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十年以来的《龙船调》研究综述.doc
10页近三十年以来的《龙船调》研究综述内容摘要:近三十年以來,随着对各地民俗风情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的提高,对《龙船调》这样的民歌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多角度、 多层次的兴盛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许多研究《龙船调》的文章, 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其内容主要涉及《龙船调》的来历、成因与发展衍 变,艺术特色,相关产业的发展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但对《龙船调》的 文化成因及对原生态民歌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关键词:近三十年《龙船调》研究综述《龙船调》传唱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 一带,本来是一首劳动小调《种瓜调》,后来经过艺术家的收集与整理, 加上民间艺人的表演,以《龙船调》的形式为世人所熟悉特别是在上世 纪末经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在国内外演出,《龙船调》逐渐走向了世界舞 台,成为了世界25首优秀民歌Z_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种学 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研究《龙船调》的文章,查阅了 100多篇期刊论文 与学术文章,发现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龙船调》的关注与研究,主要 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1. 《龙船调》的来历、成因及发展衍变蜚声世界的湖北利川民歌《龙船调》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脍炙 人口,其优美动人的旋律,活泼生动又极富生活气息的唱词,深受广大群 众喜爱。
从一首民间小调最终登上世界优秀民歌的宝座,对《龙船调》的 渊源、成因及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是研究的一个重要且基础的领域,大部分 文章是论述了《龙船调》的来丿力即源流和丿力史以及它的发展衍变如李淼(2010)在《土家族民歌< ;龙船调&凯;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中主 要从土家族民歌文化角度研究了《龙船调》的形成以及各时期的演唱分析 T《龙船调》的发展和衍变他认为“《龙船调》的形成是和《五句子?穿 歌尾子》群类与古代巴人的《竹枝歌》、《五句子》上家民歌文化紧密相关, 现存《龙船调》是对古代巴歌《竹枝歌》和《五句子》的继承和发展 并分时期介绍了《龙船调》处于不同形成阶段时的风格和特色赵娟在《从 <种瓜调>到&11;龙船调>—兼谈传统民歌的传承、发展与创 新》一文中论述了从《种瓜调》到《龙船调》最后成为一首世界民歌,是 民间艺术家创造智慧的结晶,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相对真实的《龙船调》 的衍变过程,使我们铭记那些为这首民歌曾经默默付出的人这些文章以历史考据的方式研究的居多,主要从民族文化探源、不 同时期的发展演变、民歌民调的收集整理过程等方面考证《龙船调》的形 成发展1. 《龙船调》的艺术特色《龙船调》以《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 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词义 更加精炼,旋律更是极其流畅、优美动人。
《龙船调》作为一种兼具民俗 与地域色彩的民歌形式,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音乐的各个方血做出研 究,纵观这些研究,已经从宏观走向了微观,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 方迪星在《谈湖北民歌&吐;龙船调>的艺术风格》中,分析了《龙船调》 的起源和发展、词曲、音色、语言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认为它是人民集 体智慧的结晶;邹婉华在《简论恩施土家民歌<龙船调>的音乐特征》 中揭示了《龙船调》的节奏、对口、徵调式以及方言美感,构成了讥家特 有的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为我们展现了这一首民歌被广为传唱 的在音乐特征方血的原因田世高在《论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一文中, 则从《龙船调》的历史、语言特色、音韵、旋律、节奏等各方面展示了《龙 船调》作为一首土家民歌,独特的土家族音乐魅力潘顺福在《论〈龙船 调〉的民族属性》一文中,分别探究了《龙船调》的源流,得出“龙船调 的产生,在土家族聚居区,龙船调的流行也在土家聚居区”的结论;探究 了龙船调歌词的风格、连八句词体、以及龙船调中衬词的运用和土家语的 保留;探究了《龙船调》的旋律风格、行腔基调等方面特征,得出了 “旋 律下行,旋律的级进,行腔音调三音列,调式主音出现不多及,非商非羽" 的特点。
随着对《龙船调》研究的深入,逐渐涉及到具体的歌词音韵等细致 的方血尤翠云、孙志国在《有灵魂的语气词 <龙船调>歌词分 析》中,对《龙船调》的歌词作了详尽的分析,从历史的角度以及语气词 的使用给歌曲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等方而展示了《龙船调》中鲜活的人 物,欢快的气氛,令人陶醉的对白而牟利?u在《土家族〈民歌龙船调〉 歌词的纯理功能分析》一文中,从韩礼徳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出 发,在人际功能、经验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对《龙船调》的歌词进行 了探析,并分析得出“《龙船调》的歌词语言虽然简单而通俗,但却生动 地展现了土家族民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论断这两个人分别从语气词与 理性的角度分析了龙船调的歌词,使我们对歌词的理解更加全面同时, 谢亚平、冉红芳在《利川灯歌的艺术特色及美育功能》中为我们揭示了《龙 船调》不仅从内容、形式、表演等方面浸透着浓郁的土家族的气息,保存 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也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净化着一代乂一代土家人的 心灵1. 《龙船调》与相关产业的发展《龙船调》的发展以及被广为传唱带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 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也被带动了起來如蒋明智《荆楚 民歌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一一以〈龙船调〉为例》,通过对《龙船调》 推广和保护工作的宣传,突出打造“龙船调”文化品牌,如《“惹底惹嘎” 龙船调一一利川市打造“龙船调”文化品牌扫描》(恩施口报,2011年12 月3日,第005版)。
