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 2019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pdf
19页新华三集团杭州总部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路466号邮编:310052北京总部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南大街8号院 利星行中心1号楼邮编:Copyright 2019新华三集团 保留一切权利CN-173X30-20191205-BR-HZ-V1.0免责声明: 虽然新华三集团试图在本资料中提供准确的信息,但不保证本资料的内容不含有技术性误差或印刷性错误,为此新华三集团对本资料中信息的准确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新华三集团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提示的情况下对本资料的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新华三集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DEI)专区目录P24前言 P01P08P03P30P15第五章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建议强化高端引领和重点领域突破,明确数字经济发展方向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先行,探索数据驱动新模式提升营商环境数字化,提升均衡性城市服务和治理能力强化科创属性,发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优势以“三个四”为引领,构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共同体 P25P26P27P28P29城市总分及排名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城市服务城市治理产业融合第三章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评价 P09P10P12P13P14长三角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重要一极三省一市合力打造中国高质量发展样板数字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数字经济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二章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现状P04P05P06P07上海模式:高端引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杭州模式:数字产业化驱动区域新高度合肥模式:创新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新特色苏锡宁模式:产业数字化推动区域新极点第四章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城市样板P16P17P18P19指标体系数据样本 附录P30P310102前言今天, 我们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第五次科技革命的交汇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互联网、 大数据、 智能化等数字技术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关键词。
发展数字经济对于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直接的、 重要的驱动作用, 数字全球化的新纪元已经到来 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技术向心性、 产业发散性的特点, 区域经济是最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承载载体,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的核心聚集区也集中在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等区域经济体从规模看, 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体是我国乃至全球区域经济体中体量最大、 人口影响最多的区域, 同时也是全球湾区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2018年,长三角41座城市拥有超过1/4的全国经济总体量, 拥有1/6的全国总人口覆盖、 1/3的全国总研发投入; 产业方面, 拥有1/2的全国集成电路产值、 1/3的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 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并构成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一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入政府工作任务 2019年12月1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 明确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 共计41个城市, 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 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
在一体化战略的发展指引下, 长三角地区以数字经济促进整体经济快速增长, 新技术、 新业态、 新模式蓬勃发展, 已逐步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 长三角一体化定位为 “一极三区一高地” ,即通过一体化发展, 使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在新经济周期背景下, 长三角正凭借数字经济打造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中的新样板 在上海, 传统产业改造和落后产能调整淘汰深入推进, 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一批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创新项目落户;在江苏, 数字经济体现为产业数字化的新产业、 新业态, 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发展势头最为强劲; 在浙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江, 数字经济体现为以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与全面产业带动, 实现现代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安徽, 数字经济体现为智能和产业双落地, 智能设备层面小到AI翻译棒、 “能听会说” 的鼠标、 大到智能钢琴、 教育机器人, 13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走进市场, 应用层面有工业、 农业等多个产业的数字化应用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区域原有的 “东强西弱、 南富北穷” 格局正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开始转变, 尤以西部和南部正成为地区新的 “驱动发展极” 同时, 数字经济正驱动长三角地区城市特色更为分明, 各城市的发展特色和独特的发展模式正加速成型, 数字经济的 “百城百态” 新态势正在形成, 如上海地区的高端制造业、 杭州的互联网经济、 合肥的AI+工业的双轮驱动、 宁波的工业贸易数字化、 南京的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无锡地区的物联网新兴应用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模式正从外部产业导入转换为内生驱动发展, 传统产业和数字化的融合进程在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中形成了突出的价值 当前, 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间主导产业趋同 为破解当前困局, 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在共同研究制定 “长三角产业地图” , 用产业地图的方式实现城市间产业要素信息对称化、 动态化, 通过数据共享引导产业和区域在纵向产业链上优势互补、 错位竞争、 链接发展、 立体生长, 寻找产业协同的内生动力, 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发展诉求 长三角区域内, 协同布局企业总部、 研发基地、 生产基地已是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相较于上一轮产业转移, 新一轮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更多是在转移中升级产业,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优化产业链布局。
