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具钢材的选用.ppt
9页模具钢材的选用,一、模具材料的性能: 1、镜面抛光性;2、硬度和耐磨性;3、强度和韧性;4、耐腐蚀性 二、模具材料选择原则 1、根据模具各零件的功能合理选择 (1)模胚、定位零件选碳素钢(45﹟、S45C、S55等) (2)导向、复位、驱动零件选工具钢(T8、 T8A、T10、T10A、SKD61、SKH51、SK3、SUJ2等) (3)成型零件选预硬钢(P20、P5、NAK55、NAK80、738、718、420等) (4)冷却零件选防锈钢(铝合金、黄铜、红铜、铍铜、纯红铜等),2、根据生产批量、模具精度要求选择 (1)批量小、精度不高选碳素钢(45﹟、S45C、S55 、718S、738、2311、2312等)(2)批量大、精度高预硬钢(P20、P5、NAK55、NAK80、738H、2711 、420等)(3)批量特大、复杂的行腔选热作钢或合金工具钢(HI3 、 8402 、8407、SKD11等),3、根据塑料的特性进行选择 (1)一般塑料如PA、POM、PS、PE、PP、ABS等成型零件选预硬钢(P20、P5、NAK55、NAK80、738、2711 、718、420、638、2311等) (2)高光洁度或透明如PMMA、PS、AS 、PC等选耐腐蚀钢 (420、S136、S136H、NAK80、2083 、818H 、2316等 ) (3)含有玻璃纤维增强如PC、PA、ABS、AS等选高耐磨性的淬火钢(HI3、NAK55、236H等) (4)超镜面抛光如PMMA、PC等选耐锈蚀性钢(420、2316、2316H、 818H 、HPM38、HPM38S等) PVC选用GS083H、S136、S136H、铍铜为内模材料 除啤有酸性或透明塑料外,其它制品内模用料为P5、P20、738、718型号钢材。
模具设计大致流程,合理的模具设计,主要体现在所成型的塑料制品的质量(外观质量与尺寸稳定性);加工制造时方便、迅速、简练,节省资金、人力,留有更正、改良余地;使用时安全、可靠、便于维修;在注射成型时有较短的成型周期和较长使用寿命以及具有合理的模具制造工艺性等方面 1、对制品及样板进行分析消化 2、应了解客户是否对注射机规格提出要求,以确定模具大小范围 3、型腔数量确定及排位 4、分型面确定 5、如有行位、斜方结构应先予以了解 6、浇注系统设计 7、镶嵌结构的确定 8、顶出、复位系统设计 9、冷却系统设计 10、导向、定位装置 11、确定模胚,选用标准件 12、模具钢材选用 13、完成结构图,模胚图,开料 14、打印出图,核对,上交模具设计组长,主管 15、绘制主要零件加工图排位距离,(1)根据经验确定排位距离: A、小件的塑件:距模仁边沿为25mm~30mm之间,塑件之间为15mm~20mm,如有镶件则为 25mm左右,塑件间有流道的最少要15mm B、大件的塑件:距模仁边沿为35~50mm,有镶件最小为35mm,如1件钢件出多件小塑件, 则其之间的距模仁边沿应为12~15mm左右; 塑件长度在200mm以上,宽度在150mm以上其塑件距模仁边应不少于35mm。
C、模仁边沿到模板边沿之间的距离要大于35mm,常用于大于50mm以上,母模仁顶 端到母模板顶端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m,常用于大于30mm以上公模仁底端到公模板底端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mm,常用于大于40mm以上如图1所示) 另外,顶出行程=塑件的总高度+大于等于13mm的最小安全量,最小不要小于40mm2)根据塑件的平面投影面积与高度确定排位距离:(如图2所示) 图中: A—模仁边沿到模板边沿的距离(mm); B—母模仁边沿到定模板边沿的距离(mm); C—公模仁边沿到动模板边沿的距离(mm); D—制品边沿到模仁边沿的距离(mm): E—塑件最高到母模仁边沿的距离(mm); H—公模仁边沿到动模板边沿的距离(mm); X—塑件高度(mm) 产品投影面积S(mm2)ABCHDE,以上数据,仅作为一般性塑件的排位参考,对于特殊塑件,应注意以下2点: A、当塑件高度过高时(塑件高度X≥D),应适当加大”D”,加大值MD=(X-D)/2; B、结构复杂需做特殊分型或顶出机构,或有侧向分型结构需做滑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模仁和模架的大小以及各模板的厚度,以保证模架的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