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传统舞蹈的仪式性特征.doc
6页1论中国传统舞蹈的仪式性特征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 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舞蹈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中国传统舞蹈与世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也是在先 民图腾崇拜与祭祀活动中产生的其功能则是为先民现实生存服务的,是先民 们祭告神灵、传达神意、以及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其表演也多在祭祀性场合 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 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因为中国传统 舞蹈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所以仪式性特征十分明显,舞蹈艺术后来作为 审美性极强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抒情、审美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 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 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本文试图从舞蹈艺术的产生、表演场合、现存民间 舞蹈的仪式性遗存等方面对舞蹈的仪式性特征作些阐释一、中国传统舞蹈多产生于先民巫术、宗教仪式的需要从舞蹈的产生来看,是适应巫术和原始宗教的仪式需要产生的这可以从 舞蹈之“舞”的原始意义中得到理解早期甲骨文中, “舞”与“巫”的形状十 分相似。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解释“舞”曰:“舞,象人执物而舞之形, 篆增‘舛’ ,象二足,……舞者手舞足蹈 ”许慎《说文解子》释“巫”曰: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两袖舞形 ”又释“筮”曰“古文巫 ”段注 曰:“筮之小篆从此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 201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筮,即古代用蓍草占卜可见,在早期社会“舞” 、 “巫”所指是同 一事项,即女巫师的巫术仪式以及巫师祈祷神灵时的姿态后来,用“舞”指 称巫师的姿态, “巫”指称巫师这一类职员,其意义才渐渐分离可见,这种姿 态就是“舞蹈”的原始形态尽管“舞”姿态从“巫”中分离,但早期舞蹈事 实上还是直接服务于巫术活动的,这可以从“舞”与“雩”二字的关系中看出 一些痕迹甲骨文中有“辛巳卜宾乎舞有雨”的记载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30 页)这其实是一次祭祀求雨活动的记录,其 中有舞蹈的仪式行为 《说文解字》释“雩”曰:“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 也从雨,于声雩,羽舞也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 574 页,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8 年版)所以,舞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通“雩” ,指求雨巫术仪式中 的“羽舞” 。
《周礼·春官·乐师》曰:“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 舞、有干舞、有人舞 ”即所谓周代的六小舞这些舞蹈都是周代祭祀活动中的 仪式性舞蹈 《周官·舞师》载:“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 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 ”羽 舞、皇舞皆为祭祀求雨的仪式舞蹈后来的《庸舞》 、 《奏舞》 、 《龙舞》等皆是 旱祭求雨的巫术仪式舞蹈,其中《龙舞》至今不衰 《国语·楚语下》有段文字记载了巫在早期社会的重要作用和主要职责: (观射父)曰: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 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 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 之后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事,斋敬之勤,2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 可见,巫师是早期国家中极为重要的官职,是国家重要祭祀活动的主持者 他们通过占卜,预知吉凶;通过巫术仪式而上通神灵,下接民意是人类与神 灵的沟通者,既主持国家的神事,也掌握着国家的人事而巫师的这些职能要 通过各种神秘的巫术仪式才得以实现。
