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徽张八岭隆起北段金矿化带构造特征及找矿意义.pdf

2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8789607
  • 上传时间:2018-05-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68.79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矿 床 地 质 2012 年 MINERAL DEPOSITS 第 31 卷 增刊 安徽张八岭隆起北段金矿化带构造特征及 找矿意义 范建强,张 均,张传昱 (中国地质大学 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张八岭隆起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北缘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接合部位的扬子板块一侧,与华北板块仅以郯城-庐江断裂带相隔 本次所研究范围自南部池河镇小庙山金矿床起至北部管店镇西张郢金矿床,平面上沿管店岩体呈 NNE-SSW 走向的带状分布,管店岩体整体上沿张八岭复式背斜核部产出,其平面上呈现出 NNE 向的反“S”形态分布研究区以燕山期侵位的管店岩体为中心,在管店岩体内部、岩体与中元古界青白口系张八岭群地层接触带附近外围地层中赋存的若干金矿床(点)共同构成了本区的金矿化带前人研究证明,本区的金矿化在时空上都与管店岩体有密切的成生联系 研究区构造线的轮廓甚分明,主要有 NNE 向、NE 向及 NW 向 3 组,EW 向构造只在局部地区发育。

      从构造体系的角度分析,NNE 向构造即属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NE 向构造分先后两次形成,其分别为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体系,NW 向构造应为古 NW 向构造体系、其后期继承、改造及新生 NW 向构造共同构成区域地质资料清楚显示,该金矿带北端处于 NNE 向郯庐断裂带、NE 向洪泽凹陷带及 NW 向石坝古构造带的交汇部位 2 构造控矿特征 前人对本区研究认为,区域一级构造郯庐断裂带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深部岩浆及热液活动的构造场所,管店—石店子断裂是贯穿测区的一条主要二级构造控制了管店岩体的展布,金矿(化)点赋存于上述主干断裂派生的三级、 四级断裂或剪切带内 然而笔者通过实地工作及后期分析总结提出有别前人的观点:控矿断裂除主干断裂派生的三、四级断裂外,更重要的还有 NW 向古构造在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应力场作用下继承、改造形成的 NW 向断裂 区内金矿化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及构造蚀变岩型两种对研究区典型矿床及部分矿化点的实地考察发现,区内的金矿(化)构造控矿样式主要为 2 种类型:其一,完全为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所控制,控矿断裂无一例外呈 NNE、NNW 或近 SN 向,多条金矿(化)体在平面上呈雁列状或“川”字形展布(图 1) ,控矿断裂表现为压性及压扭性特征。

      代表性金矿(化)点有小庙山金矿、郭大洼、赵集、铜狗城、谢岭金矿点等,分布于该金矿带的南部与中部;其二,受控于古 NW 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系 NNE 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矿脉走向 NW,平面上多条矿脉平行展布(图 1) ,控矿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性特征典型矿床有西张郢金矿、上城金矿等,分布于金矿带的北端 第一作者简介 范建强,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cug_fanjq2007@ 734 矿 床 地 质 2012 年 图 1 研究区金矿化构造控矿样式示意图 对比上述 2 种构造控矿样式的金矿发现,前者多为一些矿化点,多为蚀变岩型矿化,目前尚未形成有开采价值的矿床后者矿化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前者,主要为石英脉型矿化,目前开采的矿山中平均金品位达 10 g/t 以上,最高品位超过 80 g/t从构造对矿化富集的控制作用分析,多重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壳岩石破碎严重,利于矿液运移,是有利的构造控矿部位。

      正因为整个金矿(化)带北端处于 NNE 向郯庐断裂带、NE 向洪泽凹陷带及 NW 向石坝古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即多重构造体系复合决定了金矿带北端为矿化富集中心 3 找矿意义 (1)区内金矿化为“一带二式一中心”的总体构造控矿特征,即同一金矿化带,2 种类型构造控矿样式,一个矿化富集中心 (2)研究区金矿化在时间上受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控制,在空间上 NNE 向的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控制了金矿(化)带的整体空间展布样式,在矿化带的最北端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与古北西向构造体系交汇的部位是整个金矿(化)带的矿化富集部位 (3)成矿有利部位主要为西张郢、上成至谢岭 NW 向展布的带上现已探明的矿体主要集中在岩体与北侧地层接触带,在加大已知矿点深部找矿的同时,下一步找矿突破点应该沿上述的岩体地层接触带,包括石英闪长岩体与南侧地层的接触带 参 考 文 献 李四光. 1973. 地质力学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刘讯等. 1988. 地质力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 翟玉生,吕古贤. 2002.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成矿作用[J]. 地球学报,23(2) :97-102. 曾庆丰. 1986. 脉体充填的力学机制[J]. 地质科学,2:114-124.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