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微博问政意义和探索.docx
11页2023年微博问政意义和探索 微博问政的意义和发展探索 一、政府微博的应运而生 作为信息沟通、传播的宠儿,微博已成为国内外网络问政的利器微博的出 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舆论格局只有官方掌握舆论工具的局面,随着网络的出 现而逐渐改观, 而微博的出现更加速了这一转变的趋势 微博被人称作 “自媒体” , 意思是,每一个微博的用户,就如同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媒体通过大量的加关注 和相互转发,一条微博的浏览量相当可观若是一经影响比较大的名人的关注, 一条微博信息的浏览量甚至可以达到几十万,上百万,其影响已经不亚于传统媒 体,甚至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许许多多的人加入到微博的交流中,成为“微博 控” 曾经帮助奥巴马赢得美国大选的微博,也开始出现在了中国的政治舞台面 对悄然来临的“微博时代” ,越来越多的官员试水“微博” ,开启了网络时代官民 沟通的新方式, 使官员微博问政蔚然成风 目前, 国内政府部门开微博持续升温, 自 2023 年四川成都市政府首开政府微博后,云南、浙江的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 也开通了微博微博平台,打开了政务公开的一扇窗,增加了政府机构和官员工 作的透明度,将官员的言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二、微博问政的现状分析 2023 年网络问政亮点纷呈,但若要论最亮的那颗“星” ,当属微博2023 年被称为 “微博元年” 网络问政与微博及时结合, , 达到了最佳传播效果 2023 而 年应该算得上微博真正发挥其社会作用的一年 年初的那一场微博打拐活动已经 使这个在网络发展进程中的“黑马”初试锋芒,由单纯的某个个体发起的议题, 其影响以几何倍增的方式往外波纹式地扩展,其传播速度之快、覆盖人群之广、影响力之大、互动性之强已让世人震撼 从 2023 年的初试锋芒到 2023 年的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官员第 一时间进驻微博,“微博问政”已在集纳民意、体察民情、发挥民智方面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三大微博平台上,目前就已经有具备一定粉丝规模且信息发布频率较高的活跃党政机构微博 400 多个、官员微博 200 多个 2023 年两会期间,有超过 700 名代表、委员热衷“织围脖”,微博问政成为今年两会上民众参与国是的新兴渠道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各级 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开始使用微博,增强了微博问政的力度和广度 三、微博问政的创新所在 1、突破了时空界限 与传统的问政关系不同,各地网友可以在一天 24 小时的任何时间进行微博 问政。
过去,群众在访问政府是总是吃闭 门羹,遭遇“领导不在”“领导在忙”、的冷水,而微博的留言没有时空的限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弊端同时,政府职 能部门对政府要闻、热门事件及时披露信息,可以避免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谣言 漫天的局面 2、突破了文化差别 无论初中学历还是博士学历,只要有闪光的片言只语,都可参与微博问政 微 博使得现实社会中不具有实际话语权的草根平民拥有了和社会精英同一话语平台,并且可以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成为微博上重要的信息源,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和影响力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所说的: “微博可以产生 ‘核 裂变’ 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它可以让每个人都发挥过去只有媒体才 能发挥的作用 ” 3、突破了参与路径 由于传统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的某些不足,体制内信息流动不畅,而互联网 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非常适合充当政府与民众交流的补充渠道,微博会继续成为公 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网友可以通过、电脑桌面、浏览器随时参与曾几 何时,一切被官方认定为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信息,都被摒弃在媒体报道之外当 微博出现之后,想把一些问题悄无声息地压下,似乎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
四、微博问政的现实意义 从政府的立场 1、集纳广大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2023 年,胡锦涛主席在与网友 聊天时, 就曾说过, “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 汇聚民智, 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 此后连续三年的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都与网友进行了直接交流不仅是主席、总理,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开始利用微博等网络等网络手段广征民意,丰富提案2023 年的“两会” ,代表委员们纷纷通过微博广接“地气” ,采纳网民 意见,集中网民智慧,提出了众多内容丰富、视角多元、表达民生民意的优秀提 案与议案 2、体察社会民情 微博是一个批评的利器,也是一个沟通的桥梁用得好,微博上的民意会被 引导成一股积极的、强大的正面力量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微薄的强大影响力,一 些政府部门领导, 以及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计入到注册微博、撰写微博的队伍中来 3、提高执政监督 大批民众微博问政,通过微博进行声援,矛头直指出现问题的地方政府,其 带来的舆论压力以及由此转化成的促进民众参与的现实压力, 迫使政府必须紧急 应对和谨慎处理 4、树立政府形象 某些政府官员的微博,粉丝众多,影响巨大,用于撰写的微博既满足了公众 知情的需要,也提高了织“围脖”的官员的个人形象。
