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骨骨折ppt课件.ppt
24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跟骨骨折,跟骨骨折多发生于成年人,临床较为常见,在足部跗骨的骨折中,约占60左右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多发生于成年人,临床较为常见,在足部,1,一、解剖生理,1、跟骨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前窄后宽,可分为,前突部、体部和结节部,三部份,前面有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跟骰关节,),上面有三个关节面,与距骨构成,跟距关节,,跟骨骨折如果累及该关节,则会影响足的内翻、外翻、内收和外展活动一、解剖生理1、跟骨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前窄后宽,可分为前突部,2,2、跟骨周围有诸多肌腱附着和经过,外则腓骨肌滑车下方的沟内有,腓骨长肌腱,通过,内侧载距突下方有,拇长屈肌腱,经过腓骨长肌腱,拇长屈肌腱,2、跟骨周围有诸多肌腱附着和经过,外则腓骨肌滑车下方的沟内有,3,后部跟骨结节处有,跟腱,附着,底部有,拇展肌,、,趾短屈肌,和,小趾展肌,附着骨折移位,常影响上述肌腱和肌肉的功能发挥拇展肌,小趾展肌,趾短屈肌,后部跟骨结节处有跟腱附着,底部有拇展肌、趾短屈肌和小,4,3、跟骨与其它足骨构成,足弓,,负重面落于第一、五跖骨头和跟骨三点上,其中,跟骨与距骨组成足纵弓的后部,,,承担60的重量,,跟骨骨折后足弓塌陷,将不能正常行走。
3、跟骨与其它足骨构成足弓,负重面落于第一、五跖骨头和跟骨三,5,4、,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构成 3045的生理角度,(结节关节角,又称,贝累氏角,),骨折后该角度改变,跟腱和足弓的作用将不正常发挥3045,4、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构成 3045的生理角度(,6,二、病因病机,造成跟骨骨折的原因多为直接暴力,常为高处跌下,足跟着地所致二、病因病机 造成跟骨骨折的原因多为直接暴力,常为,7,(一)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跟骨结节纵形骨折,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一)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8,3、载距突骨折,4、跟骨前端骨折,3、载距突骨折,9,5、不损伤关节面的跟骨体骨折,5、不损伤关节面的跟骨体骨折,10,(二)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二)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1,2、跟骨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2、跟骨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12,三、诊断,1、伤后足跟部肿胀、疼痛、皮下有明显瘀斑,不能站立行走2、足跟横径增宽,足弓变平,活动时疼痛加剧3、足跟部压痛,叩击痛阳性4、片显示骨折图(1),三、诊断1、伤后足跟部肿胀、疼痛、皮下有明显瘀斑,不能站立行,13,四、并发症,1、脊柱或颅底骨折。
2、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附:跟骨骨折引起病残的因素还有:,(1)跟骨增厚和骨剌,引起疼痛2)足跟变宽,穿鞋和行走困难3)足弓偏平,继发腓骨肌痉挛4)跗骨周围和肌腱粘连四、并发症1、脊柱或颅底骨折附:跟骨骨折引起病残的因素还有,14,五、治疗,跟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恢复跟距关节面的平整和贝累氏角的正常1、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时间46周图(2),2、跟骨牵引,配合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五、治疗 跟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恢复跟距关节面的平整和贝,15,3、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4、切开复位内固定3、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16,典型病例一,典型病例一,17,病例二,患者 男性 28岁 高处坠落伤致病,入院诊断 右跟骨骨折,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术后恢复 患者术后出现右跟骨伤口感染,,经伤口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于术后2.5月,开始下地部分负重行走病例二患者 男性 28岁 高处坠落伤致病,18,跟骨骨折ppt课件,19,结束,结束,20,图(1),(返回),图(1)(返回),21,图(2),(下一页),图(2)(下一页),22,图(3),(下一页),图(3)(下一页),23,图(4),(返回),图(4)(返回),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