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学研究样题解答.doc
4页传播学研究样题解答 一、名词解释(20 分) 1、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 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 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20 世纪 40 至 60 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有限效果”论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 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 和效果的“有限性” ,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有限效 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2、传媒接近权传媒接近权“接近权”或者“受众传媒接近权” (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是 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这一理论的首倡者美国学者巴隆认为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也应该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 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 放的义务和责任。
“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也必须由宪法确认大众‘接近’媒介的权利” 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3、电子乌托邦 “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 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 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 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 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 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 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4、把关人 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 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把关人” 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在传播学中, “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 “把关人”起 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 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 把关人,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 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人,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新闻信息流通的行为, 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5、民主参与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 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 介规范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 它的主要观点有: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 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 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 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比大规模的、单向的、 垄断性的巨大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 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二、简答题(40 分) 1、传播的控制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 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 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 (control studies)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 响,主要是指传播事业的政府控制、经济控制和社会控制;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 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也是社会对传播事业自身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的要求 2、大众报刊的出现标志现代报纸的发展完成了哪两个转变? 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 19 世纪 30 年代的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其代表性事件时“便士 报”运动这时的报刊,除了价格低廉之外,还有以下的特点: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 会事件报道和娱乐新闻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2、发行量大;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 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广告收入成了报 纸经营的主要来源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 闻纸”的转变,二是有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只有到了这个时 期,报纸才成了“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才成了真正意 义上的大众媒介 3、文字的发明对人类传播进步的意义?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 统的进程其重要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 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 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 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4、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有以下特点: (1)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都是社会性的,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等特点,所以一般信息一经大众传播媒介的传递,便具有了权 威性、公开性和社会性。
(2)信息公开,面向社会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方式相比,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 具有保密性,变成了社会共同的资源,可以为广大受众所分享 (3)信息单向流动,受众反馈有限在人际传播的过程里,双方既是传播者,又是受 众,信息处于循环状态,随时可获反馈而大众传播是开放性的、单向的、回路不确定, 受众被动,无法要求当面解释或提问 (4)信息包罗万象,受众范围极广由于现代社会通讯技术的发达,大众传播媒介种 类繁多,所提供的信息从世界各地到一个偏远山村,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产,几乎可以说 是无所不在 (5)信息传播速度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媒体之间在信息传递速度方面的 竞争加剧,大众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变成了 一个“地球村” (6)信息内容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不同,不是 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必须要经过了社会认可的专业新闻机构发布 (7)受众有强烈的选择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公众对大众传播有很大的选择余 地,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是看电视还是听广播因此,要想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吸引受 众的注意就成了关键三、论述题 1、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因特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 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大大提高了信 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由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形成了微波、 光纤通信网络,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地联结为一体但与之俱 来的问题和“副作用”是:汹涌而来的信息有时使人无所适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 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变得非常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 (Information Explosion” ) 、 “信息泛滥” 信息爆炸表现在五个方面: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3、广告信 息铺天盖地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5、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关于信息爆炸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统计表明,那个 10 年,全球信息量每 20 个月就增加近一倍进入 90 年代,信息量继续以几何级别增长,到 90 年代末,伴随着 第五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真地开始爆炸了然而,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面对 “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的巨大压力,人们对于信息的苦苦追求和期待忽然间变 得踟蹰了因为,即使每天 24 小时看这些信息,也阅读不完更何况,其中存在着大量的 无用,甚至不真实的信息实际上目前的状况是: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 在忍受着“信息爆炸”的困扰。
“信息爆炸”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世界 10 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它们的分析能力,妨碍了他 们的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作出最佳决策有分析说,目前收集不少信息 所花费的成本已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2、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1970 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等“明尼苏达三人小组”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 ,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 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 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比如,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就是说,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 的儿童在学前没有钱请家庭教师,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 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有关研究证明,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 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知识沟”不断变宽, 差距不断扩大 面对上述情况,一股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在当时这种强大的社会 压力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项“补充教育计划” ,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 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通过制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利用电视媒介来缓解贫 富儿童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就成为“补充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于是,针对 这一目的制作的《塞萨米大街》 (又名《芝麻街》 )电视系列片应运而生 然而,在对 该系列片播放后的实际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一 举措失败了 《塞萨米大街》播出后虽然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总的实际 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 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 这部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电视系列片,播出后的 实际效果表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将同样的知识或信息传送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角 落,人们在接触和利用传媒的机会上并不存在平等与否的问题,然而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 并不是如此简单 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 “知识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现 在贫富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 家以及文化之间。
为了缩小“知识沟” ,有许多学者提了两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从硬件方面,必须 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者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 行价格优惠,以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第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