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备课.pdf

17页
  • 卖家[上传人]:雨水
  • 文档编号:150223948
  • 上传时间:2020-11-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7.21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 学 内 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 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以及乘法的估算 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 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 口算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 位数的笔算方法 3. 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 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 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能应用合 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重 点 难 点 利用乘法运算,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 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 学 措 施 1. 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 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 的数学方法 3. 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 能力 4.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学计算。

      5.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6.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7. 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课 时 安 排 本单元分 5课时学习 第 1 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 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会使用计 算器验算 2.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 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164= 2304= 193= 1804= 140 7= 245= 2105= 136 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学生开火车口算, 口算 13632的学生会 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 引入: 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 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 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 1. 教学例 1 (1)投影出示例 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 145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 接近 150,12 接近 10,所以 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 14512=1740 C.用笔算: 1 4 5 1 2 2 9 0 1 4 5 1 7 4 0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5)议一议 A.计算中“ 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 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 表示 1 个十, 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 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 教材第 47 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 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 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 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 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 教材“练习八”第1 题 (1) 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145 这样 的算式怎样笔算比较方便) (2) 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 教材“练习八”第2 题 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 再自己列式、 计算、解答, 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在笔算中应注意什么呢? 课堂检测 一、笔算下列各题 14512= 13512= 17646= 32526= 二、解决问题 1、一士多店平均每天售出饮料350支,这个月(按 31天计算)共售出饮料多 少支? 2、小东从家走到学校要20 分钟,他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 米/ 分, 小东家离学 校有多少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因数末尾、中间有0 的乘法 教学内容因数末尾、中间有0 的乘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 在乘法运算中 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 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 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105= 2104= 2003= 203= 1305= 2402=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 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 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 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 的或因数中间有 0 的乘法时,怎样计算 呢?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 的乘法)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例 2 (1)16030= (2)10630= 2.16030 怎样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 (1)先口算出 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 1 6 0 3 0 4 8 0 0 (3)3 个 160 是 480,那么 30个 160就是 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 1 6 0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 4 8 0 0添上两个 0 呢? 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 表示是 1603 的积,添上两个 0 就 是 16030的积。

      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 位添上两个 0,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30 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 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使学生明确: 只有因数末尾的 0 没有参与运算, 直接在积的后 面添上去, 因数中间的 0 要参与运算, 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4. 教材第 48 页“做一做” 第 1 题: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 意强调计算时,要把末尾0 前面的数字数位对齐 第 2 题:小组分工完成,互相检验,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 (1)把因数末尾有 0 前面的数字相乘 (2)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实践应用 1. 教材“练习八”第3 题 快速写出每题的结果,并在小组中交流口算的方法 2. 教材“练习八”第4 题 投影出示“神舟九号”飞船的图片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 教材“练习八”第5 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适当点拨,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 教材“练习八”第 6 题 你能很快比较出每组算式的大小吗?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一 下,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堂检测 一、计算题 28153= 14 、32235= 15 、54145= 二、选择题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A、不变 B、扩大 10 倍 C、缩小 10 倍 2、12580 的积的末尾有()个零 A、2B、3C 、4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A、四位数 B、五位数 C 、四位数或五位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扩大 (或缩小) 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 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师: 前面我们认识了亿的上的数, 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 位 数 , 给 大 家 几 秒 钟 的 时 间 , 看 你 能 很 快 地 记 住 哪 个 数?123412341234 950382573014 学生记数。

      师: 记住了哪个 ?( 第一个 )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记住了第一 个数?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 今天我们研究积的变化规 律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 ? 生 1: 有什么规律 ? 生 2: 学积的变化干什么 ? 生 3: 积的变化规律和什么有关系? 生 4: 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 ? 师: 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 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研究能解决 所有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 师: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 你能解决吗 ? 课件出示 : 星期天 , 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 小明的妈 妈来到副食柜前 , 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妈妈提出问题想考 考小明 大米每包 6 元, 如果买 2 包, 一共多少元 ? 大米每包 6 元, 如果买 20 包, 一共多少元 ? 大米每包 6 元, 如果买 200 包, 一共多少元 ?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62=12 620=120 6200=1200 师: 非常好 ! 同学们 , 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 你能根据 这组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2 个算式吗 ?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 式,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写的? 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 式:6 2000=12000,620000=120000 师: 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 ?你们写得这么正确 , 你一定发现 了这组算式的规律 , 谁再来说一说这组算式的特点? 生: 其中一个因数不变 , 另一个因数逐渐扩大的倍数相同, 都是逐渐扩大 10倍, 积也随着扩大 10倍 师: 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 , 另一个 因数乘 10, 积也乘 10 如果让你再往下写 , 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 猜一猜, 如果一个因数不变 , 另一个因数乘5, 积会有怎样的变 化呢?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 学生写出后汇报交流 师: 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 , 另一个因数乘几 , 积也乘几 师: 如果问题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下面问题 ), 你还会算吗 ? 大袋面粉每袋 2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 中袋面粉每袋 1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 小袋面粉每袋 5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204=80 104=40 54=20 师: 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 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 式的特点 ?谁来说一说 ? 生: 我们已经发现 , 一个因数不变 , 另一个因数除以2, 积 也除以 2。

      师: 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想一下, 这里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 规律? 生: 一个因数不变 , 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0 除外),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