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好你好第二章.docx
23页父母”、“成人”和“儿童”在至高无上的权威的重压下,追求真理的热情随之消逝 保罗•蒂利斯在伯恩发展沟通分析理论的早期研究中,他观察到,当你看 着对方并倾听他们说话时,你能看到他们在你的眼前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你会看到对方在面部表情、语言、手势、 姿势和身体功能上同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脸发红、心脏 跳动加剧或呼吸加快我们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发现这种骤然的变化:当一个小男孩 无法让玩具动起来时,他会嚎啕大哭;一个青春期的少女终于听 到铃响起时,伤心的脸上顿时洋溢起兴奋之情;一个男人听 到破产的消息时,脸色变得煞白并开始发抖;一个父亲被孩子反 驳时,会立刻板起脸来以这种方式变化的个体在骨骼结构、皮 肤和衣着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么,他 /她的内心到底发生了 什么?他/她由什么变化到什么呢?在沟通分析理论发展的早期,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着伯恩 一位 35 岁的律师在治疗时对伯恩说:“我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律师 我只不过是一个小男孩事实上,离开精神病学家的办公室后,他就是一个成功的律师但在治疗中,他的感觉和表现就像一个 小男孩在治疗中,他有时会问伯恩:“你是在与一位律师还是 在与一个小男孩交谈?”伯恩和他的病人均对这两个真实的人的 出现和存在感到好奇,他们开始称呼这两个人为“成人”状态和 “儿童”状态,治疗的核心任务在于将这两个人区分开。
之后, 另一种有别于“成人”和“儿童”的状态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 这就是“父母”状态,伯恩将这种状态定义为病人对其孩童时代 父母所做、所说的一种复制,它可以通过行为来确认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改变表现在态度、外表、语言和姿 势上的显著变化一名 34 岁的妇女找我寻求失眠问题的帮助, 她总在担忧:“看我对我的孩子做了什么然后,她开始变得越 来越神经质在治疗的第一个小时中,她突然开始哭泣并对我说: “你让我感觉自己像个 3 岁的孩童她的声音和态度确实像一 个小孩子,我问她:“是什么使你觉得自己像个孩子呢?”她回 答:“我不知道然后,她补充说:“我突然感觉自己很失败 我说:“好吧,我们来谈谈这个小孩子和你的家庭,也许我们能 在你的内心深处发现是什么使你产生了这些失败和绝望的感觉 不久,她又变得刻薄且武断:“不管怎么说,父母都有一定的权 利,孩子必须要听话在一个小时之内,这位母亲变换了三种 截然不同且各具特点的人格:情绪化的儿童,自以为是的父母, 理性并且有逻辑头脑的成熟女性或三个孩子的母亲持续性的观察证实所有人都存在上述三种状态,似乎每个人 的内心都有与他 3 岁时相同的一个小孩,同时还存在一个他自己 的父母。
这些状态是大脑对内在和外在事件真实体验的记录,个 体生命最初 5 年里所发生的事件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状态,前两种状态分别称为“父母”和“儿童”,第三种状态称为“成人”(见图)父母”“成人”母'‘成人'和‘“儿童“这些)母亲父亲儿童儿童观察自己父母的“父母”5岁前记录的无可置疑或被强加的外在事件(被传授的生活观念)态并不是角色之内而是一 儿母童’并不像本我:种真实的心态伯恩说:‘父自我和右属于概念它们是真实的现象这些状态产生于对所记录的往事的重播,涉及真实的人、真实的时间、真实的地方、真实的决定和真实的感觉父母“父母”是记录在头脑中的早期经验,即在一个人的生命早期, 通常指最初的 5 年发生的所有无可置疑或被强加的外在事件在 这一期间,个体还未社会化,尚未按照社会的要求离家上学孩 子将自己的亲生父母或代父母的榜样示范和言谈举止录在“父母” 这一意义重大的“磁带”上,儿童把所见、所闻的父母的每一言 行都记录在“父母”中在最初的五年里,由于每个人都体验到 了外界刺激,因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父母”但每个人对早 期经验的记录各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父母”也都具有特定 性。
