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泉[1].docx
3页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泉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通过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大班儿童通过观察和探索,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科学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儿童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探索兴趣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 1. 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以及与气体、液体相关的基本科学概念; 2. 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喷泉模型,并观察实验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准备• 白板、黑板或者投影仪• 水杯、吸管、食用碱、食用酸等实验材料• PPT或者教学图片• 学生个人操作用具:Y型管、小水池等材料(可以由学生自行准备)教学流程步骤一:引入1. 教师简单介绍喷泉的概念和实质,并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喷泉现象2. 引导学生观察喷泉现象,同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如:“为什么水会从喷泉中喷出来?”、“喷泉的高度与什么有关?”等步骤二:概念解释1. 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简单介绍液体、气体、液体压力和水位高度的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为什么液体会自然流动,为什么液体以喷泉的形式喷出来等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步骤三:实践操作1.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简易喷泉模型的材料和步骤,并简要讲解操作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配备水杯、吸管、食用碱和食用酸等材料3.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步骤,制作喷泉模型,并进行观察实验步骤四:观察和总结1.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喷泉模型,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如:“当我加入酸和碱时,为什么会产生气泡?”、“气泡从哪里来的?”等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帮助他们理解喷泉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步骤五:展示和分享1.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喷泉模型和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展示,并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想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喷泉科学原理的理解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尝试利用其他物品或材料来制作不同类型的喷泉模型,并观察实验现象的差异2.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科学馆或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与喷泉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评估1. 学生对喷泉现象和科学原理的观察和总结;2. 学生制作的喷泉模型的质量和实验现象是否符合预期;3. 学生对喷泉科学原理的理解程度参考资源• 王楚等. 小学科学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朱华等.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大纲(2011年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以上是本次大班科学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