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与地坛》关键语句细读.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036498
  • 上传时间:2018-08-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23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蒋红卫最近读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先生的讲座实录《当代的智性散文》 ,文中这样评价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 ,, 这些人的写作呈现出一种或者从神学的层面进入人的精神的幽深领域,要么从德国近代哲学里面来吸取精神的养分进行写作,, 他直接和那种神学和思想家的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所以他经常思考的是存在的有无问题,他是超越世俗层面的写作,而他远离流行话语以后,找到了一个残疾人才拥有的、一个思想者才拥有的话语方式,他的语言,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孙郁先生的这段评价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史铁生的眼光是极具穿透性的,他观照的绝不仅仅是生活本身,更是生命哲学我们只有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才能深入语言的本质,领悟他思想的魅力关键语句1: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一个人,需要一双怎样的眼睛,才能看得见这万道金光?需要一双怎样的耳朵,才能听得见这轰然坠地的声音?这不是听觉表层的静,而是心灵深层的宁我所谓‘静’ ,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朱光潜《静是心的空灵》)在中国的哲学与艺术观念中,有三种不同的静:一指环境的安静,与喧嚣相对;二指心灵的安宁,不为纷扰的世事所左右;三指永恒的宇宙精神,是没有生灭变化感的静,是绝对平和的静。

      第三种静,是复归生命的本根,或者说生命的本然状态,即老子说的“归根日静, 是谓复命”,它超越了生活的喧闹状态,使人在生命体验上获得了一种永恒的深沉的宇宙感,在此种寂寥之静中,世界自在活泼,灵魂洗濯一新一个人的心灵只有处于第二种或第三种状态时,才能感觉得到这声轰然巨响这声音,不是回荡在作者的耳鼓,而是回荡在作者心灵的旷野这个旷野,光风霁月,天朗气清,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奔忙在生活中、 留连于声色里的人们,怎么可能拥有这样一个心灵旷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世界的声色影像,迷惑了他们的眼睛, 充塞了他们的耳朵, 以至于壅塞了他们的内心只有那些将内心清空的人,才有可能让一个无比浩瀚的宇宙走进自己的心灵,才有机会更深刻地感知宇宙和生命的本质一个奔忙于人潮中的人,他的眼光怎么有力量刺破无数的欲望,投向无穷的远方?“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 (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地坛中的史铁生是寂寥的,他之所以甘愿选择寂寥,是因为他要将自己拉进历史,在历史的空旷中丈量生命的价值,在寂寥的世界中品味生命的流光逸影。

      地坛,充满了历史感,让作者得以站在空冥的历史天幕上看生命登高俯仰天地间,只有将心从沉重的物质中超拔出来,才能拥有上帝的眼睛;只有拥有上帝的眼睛,才能俯瞰生命的沙盘,洞察生命的意义,参透生死的奥秘关键语句2: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影子时间与空间是那么漫长、永恒,以至于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显得如此仓促、渺小与广远的时空相比,生命的快乐和痛苦真是显得微不足道那些可怜的人之所以可怜,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那点荣誉、名利或痛苦看得大如太阳;那些摆脱了荣誉、名利或痛苦的人之所以得以解脱,是因为他们有一双上帝的眼睛,俯瞰历史和人生非同寻常的视野,给人非同寻常的力量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生命是可爱的,但也是卑微的,甚至是迷茫的,无知的它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开始和结局仿佛都已经被安排。

      人亦如此,所谓芸芸众生,沧海一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而很多人会误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重要的意义唯有上帝的眼睛,才能俯瞰一切,并洞察其中的奥秘宇宙其实是一个流动的舞台,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都在其中扮演一部分角色,或大或小,但最终没有哪个角色能改变什么任何角色都不能改变这部大戏的某个情节,当然更无力改变它的开始和结局,甚至根本无法臆测它的开始和结局上帝会以一种怎样的表情看着这一部大戏呢?它哭过吗?它笑过吗?它不曾为人间苦难洒过一滴眼泪,也不曾抚慰不幸者的悲惨,对人间罪恶、无辜和不幸都默不作声;它只是默默地为这场永恒的悲喜剧提供一个广阔无垠的舞台,至于幸与不幸都是当春乃发生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时说: “人世间的纷争,在佛家的眼里都是毫无意义的,在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生、人事,显得十分可悲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史铁生)作为一个演员, 无论是激情的, 倦怠的,睿智的,都不过是扮演人质上帝才是导演。

