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秋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ppt
37页•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标要求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1课目标导航1.明确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了解秦始皇兼并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2.了解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秦始皇的历史活动,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秦统一六国一、秦统一六国1.历史条件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 变法使秦国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群众基础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思维点拨(2)主观条件①个人作用:秦王 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
②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2.过程过程先后灭掉韩→ →魏→楚→燕→ 六国嬴政赵齐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建立集权建立集权(1)皇帝制度:自称 ,集大权于一身2)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三者关系_____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太尉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负责 百官(3)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分裂始皇帝监督丞相2.巩固统一巩固统一(1)奠定疆域:北击 ,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 为统一的文字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4)水陆交通:修筑以 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思维点拨史论要旨重点精讲匈奴小篆咸阳三、秦始皇的暴政三、秦始皇的暴政1.表现表现(1)焚书坑儒①焚书: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 、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焚毁②坑儒:因为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将460名儒士活埋2)修筑长城下令把 、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由于工程艰巨,施工条件简陋,民夫大量死亡。
医学秦(3)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墓,加上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导致民怨沸腾 2.评价评价(1)功: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 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2)过:实行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易错提醒归纳总结中央集权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史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史料二史料二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 ——梁启超史料三史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主题一 秦统一六国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史料二是说如果长期不能统一,诸侯混战带来的惨状不知到什么地步为止3)史料三说明商鞅变法取得明显效果,秦国力增强答案问题思考(1)史料一为什么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答答案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大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2)史料二为什么说“不获统一……惨状将伊于胡底”?答案 答案 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3)史料三体现出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的因素有哪些?答答案案 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史论总结秦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统一六国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增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重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其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史史料料一一 汉代有人说:①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②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史料二史料二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①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②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主题二 全面评价秦始皇史料解读(1)由史料一中的①可知秦始皇统治残暴,由②可知其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的灭亡2)史料二中的①指的是秦始皇进行了体制创新;②是指其统一全国答案 答案 理由:体制创新和统一全国理解: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答案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的汉代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答答案案 秦始皇苦役百姓,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是一个暴君;他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2)从史料二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答答案案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秦始皇“功在统一”“罪在专制”,但两者相比,历史功绩是主流答案(3)你怎样看待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两种观点?史论总结全面评价秦始皇全面评价秦始皇(1)积极:杰出的政治家①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
②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此后两千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②制定残酷的刑法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表现在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1223344√√答案解析解解析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解解析析 作为最高统治者,嬴政认为自己灭六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的国家,“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而称皇帝,这是对他个人功业的炫耀。
√√11223344答案解析3.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A.弘扬法家思想 B.压制儒家文化C.巩固政治统一 D.彰显皇帝威严解解析析 秦统一后,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活埋,是为了用残酷的思想专制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11223344答案解析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材料料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11223344答案 答案 措施:移民、筑城、设郡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11223344解解析析 本题第一问,根据“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郡;第二问,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
答案解析据材料,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