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小班数学《按物体特征分类》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2页幼儿园小班数学《按物体特征分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会将物体按照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 能够自主分类不同的物品,并形成连贯的故事情节;• 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发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增强幼儿对待事物的细致态度和耐心,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二、教学内容按照物体特征分类,包括以下部分:• 按形状分类:分类图、平面花纹玩具、各种形状物品等;• 按颜色分类:红、黄、蓝、绿等颜色珠子、彩色清晰的橡皮、颜色条形块、彩色棍子等;• 按大小分类:各种大小的球、穿线穿珠生肖小人、不同大小的积木、卡片等三、教学过程1.起始阶段• 利用图片、卡通视频等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课堂2.核心阶段• (1)初始分类– 放置一些名称和外形都不一样的物品在桌面上;– 引导幼儿分类:问幼儿一个问题,例如:能告诉阿姨们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点吗?孩子们接着回答,阿姨们可以具体地告诉孩子们这些的共同点,并进一步把它们分成几组• (2)分组活动– 根据老师的提示,幼儿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加号和减号,不同形状的木块,等等;– 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任务,老师给予引导和指导。
• (3)故事讲述– 对分好类的器物进行游戏:编故事看分类标准是什么,能否符合分类标准;– 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独立分类积极引导,进一步丰富故事情节,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和理解3.阶段• 幼儿评价:请幼儿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值得珍惜的经验;• 教师评价: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在分组行为、故事情节创意、合作协助等方面的表现,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肯定四、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让幼儿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归类的思维训练,通过游戏体验,增加幼儿对物品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和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拓宽幼儿的思考范畴,并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集体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思维训练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水平和接受程度,并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和探索,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在评价方面,要充分肯定和表扬幼儿在课堂中的努力和积极表现,在鼓励的同时也要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从而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