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和环境(版卫生学).ppt
125页1,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第一篇 环境与健康,2,目的要求:,掌握:环境、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熟悉: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3,概述,当前环境污染几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形成…,1988,1977,2000,2006,酸雨,臭氧空洞,,4,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 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就环境所作的定义为“环境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的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5,环境的分类:,【 primary environment 】:即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两方面,6,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有利健康因,不利健康因素,促进健康,地 方 病,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概念:由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
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为地方病8,环境的分类:,【 secondary environment 】:是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环境,如城乡居民点、厂矿、农场、风景区9,如今,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10,The factors that composes environment:,Biological factors (生物因素) Chemical factors (化学因素) Physical factors (物理因素) Social and mental factors (社会心理因素),,11,(一) 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生物毒素,环境中能引起健康危害的的生物病原因子,,老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12,燃料废气:烟、COx、NOx、SOx 汽车 尾气、火车废气、废渣 金属与重金属:镉、铬、汞、 铅、锌、砷、 农药化肥:有机磷、有机氮 其他有机物:氰、酚、塑料、洗涤剂、环境雌激素、二噁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有 损害的化学物,,,,,,,(二) 化学因素 (Chemical factor),,TCDD(二噁英)是氰化钠1000倍,致癌黄曲霉素10倍以上 “世纪之毒”,13,气象因素:温度、湿度、气流、 气压、热辐射,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噪声、振动,,(三)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物理因素 人类环境,,,,,,,,电离辐射:X线和γ射线,14,14,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15,(四) 社会心理因素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政治制度 经济水平 文化程度 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心理,,人类健康,,2004年,16,,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食物链( food chain ) :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叫做~。
食 物 链,1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18,DDT农药在环境中的富集作用,19,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 ① 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 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 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能够发生生物富集作用,20,生物放大示意图(DDT),21,Minamata disease patient,Fisherman’s hand,Congenital Minamata disease patient and her mother,22,三、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 人与环境之间的最本质联系就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移通过新陈代谢人与环境进行不断的物质交换,使两者在物质成分及含量上呈现高度相关性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对立统一关系23,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英国 220人 60多种元素,人与环境的关系,24,元素在海水中丰度与其生物必需性,,25,适 应,长期适应,短期适应,,,,,(二)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长期进化,形成了对环境的适 应。
在不同纬度,人肤色差异 很大人的大拇指两节,便做 精细动作,猩猩大拇指三节,便握持攀援生理生化调节,与不利环因素保持平衡,在进入黑暗的空间后,瞳孔会扩大从事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出现热适应26,(三)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依赖、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便于生存与发展27,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28,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概 念,29,公害(public nuisance)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特点: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公害病是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中毒性疾病30,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比利时) 2.多诺拉烟雾事件(美国) 3.伦敦烟雾事件(英国) 4.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 5.水俣病事件(日本) 6.富山事件(痛痛病)(日本) 7.四日市事件(哮喘病)(日本) 8.米糠油事件(日本),二十世纪中叶八大公害事件,31,一、环境污染及其来源,32,废水 生产性污染 废气 工业性“三废” 废渣 污水 生活性污染 粪尿 生活性“三废” 垃圾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来源,33,(一) 生产性污染(Productive pollutant),1.能源大规模使用; 2.资源大规模的开发; 3.新物质的大规模合成: 现有960万种新的化 学物质,人工合成200万种,增加1000种/ 年。
三大合成(塑料、纤维、橡胶) 特点:有组织排放、量大、毒性强、易治理,,34,工厂大量废气的排放,35,工厂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放,,排污口,长江水污染,36,资源大规模的开发,37,17:08,37,P14,38,17:08,38,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难降解性 生物毒性 生物蓄积性 远距离迁移性,39,17:08,39,40,17:08,40,,,POPS向两极转移的示意图,“全球蒸馏效应”或“蚱蜢跳效应”41,17:08,41,,,艾氏剂(Aldrin)、 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滴滴涕(DDT)、氯丹(Chlordane)、毒杀芬(Toxaphene)、灭蚁灵(Mirex)、七氯(Heptachlor),UNEP规定的12种POPs,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PCBs)、六氯苯 :工业化学品 二噁英和呋喃类(PCDDs/PCDFs):非故意制造的副产品,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90个国家2001年在瑞典《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消除12种,42,(二) 生活性污染(Domestic pollutant ),污水:医院污水、生活污水 垃圾:成分复杂,含致突变致癌物 粪尿:主要是生物性污染 煤烟: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灰尘。
1999年九届人大11 次会议提案:在大城市禁止烧煤 特点:片污染、无组织排放、难治理,生活性三废,,,,,水体富营养化,43,上海毛蚶引发甲肝事件,,44,上海毛蚶引发甲肝事件,时间: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 事件:上海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性流行 后果:近三十万人上海市民染上肝炎 原因:毛蚶45,原 因,来自江苏启东等沿海地区,调查结果证明部分近岸毛蚶带有甲肝病毒 启东县是我国甲肝病高发地区,医院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流入附近海域,使产地的毛蚶被污染 上海市民的饮食习惯是将毛蚶用开水一烫就吃,这是不良的卫生习惯46,(三) 其他污染,Other pollutant,交通污染 噪声 振动 放射元素,47,交通性污染,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于2007年9月16日至22日开展,其中9月22日是“无车日”48,绿色节能、畅通和谐,9月22日为潍坊市“无车日”,活动时间为7:00—19:00,将四平路(东风街至民生街路段)、月河路(福寿街至胜利街路段)作为无小汽车区,只对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其它公共交通(校车、通勤车等)以及消防车、急救车等特种车辆开放49,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50,(二)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环境:结构、状态,污染物:性质、数量,影响 因素,51,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
主要部位: 呼吸道、消化道、皮肤,52,靶部位:多数情况下,污染物储存的部位即是毒物直接作用的部位,称为~ 贮存库:组织器官中,物质含量高,却没有明显毒作用的部位53,物质蓄积:进入体内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蓄积于体内,称为~物质蓄积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种环境化学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物质,但由该物质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这种情况称为~54,生物转化:进人体内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为~ I 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作用 Ⅱ相反应:以结合反应为主 生物解毒作用:经过体内的转化,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降低,称之为~ 生物活化作用:少数化学物进人体内,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可增强,这种现象称之为~55,生物活化作用 (bioactivation) 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 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芘、芳香胺,对硫磷,氧化,对氧磷,水解,水解产物,56,污 染 物 的 排 泄 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内排出的途径主要有四: ①经肾脏随尿排出; ②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 ③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 ④挥发性物质也可直接经呼吸道排出。
57,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 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58,四、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毒性: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59,(一)致死剂量(let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