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歌行表达的人生志向.docx
11页短歌行表达的人生志向短歌行表达的人生志向《短歌行对酒》是托物言志的名篇诗人曹操托物言志,表达自 己对贤才的渴求与建功立业的期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短歌行 表达的人生志向,希望能帮到大家短歌行表达的人生志向清张玉谷评“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清 陈沆评“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现代学者,对 《短歌行对酒》的解读虽有不同,但与张玉谷、陈沆看法相同的,不 在少数确实,作为诗人的曹操同时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短歌行对酒》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而无论是求贤还是借“譬 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流光易逝,其最终目的都是建功立业,实现 自己的政治抱负故而,《短歌行对酒》被看做以“求贤”之名,而 欲早建王业之诗,也比较合乎情理同时,结合诗人作为三国时期统 治者之一的身份,此诗政治意味之浓烈可想而知《归园田居》本为 组诗,共五首,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名的佳作但与曹诗不同的是,这 组诗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品,而它的作者,又是有名的隐者陶渊明, 其风格不落俗套,清新自然金元好问曾评 “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 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腐殊相思其成就 之高,亦可见一斑两首成就都很高的诗作,首先在诗歌的风格上就 十分不同。
《短歌行对酒》为四言古诗,两字一顿,古朴凝重《归 园田居》(其一)为组诗中的第一首,充满田园气息,风格清新自然一 个“凝重”,一个“清新”,两相比较,也是二者的第一个契合之处 翻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的教材,二者的排列状况可一目了然, 《短歌行对酒》在前,而《归园田居》(其一)在后,编者除了有对诗歌 产生时间先后的考虑,也许还联想到了诗歌风格两首诗,一“凝重” 一“清新”,并且是先“凝重”而后“清新”这一重一清的对比, 十分强烈,即使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并未点名,学生也不难通过自己 的学习而产生比较,从而记忆深刻且两首诗不同的形式与风格,使 二者在感情的强烈程度上也十分不同《短歌行对酒》为四言古诗, 节奏单一,读之则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内外如一其 感情强烈,荡气回肠《归园田居》(其一)则不然此诗本为田园诗作, 其情如月照人间,冲淡深邃所以,孙绍振老师才说“陶渊明的诗, 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二诗,一感情强烈,一却似乎 没什么激情,再次形成强烈对比化学关系中通常讲究“中和”,比 如酸碱那在语文教学的安排中,编者有没有这一意图?应该也是有的 一首古朴凝重,感情强烈的四言诗和一首清新自然,冲淡深邃的五言 诗,除风格本身的不同之外,在比较的过程中,感情的强烈程度也能 有所平和。
编者匠心独运,从排列的先后之上,使二诗形成对比不 仅使人对二诗之形式风格更加深刻,也在感情之上使之既相互凸显又 相互中和《短歌行对酒》借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的求贤若渴与建功立 业的渴求,单从诗歌本身也不难看出诗人以“忧”字为引,开篇以 “朝露”为喻,叹“去日苦多”,又借《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句,劝勉贤才前来归附,表现自己 对贤才的渴求在诗歌的末尾,诗人化用《管子形解》中“海不辞水, 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多;名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之句, 同时借“周公吐哺”的典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蕴含深刻的升华 意义,化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以 表现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与建功立业的决心同时,表面上看《短歌行 对酒》只是对贤才的劝勉,但结合封建时期的社会现实,不难看出, 建功立业也是贤才实现自己价值的最主要路径诗人不仅在表达自己 的理想,同时也是在劝勉贤才,不要虚度光阴,而要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结合当下的现实社会,《短歌行对酒》还有劝勉他人珍惜时间, 不耻下问,早日实现自身理想的现实意义读《短歌行对酒》会觉得 “重”,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它的诗歌风格与感情浓烈,还因为诗歌 本身的思想。
诗歌对贤才的明白无误的渴求,符合儒家文化对封建帝 王的基本要求,同时,诗人对时间“去日苦多”的感叹与“建功立业” 的希冀,也符合封建时期大多数的追求与普遍人的价值观而这一贯穿全篇的思想,除了增强了《短歌行对酒》感情的鲜明与强烈,也增 加了它的厚重,因为追求总是需要付出努力,前途漫漫,任重道远, 难免使人生出厚重之感在此一处,《归园田居》 (其一 )无疑再次与 《短歌行对酒》达到了中和,竟至于完美契合的地步诗人陶渊明能名留文学史而占有重要一席,不仅因为他的诗歌光 照千秋,也在于他为人的高风亮节,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有“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人生诉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也做了“守拙归田园”的“归”由自述他用“误落尘网”“羁 鸟”“池鱼”等字,极力表明自己的后悔同时,以白描手法,描写 乡村中常见的“榆柳”“桃李”“桑树”“鸡狗”等常见之景,自然 贴切而清新有味,以此表明自己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以衬托对官场的 无限厌恶陶渊明自辞去彭泽令之后,终身不再出仕,终老田园他 用一生的归隐,抒写了对田园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夷,体现了“淡 薄”“宁静”的高远人生境界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之一,招 贤纳士,渴望建功立业。