郑远景在《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中指出“《龙 船调》作为利川的文化品牌,构筑了一个特产市、旅游城市的经济格局”, 还设想了 “拟出一部书《多维视野中的利川》,一部电视专题片《中国西 部名城一利川》,一台土苗精品的艺术节目《龙船调的故乡一利川》”,通 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扩大《龙船调》的影响,也带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 展1. 《龙船调》的传承与保护 《龙船调》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需要通过挖掘、搜集、整理、采风和田野工作中收集整理,如黄柏权《从山寨到大雅Z堂(上)一一土家族民歌传播路线变迁考》,专业工作 者的整理改编,传播媒体的大力推介,特别是著名歌手的演唱,使其得 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蒋明智的《荆楚民歌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一一以〈龙船调〉为例》,认为对《龙船调》的保护,“最重要的要落实到对土家 族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个性的弘扬上”民歌家族是土家族民族心理文化 符号的重要遗存,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挖掘、整理、 保护利川民歌《龙船调》,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土家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 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对社会发展 和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旅游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方面都将产 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除了对《龙船调》直接的传承,也有对其进行改编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的,匡传英、赵娜就在《合唱曲< 龙船调>.;:传承基础上的再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形式,“改 编后的合唱曲通过保留原曲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衬词的方法,传承 了其民族特色;同时运用西洋大小调的和声技法,融入复调手法,强化了 作为合唱曲的艺术表现力”,实现了对《龙船调》在传承基础上的再创作 对《龙船调》的传承,展示了土家族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土家人纯朴善良、 自信乐观、真挚友爱的人性之美,这对于激发土家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心,凝聚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 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应加大对民歌的政策倾斜,就像邓敏在《民 族政策视阈<龙船调&肌;的传承现状及对策》中论述的那样,“以民族 政策为切入点,加人专项保护基金投入,完善文化设施;保护传承人,培 养接班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传承自觉性,可以进一步推进《龙船调》 的传承和发展%1. 《龙船调》研究特征与未来展望通过对近三十年来《龙船调》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对目前《龙船 调》的研究共性作出以下归纳:1 •方法上,历史考据式的归纳多于直接观察案例描述所谓历史考据,是通过历史文献中早有的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 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和今天的传承。
而直接观察,又 叫出野作业法,则是为了得到鲜活的、丰富的科学资料,所进行实地调查、 采集工作从而既能获取忠实可靠的资料,又能弥补前人调杳研究的不足 在对近三十年《龙船调》研究成果分析整理之后发现,《龙船调》的相关 研究,大多采用历史考据的研究方法,通过相关历史资料的搜集,并进行 分析研究,对《龙船调》的过去发展和现状进行归纳对《龙船调》进行 实地考察与研究,由于民俗旅游的作用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 视,在近些年有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仍以 历史考据式的归纳较多2•角度上,《龙船调》内容的分析多于《龙船调》成因的分析目前,《龙船调》的研究角度呈现出一种相对集中的状态,大多选在 对《龙船调》内容、人物形象、歌词特征、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龙船调》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同时也 加快了《龙船调》的传播速度而《龙船调》的成因研究的相关论著却相 对较少其至缺乏3•对象上,集中于已成型民歌的探究《龙船调》作为一种民歌形式,是从灯调、种瓜调等民间小唱一路发展而来现有研究的对象,多集中在对《龙船调》这种民歌形式本身的 研究,分析经典民歌的功能作用、挖掘经典民歌的文化价值、打造经典民 歌文化品牌等。
而对经典民歌形成基础与原型探究却较少,缺乏经典民歌 与原生态民歌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研究4.未来展望加强直接观察研究,进行实地考察与走访,获取口头资料和第一手 资料;对前人资料搜集的不足进行补充,弥补前人资料搜集的空缺;探究经 典民歌的生成条件,认知把握经典民歌的生成过程和发展;拓展研究对象, 探究经典民歌的生成与原生态民歌的相互作用与影响1. 总结《龙船调》是一首在鄂西土家族民间流传久远、享誉世界的优秀民 歌,对近三十年來《龙船调》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一方面有利 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龙船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研究的不足之处, 推动我们从更广阔的领域、更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龙船调》特别是随着 现代社会的发展,《龙船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逐步改变,我们应 该增强自身的文化责任感,深入民间去找寻新的突破口,促进《龙船调》 更好地发展传承,让这首历经岁月的民歌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参考文献[1] 李淼,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变迁[J],《大众 文艺》251[1] 方迪星,谈湖北民歌《龙船调》的艺术风格[J],《学术论坛》96[2] 邹婉华,简论恩施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音乐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2-44[3] 李兆普,利川民歌《龙船调》的收集整理经过[J],《文苑艺林》2007年第6期[4] 郑远景,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J],《经营之道》73[5] 赵娟,从《种瓜调》到《龙船调》一一兼谈传统民歌的传承、发 展与创新[J],《音乐创作》2013年第10期[6] 匡传英、赵娜,合唱曲《龙船调庆传承基础上的再创作[J],《牡 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15-116[7] 蒋明智,荆楚民歌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一一以《龙船调》为例[J],《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121-125[8] 牟利?U, 土家族民歌《龙船调》歌词的纯理功能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25卷第5期,58-60 [9]潘顺福,论《龙船调》的民族属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3期,45-47[10] 出世高,论土家族民歌《龙船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4 期,12-15[11] 尤翠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