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教育思想探微.pdf
8页阴阳相谐顺时守中——《易经》教育思想探微重庆市黔江中学校何键 ( : 13908271706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 《易经·系辞·传上》 )这里所说的“道”包括“天道、地道与人道” ,一部《易经》,概括起来讲的就是天道的规律,地道的法则,人道的准则无论天道、地道还是人道,其本质的构成要素就是阴阳两仪, 《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宇宙万物,无不在阴阳两仪中相生相成阴阳和谐,刚柔和中,则万物和顺,反之,则天道紊乱,人道悖常这是《易经》的哲学总纲,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易经》中的教育思想, 无不生发于阴阳二端一、教育中的阴阳构成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构成要素多元,系统纷繁,按不同的要素组合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序列,如按阶段划分, 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级教育;按教育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按教育的内容可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在这诸多纷繁的序列中,每一序列又由若干要素构成,如学校教育,从硬件环境看,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 人的要素看主要有领导、 教师、学生以及教辅人员、 后勤保障人员等;从物的角度看主要由各种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生活设备组成;从软件环境看,主要包括施教者的教育理念,教育实施的指导思想,学校的育人环境及文化氛围等,纷繁的教育要素,归根结底只在“教”与“育”两个方面, “教”即“授业”, “育”即“传道”,这就是教育的阴阳两仪, “教”为“阳”, “育”为“阴”,教育中各种“象”的生成,皆由“阴”“阳”两仪生发而来。
《易经·系辞·传上》云: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都是同一道理,即“阴阳两种气化,其属性本来相反,但其作用又相生而相成 故宇宙万有,无一不在对待与统一的作用中运行” , 同样,教育也是在这阴阳两仪的对待与统一中相辅相生,不断衍生的变化的过程,从 “传道”与“授业”这两仪衍生,从大的环境而言,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 父亲为阳,母亲为阴;家庭亲人为阳,社会亲友为阴;家庭环境为阳,外在环境为阴就学校教育而言,则学校教育为阳,家庭教育为阴;教师为阳,学生为阴;智育为阳,德育为阴;学校硬件环境为阳,软件环境为阴 就学生个体而言, 身体素质为阳, 知识技能为阴;智能发展为阳,品性修为为阴;就品性而言,则真、善、美为阳,假、丑、恶为阴,,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这阴阳交替中不断衍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人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通过“授业”而不断地积知、养智,通过“传道”而不断地储善、修身的过程二、阴阳相推相谐是教育的着力点《易传·系辞下传》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说的虽然是自然的运行规律, 但也是教育的运行规律, 就自然而言阴阳创造万物,阴阳运动成就万事,而就教育而言,阴阳相推相谐成就教育大业一)教育环境相推相谐,是教育的基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改变的实质就是阴阳变化的结果,在这一矛盾关系中, “橘”是主体,是阳,外在环境是阴,生于淮南,阴阳相谐,阴助于阳,是为“橘”,生于淮北,阴阳失调,阳阻于阴,是为“枳” 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样受到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既可以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又可以阻碍教育目标的达成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构成主要由其父母亲友及其社会关系组成,一个人的成长, 家庭教育是对其影响的第一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而其中至关重的就是父母的影响《易经》中“蒙”卦排列第四位, 前三卦依次为“乾” (代表天) 、 “坤”(代表地)、 “屯” (植物萌生大地, 喻指人生的起步),人在天地间行走,走出的第一步就是父母的启蒙教育,因此“蒙”卦由“坎下艮上”构成,其中“坎”为水,代表母亲,“艮”为山,代表父亲蒙”卦的卦辞说: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此时的童蒙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几近于零, 他们渴求对外界一切事物的认识,求知是他们自然的天性,因此“童蒙求我”,此时的“我”就是他们的父母,父母的启蒙教育是注入孩子头脑的第一缕阳光,父亲如山的沉稳与阳刚, 母亲如水的柔情与慈爱, 共同雕塑刚柔相济的孩子。
一个孩子如果缺失了父爱,可能会失去一种“大气”的肚量,缺失母爱,可能会养成“乖戾”的个性,这也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性格缺陷的原因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注重父母的启蒙教育,是《易经》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父母的阴阳互推相谐, 还需要家庭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互推相谐,在这一矛盾中, 家庭环境为阳, 外部环境为阴, 外部环境好,对家庭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形成负面的影响, 这也就是孟母三迁的原因 只有构成家庭教育环境的各个要素阴阳协和,才能营造良好的家教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第一保障2、学校教育环境:《易经·卦序传》说:“《蒙》者,蒙也,物之樨也,物樨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意思是说“万物初生,必然蒙昧幼稚,万物幼稚不可不养育, 所以继之以需” ,“需”卦列于“蒙” 卦之后,其卦象为“下乾上坎”,乾为天,坎为水,取云在天上,等待雨水滋润之象,懵懂童子的养育,跟地上万物生长一样,除了基本的土壤、空气外,还需要阳光的照射;人的成长,除了米饭之外, 更需要智能的滋养,品性的涵养,学校教育即应“需”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已成为“童蒙”养育的主要场所,而学校的教育环境成为满足 “童蒙”滋养智能,涵养品性的最基本的保障,它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 (阳)与隐性(阴)两个方面。