记录在“父母”中的信息是未经过编辑直接记录下来的,小 孩子总处于依赖的状态中,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 无力改变、纠正或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如此一来,如果父母相互 敌视并经常争吵不休,一个恐怖的场面就记录在孩子的脑海中— 两个自己赖以生存的人互相诋毁对方事实上,孩子不明白 争吵的理由是父亲因为事业失败而借酒浇愁,或母亲因为发现又 怀孕而不知所措父母”里记录着孩子从双亲处听来的、从生活中看到的所 有忠告、规则和规范其中,包括最初父母与他的感情交流,孩 子通过声调、表情以及拥抱与否进行非言语的解释,也包括孩子 开始说话后父母告诫的语言上的规则和规定这套记录包含上千 个“不”字和重复的连珠炮式的“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还记 录着当孩子笨拙地打破爱赛尔姑妈的古花瓶时,妈妈脸上痛苦而 又可怕的表情同样,“父母”中还记录着幸福妈妈的柔情细语和自豪的父 亲的快乐面容当我们知道这部录音机时刻都开着时,我们开始 明白“父母”中记录的信息有多么巨大之后,录音机中记录的 是更复杂的说教:孩子,记住,无论你走到哪里,永远不要说谎; 要自食其力;别人根据你所交的朋友来评价你;把盘子里的食物 吃干净,你就是个好孩子;浪费是罪恶;永远不要相信男人;永 远不要相信女人;不管你做还是不做,别人都会指责你;永远不 要相信警察;勤劳使人幸福;不要从楼梯底下穿过;你希望别人 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先下手为强,等等。
重要的是,不管这些规则从道德意义上讲是对还是错,他们 都被当做有可靠来源的“真理”记录下来,取悦并遵从“180厘 米高”的大人对 60 厘米高的儿童来讲尤为重要,这些是永久性 的记录,任何人都无法擦拭掉,这些记录终生都在重播这种重播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具有强 制力和约束力的说教,被深深地内化到个体的内心深处,称为个 体在家庭乃至社会的各个团体中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没有 真正的父母在躯体上的照顾,儿童可能会死掉内在的“父母” 同样也是生命的保护者,他凭经验使我们躲避开很多足以致死 的危险父母”中记录着这样的信息:“不要碰那把刀!”这是 震耳欲聋的命令对孩子而言,他能看到的威胁是母亲会打他或 指责他,而更大的危险则是他可能会弄伤自己并流血至死,但孩 子意识不到这些,他还不具备这些知识因此,无论从身体或社 会意义来看,对父母告诫的记录是孩子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父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言行不一,这一特点被忠实地记 录下来,父母会说一套做一套: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但他们 自己却经常说谎;父母对孩子说吸烟有害健康,但他们自己照样 吸烟;父母要求孩子遵守宗教道德,但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 不遵守。
对孩子而言,询问这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是不安全的,因 此,他们产生了困惑和恐惧,为保护自己,孩子通常“关掉录音”我们认为,“父母”是孩子与双亲间交互作用的真实记录 如果把“父母”中的信息比作立体声录音,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 解它有两种声道:和谐的声道通常产生优美的效果;不和谐的 声道则令人心烦意乱最终这些录音会被扔在一边,不再有人关 注父母”中所包含的自相矛盾的信息与此类似,此时,“父母” 受到压抑,甚至完全被阻断例如,母亲可能是“好”母亲,而 父亲是“坏”父亲或者反过来,父母中有一方会将有益的信息 传递给孩子,从而使更多有用的信息保存下来但“父母”中还 包含着来自另一方的自相矛盾和引起焦虑的信息,导致整个“父 母”的力量被削弱,甚至变得支离破碎不和谐的“父母”信息 无法被孩子“听到”,并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将这种现象与代数方程进行比较,正数乘以负 数,无论正数有多大,负数有多小,结果永远是负数---也就是一 个被消弱的、支离破碎的“父母”对一个不能自由地考察“父 母”的人来讲,这种效应将使他们的未来生活充满矛盾、不和与 绝望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信息总是表现为“如何做”: 例如,如何敲钉子、如何整理床铺、如何喝汤、如何擤鼻涕、如 何向女主人道谢、如何握手、如何假装家中没人、如何叠浴巾以 及如何装饰圣诞树等。