本次研究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与客观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 梳理出数字经济为引领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施路径, 即以四个一体化推进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 梳理出长三角具有全国示范意义且具有持续带动价值的业务领域,即以四个新标杆推进区域数字经济全面发展; 梳理出长三角具有样板价值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即以四个新城市样板模式推进以城市为主体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希望此次研究在为其他区域提供可供参照的标准和对象的同时, 也为国内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0401长三角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重要一极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第二章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加速调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长三角以其全球领先的综合体量、 较高的GDP总量, 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城市群始终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全球各个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很大程度上业已成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经济规模第一, 并与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欧洲西北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展开全面的竞争 近年来, 长三角城市群历经多次产业升级迭代, 在经济总量、 城市密度、 综合竞争力等多个指标层面均保持全球前列。
衡量城市经济不仅要看规模大小, 更要看以科技创新为标尺的新经济的发达程度 目前全球494家独角兽中, 上海有47家, 全球城市排名第三; 杭州有19家, 进入排名前五, 这表明上海、 杭州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城市 2018年6月, 合肥入选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 将更好的推动合肥各行业各领域建设,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此外, 全球十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美国科尔尼发布的全球城市报告中, 南京凭借一流的投资环境, 成功入选2018年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排行榜前100位,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道路上, 南京的创新政策系统全面, 创新生态全国领先据财富杂志近日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 长三角有13家企业上榜, 其中上海7家, 杭州3家, 苏州、 张家港和南京各1家 上海的上榜企业以国企为主, 包括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绿地集团、 上汽集团、 宝武集团、 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等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 包揽了浙江省的世界500强上榜企业, 分别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物产中大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 江苏3家世界500强企业, 分别是恒力集团、 沙钢集团和苏宁易购。
这些企业分布在银行、 汽车、 钢铁、 互联网、 物流等领域, 成为引领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全球领先企业长三角综合体量世界领先以上海、 杭州、 合肥、 南京为代表的城市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城市长三角区域内部涌现出大量具有全球领先价值的产业企业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0506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 城市化水平最高、 数字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推动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建设, 打造中国高质量发展样板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数字经济区域加速发展 在三省一市的通力合作下, 数字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长三角西部和南部正成为地区新的 “驱动发展极” 02三省一市合力打造中国高质量发展样板西部地区以合肥、 铜陵为代表, 正借力数字化自主创新、产业数字化、 加速业务模式升级等内生性驱动要素的发展而迅速赶上 合肥在数字化发展方面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当前工业互联网内上云企业超过3000家, 在语音录入、 集成电路等方面拥有领先的产业布局, 并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 大数据从业人员18万。
作为一个工业化率超过60%的传统工业城市,铜陵市通过产业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 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走向高质量发展新天地03数字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长三角南部借助数字经济实现了由富向强的转变, 杭州、无锡等传统的经济强市正快速转型为技术强市 作为电商零售行业的中心城市, 杭州以此为基础, 近年来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 依托电商、 互联网金融孵化了一批中小型创业公司, 并诞生了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及独角兽 2018年杭州数字经济产业新设小微企业数占全省总数近半, 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1812家 全市完成 “机器换人” 重点项目490个, 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209台, 实施上云企业4万余家, 开展工厂物联网试点项目236个 制造企业众多的无锡, 通过物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促进更多新兴产业突飞猛进, 推动无锡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 无锡通过打造雪浪、 慧海湾、 鸿山3个物联网特色小镇, 物联网产业已形成了先发优势和特色优势, 在全国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凸显长三角创新能力全国排名靠前长三角区域内创投资本加速集聚、 创新政策跨域协同试点突破、 高新技术园区数量快速增长、 研发人员集聚效应不断加强, 促进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显示, 2018年, 长三角地区整体区域优势较为突出, 在前十强中占据四席 江苏、 上海、 浙江、 安徽的创新能力分别排名第3位、 第4位、 第5位和第10位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总数全国排名靠前长三角是高端人才和数字人才的聚集区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数量无论总量还是增量均保持全国领先, 为长三角地区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A股上市公司总数均全国排名前十, 其中浙江、 江苏排名第二、三, 上海排名第五, 安徽排名第十 从新增数量来看, 2018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20家) ,浙江省排名第三 (16家) 长三角地区对于国际及港澳台和国内其他地区的高水平人才和数字人才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其中上海、 杭州和苏州的综合吸引力最强据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数据, 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人才的流入/流出比为1.06, 数字人才流入/流出比达到1.35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评价第三章07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数字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