而陶渊明本来在朝为官,却挂印归去,不再 出仕他们一个求,一个走一个追求功业,一个却不求功业,只爱 田园两首诗的对比,自此已不止是在诗歌风格上,也在诗歌思想上, 其对比无比之鲜明,甚至于截然相反《短歌行对酒》劝勉人们珍惜 时间,建功立业,《归园田居》(其一)就教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二者在思想上存在很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除了上 述的“中和”作用外,联系社会现实,也具有很明显的教育意义中 国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曹操劝勉人们珍惜时间,建功立业基本 符合儒家思想的道义人不只是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为社 会作出贡献那么珍惜时间,建功立业也就无可非议而陶渊明不慕 名利,清净无为,跟随的是道家思想,它崇尚自然,当然不会教人追 名逐利,而是教人回归自然二者的契合点就在于,建功立业本无可 非议,但人生在建功立业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人生追求,那就是淡 泊名利,回归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清新自然,诗人描绘田园山水, 崇尚无为,境界高远,在现实社会中的需求是比较低的,自然显出 “清”的特点来,这与它的思想感情本身也分不开将《短歌行对酒》 与《归园田居》(其一)进行比较,二者在思想感情上,是两种不同思想 下的不同人生追求。
它除了能够有效的告诉高中学生,人生的追求是 多样的,也能平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名利”的态度,具有很深刻 的教育意义与人生述求《短歌行对酒》与《归园田居》(其一),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感 情的强烈程度与思想差异也十分巨大但教材的编者却有意将二者一 前一后,编入同一课文篇目中,不得不说大有深意仔细品读两首诗 歌,再结合各自的诗歌风格与思想内容两相比较,各自的思想境界都 更加鲜明而编者的如此安排,也更加有利于高中生的比较学习《短 歌行对酒》与《归园田居》(其一)看似毫无联系,但感情一“浓烈”一 “深邃”,风格一“重”一“清”,其思想则是一求贤若渴,劝人建 功立业,一主张回归田园,传达出淡泊名利的高远人生境界,表面矛 盾,实质上却相互补充至此,二诗也以冲淡平和的手段,达到了完 美契合的状态,不仅密切相连,且关系特殊拓展短歌行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译文翻译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 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 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 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 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 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 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 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注释解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 意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 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in),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呦(yOu )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Q ng):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何时可掇(duo):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 解:掇读chuo,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 问候,思念讌(yan):通“宴”(原文中讌为“?”)三匝(zK):三周匝,周,圈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 纳人才创作背景《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 首诗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 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 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 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 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 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短歌行二首》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 一是赤 壁之战之前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 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关于第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 《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 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 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 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宾主唱 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 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 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 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 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至于第二首诗,学术界也难以确定其具体创作时间,只能大致推 断为建安十七年( 212)至二十二年( 217)之间自建安十六年 (211)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 又封曹植等诸子为侯;建安十七年(212)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 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献帝七 命魏公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