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伯虎与《落霞孤鹜图》.doc
2页唐伯虎与《落霞孤鹜图》《落霞孤鹜图》是唐伯虎山水画苍秀一路的代表作,是唐伯虎盛年时的得意之作看着这幅画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到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且看着此图又觉得与这句诗句的意境十分的相像是什么原因令唐伯虎创作了这幅佳作出来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所以在赏析作品之前我首先了解了唐伯虎的人生经历,也因此明白作者画这幅画的用意所在原来唐 伯 虎 出 身 商 人 家 庭 , 自 幼 聪 明 伶 俐 20 余 岁 时 家 中 连 遭 不 幸 , 父 母 、 妻 子 、 妹 妹 相 继 去 世 , 家 境 衰 败 , 在 好 友祝 枝 山 的 规 劝 下 潜 心 读 书 , 29 岁 参 加 应 天 府 公 试 , 得 中 第 一 名 “解 元 ”,30 岁 赴 京 会 试 , 却 受 考 场 舞 弊 案 牵 连 被 斥 为 吏 此 后 遂 绝 意 进 取 , 以 卖 画 为生 正 德 九 年 曾 应 宁 王 朱 宸 濠 之 请 赴 南 昌 半 年 余 , 后 察 觉 宁 王 图 谋 不 轨 , 遂佯 狂 得 以 脱 身 而 归 晚 年 生 活 困 顿 , 54 岁 即 病 逝 。
《落霞孤鹜图》描绘的是高岭耸峙,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阁中一人独坐眺望,童子侍立,远处落霞孤骛,烟水微茫,景物十分辽阔的确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面左上题道:“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 此诗借用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典故" 画栋珠帘 "语出《滕王阁 》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 ""落霞孤鹜" 语出序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 曾借龙王一阵风"则谓天助王勃,其故事为:唐咸亨二年,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滕王阁,九月九日,宴宾客于阁欲夸其婿吴子章才,令预先作序时王勃省父,行至马当,离南昌长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晨抵南昌,参加宴会阎虚请众宾作序,至王勃,不辞阎怒甚,密令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唐伯虎显然是借《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苍山依然葱葱,江水依然悠悠,而那个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在哪儿呀,当年他不正是凭着阎太守的赏识,才名垂青史的吗?这幅画里寄托作者的理想抱负,可惜却无法得志。
也正是唐伯虎曾经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于是就画了《落霞孤鹜图》这幅画,也因此成为了唐伯虎山水画的代表作 《落霞孤鹜图》绢本大轴,意境清旷画面下部绘傍石临水之阁,掩映于扶疏垂柳间,阁后山峦高耸,山顶杂木丰茂阁中靠墙立一桌,上有花瓶古书,一士人怅望天边落霞孤鹜,身后侍立一童阁下水中一人在侍弄小舟画中垂柳分枝布叶极见功力,画谱云"画树难画柳",然而此画中柳枝用笔紧劲连绵,柳叶布置则疏密得宜树干造型也各具形态,或树皮爆裂,偃卧如老翁;或盘根错节,斜倚如壮汉;或树干圆浑,静立如处子山石皴法以南宋李唐、刘松年为宗,然用笔用墨上已加变化,缜密秀润后人亦称这种皴法为"水皴" 这幅画画构图简洁,用笔多为细劲中锋,有刚柔相济之美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而且林木、房舍、溪流穿插有序,极富韵律和文人画秀润空灵的美感,墨色淋漓,富于浓淡变化正是因为唐伯虎的怀才不遇而创作的这幅画,也使整幅画好像染上了浓浓的愁绪,也是观者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