正如英国著名人类学专家马林诺夫斯基 在其《文化论》中所说:“巫术中每一个举动都包涵着标准化的行为,即仪式 ……巫术的力量常在仪式中发生或造成的 ”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 ,中国民 间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6-59 页)原始乐舞则是巫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天山……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 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 ” 这其实就是通过化装成神兽的舞蹈表演以达到天地人神的沟通,这是对中 国原始初民原始巫术中运用歌舞仪式的较早记载 在中国早期社会,有很多关于乐舞与巫术、宗教仪式的关系的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 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 极 其中载民,即始民,先民;玄鸟即燕子,为先民的一种图腾这其实是一 次巫术性的祭祀活动,通过乐舞的仪式来表达对先民和神物的崇敬,再现先民 的劳动生活以及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求这项祭祀仪式的程式要求中有 八项内容,所以乐舞也歌八阕这是中国较早时期的一次巫术活动过程的记载。
后来的三皇五帝之乐舞也具有鲜明的巫术性质和原始宗教色彩如黄帝族以云 为图腾,称其乐舞为《云门》 尧帝乐舞《咸池》则与太阳崇拜有关, 《淮南 子·天文训》曰:“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 ” 《楚辞·离骚》王逸 注:“咸池,日浴处也 ” 《大夏》则是庆祝大禹治水成功,歌颂大禹的乐舞, 周代用此舞来祭祀山川 《周礼·大司乐》有“舞《大夏》以祭山川”的记载 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乐舞图中,许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巫术性质,是 先民巫术性仪式活动的记录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舞蹈纹,内 蒙古狼山原始岩画,甘肃嘉峪关黑山原始岩画,广西花山崖原始壁画中的舞蹈 场景,经专家研究皆具有很强的巫术性质和仪式特征 以上从“舞蹈”一词的语义学角度考察了早期舞蹈与巫术活动的内在联系, 又从现存早期舞蹈文献和考古发现说明了中国早期舞蹈的宗教色彩和巫术性质, 从而揭示了中国早期舞蹈的仪式性特征为什么中国早期舞蹈会有如此明显的 仪式特征?其实这跟舞蹈在当时的社会功能有关系任何事物的性质皆与该事 物存在的功能和用途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事物的性质是受该事物社会功能所 决定舞蹈也如此早期舞蹈产生于早期先民巫术图腾活动,是巫术仪式活动 的一部分,是巫术图腾文化的产物,它必然具有巫术的文化属性。
从早期舞蹈 言,其直接作用就是实现其沟通人神、祈福免灾、五谷丰登等巫术性目的的 从《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尧帝时期制作乐舞的情形可以看到舞蹈的主 要社会功能是祭神的: 尧帝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鞈冒缶而鼓之, 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命之曰《大章》 ,以祭上帝3王逸《楚辞章句序》曰: “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 诸神 ” 《艺文类聚》载魏名臣王朗奏表曰: 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云门,至周大武,皆大庙舞乐名也,乐所以乐君 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68 页) 当然,中国舞蹈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在各发展时期因服务于 现实社会的需要,其功能也开始有些拓展延伸,其性质也有了某些变化,从巫 术时代的降神娱神、祭上帝到周代以后的“象君之功” ,可以看到舞蹈功能拓展 变化的轨迹总体言,中国舞蹈从最早五千年前先民开始祭太阳、月亮、祭山 林等巫术仪式和图腾仪式,发展到后来的国家祭祀活动的舞蹈其功能产生了 分化:一是原始的保持了其原有的特点,在民间流传发展,成为民间舞蹈,渐 渐地,民间舞蹈也使用于娱乐场合;二是国家建立后,统治阶级吸收原始舞蹈 建立自己的礼乐制度,于是发展成祭祀性舞蹈。