通过观察父母,孩子积累了大量“如何做” 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孩子以后独立生活帮助很大以后(当他的 “成人”变得更成熟并能考察“父母”信息时),这些早期的做 事方式会不断更新,并被更好的方式所代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现实环境如果一个人早年接受的指令非常严厉,则他很难改变 旧方式,固执地坚持无用的老法子,并形成这样的强迫性观念: 只有这样一条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一个孩子已十几岁的母亲谈到了自己父母的一个指令,长久 以来,她一直按照该指令料理家务她的母亲告诉她:“永远不 要把帽子房子放在桌子上,或把衣服放在床上于是,在她这 一生中,她从不把帽子放桌上,或把衣服放在床上如果她偶尔 忘记该指令,或孩子破坏了这个规矩,她的反应就会非常激烈, 似乎并不仅仅是违背了这个简单的整洁原则最终,咋爱遵守该 指令几十年后,这位母亲问她的妈妈(妈妈那时已 80多岁):“妈 妈,您为什么从不把帽子放在桌子上,把衣服放在床上?”妈妈回答说,她小时候当邻居家的孩子在她们家玩闹,她 的妈妈警告她不要把邻居家孩子的帽子放在桌上,把衣服放在床 上听起来蛮有道理,妈妈这样的忠告也合情合理根据潘菲尔 德的发现,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记录在她身上重现时会 表现得如此激烈和紧迫。
生活中很多规则都是这样来的生活中有些影响更加微妙一个很现代的家庭主妇,家里拥 有各种时髦的家具,却惟独没有兴趣购买一部垃圾处理器丈夫一 再催促她去买,列举各种理由说明垃圾处理器可以简化厨房劳动 她同意丈夫的观点,却找出种种借口推迟购买最后,丈夫认为 她故意不想买,坚持要她说出理由反省片刻后,她想起早年对垃圾的印象那时正是 20世纪3 0 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家里的垃圾都被仔细地收集起来喂 猪,圣诞节时大人才杀猪,好让全家人好好地改善一下伙食甚 至家里人也不用肥皂洗盘子,因为营养不多的洗碗水也可以成为 猪的饲料小时候她认为垃圾很重要,长大后她很难痛快地跑到 商店买一部新式的垃圾处理器把垃圾处理掉(她最后买了垃圾处 理器,从此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我们认识到每个人的头脑中都记录着成千上万的这些简 单规则后,我们开始欣赏“父母“中包含着如此巨大的信息许 多父母的指令都带着强制性的语句,如“决不”、“永远”和“不 许忘记”等我们可以假设,这些首先占据神经通道的信心为今 天的人机互动提供了基础,这些规则也是日后引起强迫性行为或 怪癖的根源父母”信息到底给我们今天带来的是负担还是幸 福,取决于它是否合乎现实,是否被“成人”所更新,这部分内 容我们将在本章中加以讨论。
除了父母外,“父母”中的信息还来自其他方面一个3岁 的孩子每天看几个小时的电视,他会把电视内容记录到自己的头 脑中,成为生活中的指导性概念如果他看的是暴力节目,我相 信他会把暴力记录在“父母”中这就是暴力的发生,这就是生 活如果父母不更换频道并提出反对意见,孩子的信息记录中就 保存着暴力的印象,如果父母自己欣赏暴力节目,孩子就会从电 视和大人那里获得双重认可,当他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他的心 里就会产生允许使用暴力的想法电视里的警长可以随意开枪, 孩子也为自己开枪杀人寻找借口;连续 3 个晚上作案的偷牛贼、 现场的劫匪以及调戏科蒂小姐的陌生人等,孩子会将这些节目中 的人物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另外,哥哥、姐姐和其他权威 人物的经验也被记录在“父母”中当儿童感觉自己身处必须依 赖他人的外部环境中时,他就不敢自由地提问和探索,所有这些 都被储存在“父母”中(另一种儿童的外部经验没有记录在“父 母”中,我们在探讨“成人”时再来考察)儿童我们把外部事件记入“父母”,同时还记录下“内部事件”, 即儿童对所见所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