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三章社会态度1.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Baige****0346
  • 文档编号:275382516
  • 上传时间:2022-04-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7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社会态度1    第三章社会态度本章内容一、态度定义二、态度与行为关系三、态度的测量四、态度形成及改变一、态度定义(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二)态度的构成要素1、态度的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2、态度的情感成分一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3、态度的行动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表现为“想……”、“我准备……”三者的关系☆一般说三个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但有时候不一致,而当三者发生矛盾后时情感因素则起主要作用;(三)态度的特点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人获得了对于人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个人新的社会学习经验的建立而改变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联的。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一致性亦即稳定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倾向于一致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态度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的,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现象二、态度与行为关系(一)态度决定行为吗?1.态度与行为一致的证明1936年美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成功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预测投票数与实际投票数相差不到1%1972、1976、198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盖洛普民意测验及其他主要新闻机构所做的民意测验结果也显示,在选举行为上,态度有着高度的预测行为的作用2.拉皮埃尔的挑战(1)研究的目的种族歧视态度与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2)现场研究带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美国,仅有一家拒绝接待3)问卷调查6个月后,分单问题和多问题进行调查3.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行为本身可否实施※态度指向的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情景是否制约态度行为发生※时间※态度对象的特点4.态度什么时候可以预测行为?§强硬的、明确的、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有高度一致性;§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常常比通过间接形式获得的“二手”态度更能决定行为;§态度的重要性关乎切身利益;§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或经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具体态度预测具体行为。

      科学命题应该是:“态度与行为指向的一致性”“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态度在什么条件下决定行为”等而不存在简单的“态度决定行为”的问题二)行为决定态度吗?1.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角色”决定态度?电影《死亡实验》2.社会行为3.表情与态度4.行为为什么影响态度?★自我展示★自我辩解★自我知觉三、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法(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内隐态度测量法(五)行为观察法(六)生理反应法(一)量表法1.瑟斯通量表瑟斯通(Thurstone,1929)量表是由其本人提出的“主观外显相等间距法”量表它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态度是可以概念化并且被测量的2.李凯特量表1932年,心理学家李凯特(Likert)为了避免瑟斯通量表编制过程过于复杂,提出了一种类似于瑟斯通量表,但更为简便的方法3.语义差异量表语义差异量表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等人于1957年发展起来的,是等级量表的另一种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用成对的两极性的形容词,如好/坏;聪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二)问卷法是进行调查访问的一种重要方法,也用于态度的测评三)投射法投射法是一种心理测验的方法,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事、某人的态度。

      通常是向被试提供一种情景刺激,通过分析这一情景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态度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愿望、要求以及思想方法等无意识的反映优点是被测者不知道测试者的意图,难以作假缺点是分析时,测试者的主观性很大1.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1921年设计编制的该测验内容包括十张内容不同的墨迹图片,其中五张为黑色,两张加了红色,三张为彩色测验时,每次出示一张,问:“你看这张图形像什么?”或“这张图形会使你想到什么?,计分方法根据预计标准观察被试对各图形的部位、形状、颜色等各方面所变现出的反应3.造句测验(简称SCT)是事先准备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没完成的句子,让被试把句子写完,从中可以反映被测者的态度如了解对父亲的态度:“假使我父亲……”“父亲说……”“今天我父亲……”(四)内隐态度测验内隐态度被认为是“真实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外显态度则是内隐态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后的歪曲表达关于内隐态度测验运用最多的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这一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一个人内隐概念中关于某一对象与某一特定属性之间的联结紧密(如花-美丽),则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高,反应时也较短;而如果人们内隐概念中关于某一对象与一个特定属性之间联结不紧密(如花-令人厌恶),则人们在进行辨别归类时会产生认知冲突,反应时也会较长。

      五)行为观察法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态度,因而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在实际研究中这种方法应尽可能同其他方法一起使用因为行为和态度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关系,行为是态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方面四、态度形成(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2.家庭影响3.同伴影响4.团体的影响(二)个体的学习---霍夫兰德及其同事提出的1.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和联想学习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强化学习3.模仿与观察学习(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1.依从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2.认同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3.内化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五、态度的改变(一)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二)态度改变的策略(一)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说服者方面的因素-什么样的人容易说服人?2.被说服者方面的因素-什么样的人容易被说服?3.说服信息方面的因素1.说服者方面的因素-什么样的人容易说服人?(1)说服者的可信度◆专家资格◆可信赖性(2)说服者的吸引力◆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2.说服信息方面的因素(1)单方面的传播与双方面的传播(2)信息传播的渠道(3)唤起听众强烈的情感体验(1)单方面的传播与双方面的传播§单面的传播:在说服过程中,传达者只是单方面地表明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双面的传播:在说服过程中,既表明自己的论点和优越性,也同时指出与自己相反的论点存在的价值,并通过驳斥,强调目的指向一方。

      §对于普通大众,提供单方面论据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对象,则同时提供正反两面论据的信息的说服效果较好§当听众原有态度与传递者所提倡的观点不一致时,双面论据更有说服力;当听众原有态度与传递者的观点一致时,单面论据的说服力更优§当听众所需要的是短时的、即刻的态度改变时,采用单方面的信息传播效果好;如果所祈求的是长时的、较稳固的态度改变,则应采用双方面的信息传播2)信息传播的渠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工具,如电台广播、电视、交谈、书写文章、书信等来劝说他人不同方法手段对信息的劝说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果较好;信息比较简单时,视觉效果最好,其次是听觉,书面效果最差3)唤起听众强烈的情感体验研究者发现人们态度的改变和心情有密切的关系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唤起恐惧效应?±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恐惧、恶感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3.被说服者方面的因素-什么样的人容易被说服?(1)个体差异※年龄与性别※智力※人格特征(2)承诺(3)态度主体与群体的关系(4)原有态度(1)个体差异年龄:研究表明,年长者的态度比年轻者的态度更为稳定,更不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性别:整体上说,男性与女性在态度说服上差异很小,且他们之间的差异与各自的专业分工有关智力:通常人们认为智力水平高的人比智力水平低的人难以说服不过研究也发现,智力较高的人易于接受一些复杂的和新的观点,主动改变态度,并且改变后的态度也较为稳定人格特征: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有的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信服权威,因而较易接受他人的劝说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较高的人,过于相信自己和保护自己因而不易接受他人劝告和影响2)承诺是指个体对自己关于某事所持的看法已经承担了的相应的义务已经承诺的态度比没有承诺的态度更难受外部劝导的影响而改变承诺的强度受制于四个条件:☆已经做出相应的行为☆公开化☆直接体验☆自由选择(3)态度主体与群体的关系研究表明,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越高,越倾向于保持自己与群体相一致的态度,被说服的可能性也越小4)原有态度▲人们自小形成并保持一生不变的态度难以改变▲根据个体的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而形成的态度难以改变;反之,依据道听途说或其他间接经验而形成的态度难以改变▲出于某种无奈或迫于某种压力而形成的态度容易改变,而自主选择或自觉自愿接受的态度则不易改变▲自身协调一致,不存在矛盾冲突的态度不易改变,而自相矛盾、互不协调的态度则较易改变。

      二)态度改变的策略1.登门槛效应2.留面子效应3.群体规定论4.角色扮演法5. 参与活动法1.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2.留面子效应★是指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再实现一个中等难度的任务,已达到改变态度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拒绝了一个大的任务,必须立即提出一个中等的任务,方能达到效果,如果中间间隔时间较长,效果就不好了3.群体规定论群体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体有一种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多少具有依赖心、自卑感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该方法在态度改变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著名态度研究者詹尼斯等人自1965年开始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是扭转人们日常生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