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史内容摘要范文2024-2024年度五篇.docx
45页改革开放史内容摘要范文2024-2024年度五篇 改革开放史内容摘要1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已经40年了这是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跨度接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五分之三然而,这仍是一段尚未完结的历史,现在正处于关键阶段,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本文将简要回顾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程,重点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转变和主要经验,并就当前中国在国内和国际面临的挑战作些初步探讨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这样一次“伟大觉醒”和“伟大革命”不会突然发生,必然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要懂得中国为什么会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就必须对新中国成立时的基本状况和此后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任务 回望历史,自20世纪以来,中国就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一个大革命时代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场革命完成了两个使命:第一,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第二,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这两个使命的完成,结束了旧中国一百多年来外战、内战不断的局面,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连年战争刚刚结束,中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当时,中国是一个农业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所谓工业大部分是手工业现代工业很少,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1949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仅为人民币466亿元按全国人口4.5亿计算,人均约100元左右为尽快改变国家的面貌,毛泽东提出两项基本任务:第一,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第二,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这两项任务展开的 (二)新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 长期的革命经历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二是超强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中共的这两个特点对新中国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从1949年到1954年,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确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普选制基础上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任命权和监督权除居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之外,中国还有八个民主党派有参政议政的权力这套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体制的实际运作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采取中央高度集权的形式在当时,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要长一些,从建国初期经过一段探索至1958年基本定型这一体制有两个特点:第一,单一所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谓单一所有制就是实行公有制,只有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基本没有个人的和民营的企业国家对工业、农业和商业都实行计划,企业和农村按计划生产,国家对产品实行统一定价,统一调配第二,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统一行政和生产管理户籍管理制度也在此时确立,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国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由于生活必须品的供给与户口制度联系在一起,不仅城乡居民不能自由流动,城市居民也不能自由流动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在旧中国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转化而来,其形成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这里仅简要指出三点: 第一,旧中国实行的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新中国初期曾尝试实行双轨制。
由于连年战争,民国后期的经济体制是半统治、半市场,官僚资本即国家资本在全国总资本中的占比超过一半这种情况使得新中国可以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迅速建立起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存在集体、私营、个体和国家资本主义等成分当时,中共负责经济工作的一些领导人认为,中国经济落后,不具备实行苏联式全面计划经济的条件,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按照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国营经济实行计划,其他成分依靠市场然而,这种双轨制的尝试并不成功 第二,当时存在一系列将中国经济导向计划体制的因素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稳定和恢复经济、保障人民生活采取的诸多政策措施虽行之有效,但客观上具有消弱市场要素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导向计划经济的路径其次,冷战国际环境和朝鲜战争的发生,使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仅局限于苏联、东欧等实行计划体制的国家,并促使中国领导人决心实行赶超战略最后,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中国基本形成单一所有制,这就为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 第三,新中国实行赶超战略,依靠工农业“剪刀差”进行原始积累,以及限制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等措施,是导致城乡差别固定化的重要原因。
客观地看,自近代以来,中国便出现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而扭转这一趋势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简单说,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有一个探索形成的过程,至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单一所有的计划体制基本定型;此后,直至改革开放启动,中国经济便是在这一体制下运行的在中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这样一套计划体制可以使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国家能够集中资源在一些方面取得迅速发展,如重工业和国防科技方面不过,从长期发展来看,这套经济体制效率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不大,城乡差别显著 (三)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冷战国际环境下,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苏联援助,学习苏联经验但中国人很快发现,苏联模式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管理死板,效率不高1956年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暴露后,毛泽东提出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但毛泽东在世时未能找到正确答案 从195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各种探索这一探索的开端是良好的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今后的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当时虽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但基本精神相似。
八大前后,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极具创建的新方针然而,正确的思想并非一经提出就能坚持下去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国际环境的变化、党内不同意见,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反应,探索的方向逐渐出现偏差 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后,毛泽东否定了八大的判断,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并没有结束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试图以依靠群众运动、打破常规的办法发展经济;同时尝试改良计划体制,思路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把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以便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结果,“大跃进”遭到失败,对计划体制的调整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循环然而,当时并没有总结不尊重经济规律的问题1962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错误指导思想发展到极端就演变为“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为期十年的内乱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7年,前7年发展比较顺利,后20年经历坎坷,代价高昂然而,总的来看,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上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经济总量上看发展也不算慢。
1976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4536亿,是1949年的9.7倍同期中国人口从4.5亿增长到近10亿工农业总产值按人均计算,从人民币100元增加到454元这一人均增长大致与二战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相比,特别是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相比,中国明显落后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一致希望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决心改变差距日趋拉大的局面这时的主、客观条件已不同于以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常说: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然而,凝固的与流动的,对观察者和研究者来说毕竟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且是一段没有完结的历史,要做出合理的划分并不容易现在,学界还有不同看法,需要进一步讨论 目前,在改革开放史研究中,比较细致的划分是把这个历史过程分成以下六个阶段:1、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阶段(1976—1978);2、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启动阶段(1978—1982);3、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阶段(1982—199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5、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阶段(2002—2012);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2012—2023)。
这种阶段划分的办法现在采用较多,但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现在通常把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转折的标志和改革开放的起点,讲改革开放四十年并未包括上述第一阶段第二,上述各阶段如何标示、主题如何概括才更准确,尚需进一步斟酌例如,上述第四阶段,自中共十四大起便称为“新阶段”,现如延用已不合适;但本文的标示仅突出了该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最重要的内容,而未能涵盖如港、澳回归和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等其他重要内容,亦有不足第三,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这一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或将延续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 从研究者的角度,笔者倾向于把上述六个阶段两两合并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启动,其间是历史转折的实现这主要因为历史转折并非一下发生,不像一个锐角,而像一条抛物线,讲历史转折事实上离不开对“文革”结束后最初两年的记述,局部拨乱反正和一些改革尝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已开始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内容丰富,把阶段划分得粗些、长些,有利于更好地展示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配合,也有利于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从最初探索,到确定目标,再到基本实现转轨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个阶段尚未完结,许多方面的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做出总结和评价为时尚早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转变 本文论述的重点放在三阶段划分法的前两个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已过去近20年,经过历史的沉淀,许多事情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对处于现在进行时的第三阶段,笔者将比较其与前面两个阶段的差异,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生了令人眼花瞭乱的变化梳理这个过程,可以看到有五个方面的转变引导着整个潮流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 改革开放所以能发生,是与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阶段,发生了几个重大事件:一是1978年春夏之交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个讨论使思想解放成为潮流,使党回归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中外交流的恢复和开展文革”结束后,中国开始派遣代表团出国访问,目的之一是学习外国现代化经验有人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出国访问潮,是近代以来国人第二次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