从显性方面看,主要包括人力要素(阳)与物力要素(阴),人力要素指学校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后勤服务群体;物力要素指办学的基本物质要素,如场地、校舍、教材、教具等;从隐性方面看,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文化氛围、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等内容,这些诸多要素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育人环境,要素间的和谐相融方能助推学校的发展,办学质量的提高, 如果一所学校只注重显性的环境建设, 无论其房宇多么的漂亮,设施多么的先进,也只是徒有其表而“败絮其中”,缺乏内在的生命力;相反,如果只注重隐性要素的发展, 忽略显性环境的建设, 再好的办学思想也就失去了载体而成为空中楼阁, 只有二者的和谐均衡才能发挥各自的最大效应,才能永葆教育的青春而长盛不衰3、社会环境: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社会环境同样是学校环境的延伸,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在这一组阳阴关系中,单就教育而言,学校为阳,社会为阴,学校承传人类文明, 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又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反过来促进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促进学校教育走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必然阻碍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样的道理,学校教育的兴盛促进社会的繁荣,教育的衰败必然带来社会文明的停滞甚至倒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所伴随的也是人类教育的发展史,二者相辅相依,阴阳互动,和谐互推,共同成就了人类的灿烂文明。
二)教育内容相推相谐,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为适应“童蒙” 成长所需,社会发展所需而存在的,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不同,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古人的教学课程,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包括了德育(礼), 智育(书、数),体育(射),美育(乐)、应用技术(驭)五个方面,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说君子之形,首先要“志于道”,也就是要有高远的人生目标,然后以德为“基”,依循于“仁” ,游乐于“六艺”之中, “礼、乐、射、御(驭) 、书、数六艺相偕方为君子当下的高中新课程改革, 规定学习领域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和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构成,除了综合实践活动外, 其他七个领域设置了语文、 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12—13 个科目,每一科目又以模块教学为基本的组织单元, 新设艺术和技术科目, 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旨在“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里的“四有”目标,与孔子的“道、德、仁、艺”可谓高度的契合。
无论是古人的六大课程、 四大目标还是今天我们实施的新课程体系, 均注重了三个方面的相谐相推,一是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谐,所谓“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现在倡导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与时代需求相和谐的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二是人的德才相谐,只是时代不同,德才的内涵不同而已; 三是学科内容的相谐,古人之六艺,今天新课程的八大领域及相应的科目设置,均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互推互补关系,而反观当下的教育, 有不少的学校一切以高考为核心,重智轻德,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 轻视艺体活动的开展, 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的“阴阳失调”,所追求的高考升学率也就如“缘木求鱼” ,在教育的本真上渐行渐远三)教学方法相推相谐,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中,谁是主体, 谁是客体, 历来争论不休,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更多的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重心在教;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心在学, 由此派生出诸如 “讲授法” “讨论法”“问题法” “探究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等等繁多的教学方法,何种方法是最科学的?有没有一以贯之的方法?《易经》的阴阳二元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均在阴阳的运行变化中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教学也不例外,单纯的以“教”为中心还以“学”为中心都是失之偏颇的。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所说的“相长”就是教学的互推作用,教师能够成就学生,反过来学生也成就教师,孔子没有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不可能成就为圣人,教学能否相长是衡量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相推相谐,因此无论何种教学方法, 本无优劣之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相长”就是科学的,成功的; “相消”就是无效的,失败的有的学校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曲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对传统的“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而一概否定,过度地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单元改为小组的讨论学习,教师退位于学生学习的监督者、旁观者、答疑者, 表面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的重要,但在客观上削弱了“教”积极作用,这种阴阳失衡的教学方法,离教育的大道亦远矣三、顺时守中是教育的准则《易传·系辞上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 意思是说《易》道和天地的规律相似, 所以不违背天地规律; 道包罗万象又能用自身规律普济天下,所以不会有所过失。
应变旁通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 所以不会有所忧愁 所说的天道即自然规律,就是要遵循万物发展的本性顺时” 的第一含义遵循事物成长的次序四季由春到夏,由夏转秋,再由秋而冬构成了四季的轮回;植物由春花到秋实,人由生而死,以及历史兴衰演进等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对人的教育也是如此,必须遵循人的成长本性 《易经》 “渐”卦由艮下巽上组成,其象曰:“山上有木,渐 ,意思是说山上有树木依山而长,象征渐进,同时借“女归” “妇孕” “飞鸿”三个事例,阐述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的道理,“循序的目的就是渐进,渐进的结果就是成功只有遵照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渐‘渐进’ ,才能获得成功 (见《 〈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