此外,也用之来娱乐消遣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功用性、仪式性是早期舞蹈的第一属性,舞蹈的娱 乐性是从巫术活动的娱神目的衍生的,从娱神到娱人再到自娱,是舞蹈发展的 几个重要阶段尽管后起的舞蹈也许并不用于祭祀,但是中国舞蹈自产生时就 存在的仪式性传统却被积淀下来了,已经渗透到舞蹈的动作、结构和独特的抒 情方式等内容之中二、中国传统舞蹈使用于各种仪式性场面从表演场合看,中国传统舞蹈多使用于各种仪式性场合仪式的范围是很 广的,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有从对象说有个人、家族、社区乃至民族、国 家,从内容说,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祭祀、朝会、出战、庆 功、王室更替,小到百姓婚丧嫁娶、往来聘问、播种收割等等均有若干的仪式 内容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社会性仪式、宗教性仪式、生产性仪式、人生成 长性仪式等类以上从舞蹈产生之初时期的巫术、图腾、祭祀等仪式内容所论 述的中国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可以归为宗教性仪式范畴此处则重点论述中国舞 蹈在其他仪式活动中的表演情况文章主要从《乐府诗集》所载各种舞蹈的表 演场合来看这些舞蹈的仪式性特征中国古代根据舞蹈的使用场合和社会功能 将宫廷舞蹈分为雅舞、杂舞两类 “雅舞用之郊庙朝飨,杂舞用之宴会。
” (郭茂 倩《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753 页)其中雅舞又分为文舞、武舞 这些舞蹈在后来的历代王朝宫廷中皆是最重要的舞蹈,虽然各代帝王皆制作自 己的舞蹈,名称也各不相同,以示不相袭用,但是仅改歌辞而舞曲依旧不变, 其祭祀的仪式性功能也没有改变正所谓“自周以来唯改其辞,未有变其舞者 也 ” (智匠《古今乐录》 ,见《乐府诗集》第 754 页)这部分舞蹈用于国家的祭 祀场合,显然具有强烈的仪式性特征,此不赘述重要的是对杂舞的分析,看 这些杂舞是否具有仪式性质 《乐府诗集》曰: 杂舞者, 《公莫》 《巴渝》 《槃舞》 《鞞舞》 《铎舞》 《拂舞》 《白纻》之类是也 始皆出自方俗,后浸陈於殿庭盖自周有缦乐散乐,秦汉因之增广,宴会所奏, 率非雅舞汉、魏已后,并以鞞、铎、巾、拂四舞,用之宴飨宋武帝大明中,4亦以鞞拂杂舞合之钟石施於庙庭,朝会用乐,则兼奏之明帝时,又有西伧 羌胡杂舞,后魏、北齐,亦皆参以胡戎伎,自此诸舞弥盛矣隋牛弘亦请存四 舞,宴会则与杂伎同设,於西凉前奏之,而去其所持鞞拂等按此虽非正乐, 亦皆前代旧声故成公绥赋云:“鞞铎舞庭,八音并陈 ” (第 766 页) 《巴渝舞》 ,据《晋书·乐志》载,是汉高帝刘邦自蜀汉定三秦时候,因阆 中范因率賨人从帝为前锋,高帝将賨人舞改造后而成,因阆中有渝水,因其所 居,故称为《巴渝舞》 。
据《宋书·乐志》载, 《鞞舞》在汉代就已经施於燕享 了魏曹植在《鞞舞歌序》说汉灵帝西园鼓吹李坚能舞《鞞舞》 曹操召见他, 并要求他传授《鞞舞》 西晋时期, 《鞞舞歌》在国家元会等重大集会中表演 据《旧唐书·乐志》载, 《公莫舞》在晋、宋时期称《巾舞》 传说是汉高祖与 项籍在鸿门宴中,项伯以袖阻止项庄的舞蹈,舞蹈中用巾来表示项伯衣袖所舞 之遗式据《宋书·乐志》载, 《槃舞》是汉代旧曲晋世称为《杯盘舞》 以 七槃为舞其歌辞内容是赞扬国家太平长久的梁代在三朝仪式中,作为“舞 盘伎”放在第二十一出场表演 《乐府诗集》的这个解题很明确地说了自西周以来到隋唐时期民间方俗舞 曲流入宫廷,以及在宫廷宴会等重要集会场合表演的历史事实由此可见,在 中国古代传统舞蹈中,尽管有些舞蹈从其产生说,并未直接服务于巫术和国家 祭祀活动,但是往往被统治者用来在其他仪式活动中表演,作为仪式活动的重 要部分,因此也使之具有了很强的仪式特征 没有进入宫廷的传统舞蹈则在民间流传从其表演看,也大多在重大的节 日活动中表演如重要的岁时节令或各民族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三月三、火 把节、泼水节、播种节等等,构成了这些舞蹈强烈的仪式性特征。
如土家族每 年农历正月要祭祀始祖“八部大王”跳摆手舞、毛古斯舞,藏族每年藏历 2 月 29 日的“跳神节”要跳《羌姆》 ,青海黄南同仁地区藏族每年的“六月会”祭 祀山神、二郎神,跳《龙鼓舞》等等这些舞蹈均具有极强的仪式性特征这 种仪式性特征一方面是这些舞蹈本身就具有的,其产生之时就是为仪式而服务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