      然而,生命毕竟是可爱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因为生命的可爱,以及生灵对生命的痴爱,所以世界生生不息,欣欣向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卑微的生命,世界才成为一个可爱的乐园宇宙,有生命的宇宙,归根结底,是一场喜剧穿越观念的误区可以发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事实上是等价的,不存在谁比谁更高贵的问题让我们把目光从自己眼前的那点私利移开,投向那广阔浩瀚的时空,然后闭上眼睛,将时空想象成一道河流,河边均匀地分坐着所有的生灵(包括人),它们都快乐地从这条河流中分食一瓢滋养生命的甘泉,不多不少,正好是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不抢占,不掠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花鸟虫鱼生生不息,一切生灵都能平等地对话,耐心地倾听,那是多么美好的图画关于生命,作如是观,方能对它既保有一份热情和真诚,又拥有一份旷达和从容,不让幸运者流于浮夸,不让痛苦者满腹哀怨,不让追寻者执迷不化,不让勘破者冷眼旁观这样的人,内心既是热情的,又是强大的关键语句3: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在等待着解脱吗?未必人在等待的时候都是焦虑的等待解脱的人不会活得如此乐观与淡定能活得乐观与淡定的人必定在精神上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

      生命是必须被看重的,这样才能让人珍爱生命,好好地活;生命是必须被看轻的,这样才能让人视死如归,坦然地死不知“生”的意义,此生必将虚度;不知“死”的意义,必定会对死亡充满恐惧而对死亡充满恐惧的人,也必然在活着时就已经充满焦虑,所谓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得失俱忘, 死生不问, 才是真正坦荡荡的人生,也是真正坚强的人生,这样的人,才有无比开阔的胸襟和无比强大的内心史铁生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将会是残疾的韶华逝去,容颜衰老,难道不是一种残疾?如果残疾指的是身体的某种残缺的话,那么一个老人,无论是皮肤、牙齿、头发、耳朵、眼睛,何处不残缺?到那时,有多少人因此而日增焦虑、恐惧甚至厌世?人总有一天必须学会直面惨淡的人生只有学会了坚强与洒脱,拥有了强大的内心,才能彻底地实现自我救赎人总有一天是要面对死亡的但是,人总是害怕死亡留恋生命的,尽管有时面对生存困境远比面对死亡要困难得多仅仅是因为贪生恶死的本能吗?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史铁生)对物质的贪恋,对感情的贪恋,对感觉的贪恋,使人无法心甘情愿地撒手人寰对世界的种种感觉构成了生命的内容;只有拥有生命,才能拥有种种感觉。

      而死亡意味着种种感觉的消失,死去的人如同一块石头,一片沙漠,没有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所以,生命的本质意义是感觉生和死是相互证明的:只有生,可以证明死的意义;只有死,可以证明生的意义可将死作如是观:死是生之消息的一种 (史铁生)人生本来就分为生和死两个部分,就如硬币的两面那么为什么我们只喜欢看到正面而不愿意看到反面呢?那反面会因为我们不喜欢而消失吗?视而不见,不能证明我们的睿智和强大,只能证明我们的胆怯和弱小通常人们相信, 生和死是相互轮回的,史铁生也这样说过: “必有一天, 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每一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其实,那个新的生命,是不是“我”很重要吗?既然前生的感觉已经因死亡而归零,那即便是“我”又当如何?死亡,已经将关于爱与恨的种种记忆彻底格式化,所以,痴情的人们,不必盼望有来生是的,宇宙间的生命必定在轮回,但实现了轮回的,不一定也不必是“那一个”。

      这世界就像一场永远的“流水席”,你来我往,在这迎来送往之间, 世界正在上演着喧闹的、永恒的悲喜剧 生命,作为个体必定消失于“无” ;但作为整体,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在我们农村,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某家死了老人,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聚拢来,有陪夜的,晚上开几桌麻将,伴着灵堂上的亡灵热闹到天明;请来乐队,吹吹打打,有哀乐也有欢曲, 有哀哭也有笑语 翌日,在一场盛宴后各自走散,生活继续 人们称此为 “白喜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