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世界多极化.doc
20页历史历史 世界多极化世界多极化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两极到多极的发展演变趋势: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2.20 世纪 60——70 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学法指导】1.本单元涉及的历史概念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的去处理好概念与教材的关系2.从宏观上把握世界格局由两极对立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这条主线,分析其前因后果,形成主干知识框架3.注意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这一转变过程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特别提醒】2007 年只有广东卷涉及本专题,命题很少;2008 年全国卷(1、2) 、广东卷、上海卷、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四川卷,命题较多,分值比重有所增加,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其中上海卷为简答题命题方式上突出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对本专题知识点的迁移、分析、理解能力本专题内容与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在备考时不可掉以轻心,要注意:(1)从概念、原因、表现、实质和影响等方面把握“冷战”格局;特别注意“冷战”局面下国际关系的具体事件,并能从具体事件中归纳出“冷战”对国际关系影响的几个方面2)多个力量中心(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的崛起既是多极化趋势的具体表现,也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要注意分析它们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并理解它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作用3)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从内因和外因等方面分析其解体的原因,从对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和国际格局两个角度分析其影响,辩证地分析苏联解体4)结合当今国际形势、热点时事问题去理解认识“一超多强”的格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认识也要注意“一超多强”与“多极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内容标准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福建学习要求: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基本过程;理解冷战的内涵;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史实;辩证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温故梳理】一、背景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级格局的框架二战极大地改变了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美苏势均力敌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达成了关于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争和平等若干协议,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2.矛盾变化: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合作基础,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使美苏矛盾激化3.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妄图称霸世界;苏联战后军事实力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二、过程(一)美国的霸权政策1.“冷战”——欧洲(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揭开序幕:1946 年 3 月,丘吉尔发表了旨在联合美国及西方国家、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铁幕演说” ,发出了“冷战”的公开信号,揭开了“冷战”的序幕3)表现①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 提出: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实质: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战略影响:美苏冷战全面展开,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特点:以意识形态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提出:1947 年 6 月 5 日,美国国务卿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 目的: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作用: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得以巩固;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西欧市场,政治上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实质: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③军事上:成立“北约”建立:1949 年春,美、英等 12 国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影响:“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2.热战——亚洲:(1)朝鲜战争背景:1950 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概况: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 7 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特点: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2)越南战争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取代法国对越南南方进行殖民统治,并企图阻挠越南统一,长期占领越南南方概况:①1961 年,美国发动所谓的“特种战争” ;②1965 年,美军在越南登陆,上升为“局部战争” ;③1969 年,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美军在战场上惨败;④1973 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美军撤出越南;⑤战争结束特点: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越战结束,说明 70 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3)本质: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较量4)在中国“扶蒋”3.其他:独占日本;二)苏联的应对措施1.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年 9 月,苏联、波兰等 9 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举行会议,成立了该组织,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2.经济上:成立“经互会”1949 年 1 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 6 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对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成立经互会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标志着战后欧洲不仅在政治上分裂,且在经济上也被划成两部分,从而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3.军事上:组建“华约”目的: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成立:1955 年 5 月,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 8 国政府首脑在波兰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影响:使欧洲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标志着两级格局最终形成三、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消极:①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具体表现:①德国分裂;②朝鲜的分裂和朝鲜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时期关系紧张的集中表现,也说明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 )④越南战争2)客观积极影响: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知新整合】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 ,在亚洲是“热战” 在欧洲,它为什么要采取“冷战”方式?有哪些措施?在亚洲,它为什么要采取“热战”方式?结果如何?为什么美国“冷战”政策会成功,而“热战”政策却失败了?“冷战”政策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妄图称霸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②由于苏联势力的增强,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武装对抗的形式;③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不愿也不敢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全球战争;④美国的争霸中心在欧洲措施:提出“杜鲁门主义” ,实施“马歇尔计划” ,组织“北约” 冷战”成功原因:①美国实力强大;②欧洲由于本身的困难,需要美国的帮助和保护;③“冷战”政策的隐蔽性;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直接造成了美国“冷战”政策的成功热战”政策的原因:①在亚洲,美国遇到的对抗相对弱小,企图独霸亚洲;②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越南抗法战争提供了机会结果:①在朝鲜遭到了失败;②在越南陷入战争泥潭,不体面地退出热战”失败原因:①两极格局制约;②亚洲人民的斗争;③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拓展思维】1.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 “冷战”的关系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 ,简而言之就是美、苏、英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立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三者的关系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 “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终结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和实质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相互联系,目的基本一致,手段各具特色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实质: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一轮复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内容标准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福建学习要求: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简要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发展、扩大的过程;了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知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作用;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温故梳理】一、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一)欧洲一体化1.原因:①抗衡美苏的需要;②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③经济发展的需要2.欧共体的成立——经济一体化(1)进程:①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 ;②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巴黎条约》 ,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进了成员国的工业发展;促使法德这两个政治宿敌开始走向和解;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③1957 年,西欧 6国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统称《罗马条约》 ,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④正式成立: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