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一面教学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doc
9页二 一面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手法 3.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以及鲁迅先生为革命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课时:总第3-4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6年,伟大的鲁迅先生与世长辞,这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如果你是鲁迅先生的亲朋好友,学生,或者就是一位鲁迅先生的一位仰慕者,这时,让你写一篇文章来悼念先生,你怎么写? 一般来说,纪念伟人介绍伟人的文章,多从介绍其生平开始,摘取能体现其崇高品质,伟大成就精神的重大事迹来写的确,当时有很多很多的人写诗赋文来悼念鲁迅先生,记叙他一生突出的事迹,歌颂他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一篇但这篇文章相对于大多数的文章来说,构思很精巧独特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小的角度,即选取同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而短暂的一面,选取鲁迅先生生活中极其细微的一件事,来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 下面我们就来朗读课文,看看在一个普通工人眼中,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课文分析 本文结构,以空行自然分开,分为两部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1.“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
2.“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 (一)第一部分 1.开篇交待了什么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环境) 环境描写: 店外的景象:“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阴冷) 为什么要描写店外的景象?有何作用? 明确: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说明我进店的原因;又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开篇作者就点明了时间,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2.从店外进入店内,店内又是如何一种景象呢?我是如何观察书店事物的?其观察视角(描写顺序)是如何变换的?看2~5段,请注意表示作者眼光移动的词语,从中体会作者的感受观察视角的转换就决定了描写的顺序) 提示:a先描写“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 (冷清) b再“书架一角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惊喜) c最后“一本书的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兴奋) 从“赫然”“像得到保证似的”这些字眼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 (体会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看出鲁迅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那么这一笔有何作用呢?(从情感上为后文鲁迅从幕后走到前台做了一个铺垫) 书店这个特定环境的描写作者是按视角的转移按远景近景特写来安排描写顺序的,同样,对于鲁迅先生的描写作者也是按一定视角的转换来具体描写 现在就请你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鲁迅先生肖像的语句,并按“远景”“近景”、“特写”的顺序对其进行分析 提示:远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观察条件的揭示 近景: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
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描写人物忌讳泛泛而谈,应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概括)反复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是先生为革命工作鞠躬尽瘁的体现;反复写瘦,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对先生的关心与敬爱之情 3.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请你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 从这些对话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对先生的感情在随之不断变化?下面我们就从对话入手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句是“你要买这本书?”,当时我的反映是什么? “立刻感到受了父亲的抚摩”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是一个处于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亲人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下面就请模仿老师这种分析,分四组分析后面的对话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哦!您,您就是——” “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 4.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第二部分 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明确: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
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敬爱之情,及继承先生遗志奋勇前进的决心 2.记叙顺序: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二 一面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记叙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课时:总第3-5课时(本课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记叙的顺序和方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加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这点必须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都有哪些方式? 按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这是第二册记叙文学习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文章中都有过接触 按照前面三个提问,边回答、边订正、边总结,依次出现板书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要素: 时、地、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时间(事物发展过程) 空间(不同地点) 事物性质 感情变化 3.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2.预习课文 (1)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日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 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