译文:(3)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
4 分) 译文:答案(1)(郑交泰 )能够凭借片言只语判决疑难案件,在他把判错的案件改正过来的时候,即使是官位很高的人盛气凌人地对待他,也不能让他改变主张 (得分点:“析”“平反”“临”“夺”及句意对) (2) 况且 我 看这 件 事情 , 与他 的官 职 没有 关 系, 何 必要 去 徇私 舞 弊呢 ? ( 得 分点 :“察”“徇”,末句句式、语气,句意对) (3)抚军下文书让郑交泰审理这个案子,郑交泰坚持五个人处以死刑的意见,提刑非常愤怒,想用其他的罪名中伤他得分点:“檄”“执 ,, 议”“中”,末句句式,句意对) 参考译文郑交泰字协德,平岚乡人郑交泰才智卓越,天性勇毅,善于听取诉讼而加以裁决,能够凭借片言只语判决疑难案件,在他把判错的案件改正过来的时候,即使是官位很高的人盛气凌人地对待他,也不能让他改变主张南陵知县陈科联是潮州人,因为收取六十千的赃款而被判罪当时郑交泰担任怀宁县知县,抚军平时就听说过他的才能,下文书让他审理这个案子郑交泰发现了陈科联下属和家人作奸犯科的欺诈行为,陈科联应依照“在监督检查上有疏忽 ”的罪名定罪郑交泰拿着判决的文稿去回复抚军,抚军声色俱厉地责备他说:“你要替你的同乡徇私舞弊吗?” 郑交泰慢慢地回答说:“ 按照公文上的记载,陈科联勒索了五个赈灾的人。
现在五个人总共欠下了六百余石应该缴纳的谷物,陈科联县令果真贪婪的话,难道会仅仅索贿六十千就罢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