建立起一个影响巨大的微 博,就如同搭建了一个随时 沟通的平台民意凭此而上达,民心凭此而凝聚 从百姓的立场 政府机关开办微博是百姓表达权的诉求它不同于信访方式,微博上讲的话 更朴实鲜活,少了很多官话,这样网友敢讲真话正因为有了微博,草根粉丝不 再仰望首脑, 而有机会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今, 许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 正不断地从依靠广播、电视、报纸向网络转移而网络的互动功能使得民众在接 受信息的同时,也能及时发出个人的声音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也是 网络尤其是微博的魅力之所在 从社会的层面 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非常适合充当政府与民众交流的补充渠道, 微博会 继续成为政府和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在与网民互动的同时,微博也越来越 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寻找相关线索、澄清相关谣言等方面有力的武器 经典案例: ①4 月 12 日,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江苏”贴出疑犯照片半天后, 被拐男孩即被神秘送回与之前轰动全国的微博打拐事件不同,这是公安机关主动利用微博问政打击犯罪的又一成功案例由于能与网民有效互动,微博多次在 协助警方破案中大显身手 ②日本地震后,一些地方掀起“抢盐潮”,相关部门迅速通过微博发布权威信 息,澄清相关谣言,使这一事件很快平息。
五、辩证地看待微博问政 和红火的网络论坛与博客一样,当微博得到网民的追捧、一呼百应之际,也对 政府的决策、沟通、处置乃至公共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微博本身具有的其局限性,使得微博问政暗藏危险 1、身份真假难辨,公众易遭蒙蔽目前,微博账户名称申请都是开放式的, 除了技术性的要求和个别敏感、特殊词汇外,任何人均可以申请以任何名称命名 的账户这就导致冠以政府机构名称的微博数量众多,但实际上仅有部分账户经 过认证,其余账户则未经审核而这些微博中既有真正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 也有不具有对应身份的普通网民,甚至包括部分潜在的危险人员 2、微博的自媒体属性,加之政府微博主体的不明确,因此本应严肃、权威、准确的政府信息可能被假借,虚假信息肆意传播,从而在整体上影响政府微博的 权威性 3、功能定位不清,影响政府形象虽然政府机构开通了微博,但从总体上 看,仍有部分机构对微博的定位和使用缺少清晰认识,影响了微博的使用效果, 进而影响政府形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4、缺少特色,成为政府网站的缩减版有些政府机构并没有认识、把握微 博本质,没有针对微博的及时性等特点发布消息,而只是把政府网站上的信息在 微博上重复发布,把微博 当做政府网站的缩减版。
5、缺乏与公众的有效互动每一个政府微博都是一个代表政府形象和管理 服务功能的窗口,但仍有不少政府微博自说自话,当做例行公事一般每天发布几 条信息,而对网民留言不闻不问,影响网民参与的积极性 6、内部机制不完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略显不足对于微博的日常使用, 相信大多数政府机构都有一整套措施和手段来保障,例如信息内容、发布时间、审批流程等这些都是政府作为主体,把信息推送出去,方便社会公众了解、获 取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政府作为被动方,需要通过微博等渠道来迅速应对,变被动为主动,推动事件处理向可控的方向发展 7、对自然灾害、犯罪、谣言、群体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或是针对本单位负 面消息的处理,时效性是第一位,而微博的快速传播特性恰好能满足这一要求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考虑不充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本应第一时间迅速发布 的信息, 还要囿于层层审批的陈规, 显示出政府微博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不足 8、忽视了微博的实在意义 与不少勤于 “编织” 的官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也有一些政府官博在开张大吉后就难得更新,或者干脆成了“空壳”微博像去 年 11 月开通的“南京市体育局”,除了开博一句话,至今再无博文发布,粉丝们失 望之余纷纷炮轰其“不干实事” 。
虽然某些官员转帖的内容不乏生动有趣,但是 碰到自己讲话,就难免掺杂着些官话、套话这一情形,在一些部门微博的语言 表达中尤其明显要是碰上网友在微博里说些不中听的话,不少官员明显不知如 何回应, 于是索性不理不睬, 或者删帖, 让许多网友十分失望, 访问量直线下降 政府如果无视网络民意的存在,就会闭目塞听;如果过于相信网络民意,有可能会 偏听偏信,仅仅依靠网络民意作出决策可能会缺乏科学性 在处理解决的过程中, 要及时、灵活、谨慎,防止被一些虚假的信息所误导 ” 实际上,政府与百姓互动的平台并不缺乏,像政府热线、政府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等,但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很容易流于“走过场”,甚至形同虚设因此如何 辩证地看待微博问政是合理运用微博的重要表现 六、如何让微博问政充分发挥其“不微”的作用 如何让微博问政充分发挥其“不微” 微博是个新生事物,需要精心呵护、培养和引导,政府微博尤其如此 首先,明确微博问政的定位 微博问政重在“ 微博问政重在“问” 与政府网站、平台等相比,微博的最大特色在于互动、沟通,它既是民 意与舆情的 “观测站”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 , “稳压器” 以 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
随时随地倾听群众的声音,分析百姓诉求,主动解决问题,是微博问政的目的和 价值所在 所以, 微博问政, 需要政府官员以开阔的胸襟和气度, 善于集纳民智; 抛弃官话、空话、套话,善于问计于民,及时回应群众的期盼,才能形成官民互 动沟通的良性循环多倾听群众的心声,才能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多与群众真 诚平等对话, 才能进一步消除干部和群众的隔阂, 拉近官民的距离; 多问需于民,才能更好地改进工作、化解矛盾放低姿态,放下架子,带着感情做好群众沟通 工作,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把网络民意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并让官民平等对话成为常态,才能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及时有效化解矛盾,提 高政府的公信力 问政之要在于“ 问政之要在于“行” 微博问政, “行”更胜于“言” 问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各级官员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动和改进工作能否使群众反映的矛盾、难题得到更“给力” 的回答和解决,才是网络问政的初衷伴随“微博”的深入人心,这种短平快、及时高效的传播方式, 也给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面对新技术、新形势,各级政府官员能否适应网络时代的快节奏,迎接“网络风暴”的洗礼, 对群众的诉求和期待快速反应,无疑是对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莫大考 验。
诚然,微博问政,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能否成为新媒体时代官民 沟通的有效手段,并使之成为常态化的问政方式,仍需要在制度和法律等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