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播学第5章节课件.ppt

48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92531376
  • 上传时间:2019-07-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01KB
  • / 4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传播与社会(宏观),一、 传播与社会舆论 二、传播与社会文化(重点) 1、文化传播方式;2、文化对传播的影 响形成的基本原理;3、传播对文化发展起促进 作用,形成的文化现象 三、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传播与社会舆论,(1、舆论含义、分类、功能; 2、传播对社 会舆论的影响和控制;3、传播与流行) (一)、舆论的含义、分类、功能 舆论:是指受到某种普遍关注的社会 事件的多数人共有的意见 (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 多数人意见的总和舆论的分类(三类):,一是公共舆论:指人类社会中具有普 遍性的共同意见 如公共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及对许 多重大问题的共同看法 道德准则:保护儿童、残疾人权利 行为规范:公用亭前;日本工人 重大问题:打击恐怖、禁毒、保护环境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共同抵御 “ 金融风险 ” 等二是阶级舆论,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形成的具有强烈 的阶级色彩或阶级倾向的意见 阶级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客观存在的, 阶级舆论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阶级舆论来自于社会的主要矛盾 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 义初期(矛盾性质变化)、中期、晚期阶 段三是群体舆论,是指通过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共 同的意志和意见(如经济地位、宗教信仰、 地域文化)。

      在群体内部具有软性约束力,能增强群 体的凝聚力;对外部,能显示自己的特点和 独立性 如:少数民族的地域意见(美阿米绪人 爱荷华和威斯康星)舆论的功能:,一传播交流信息 二使社会个体的人社会化(舆论能给人提出社 会规范和价值准则,并加强对人的约束) 三对政策和道德起规范作用(若使一种政策深 入人心,要借助舆论的力量) 四可能存在负作用(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但 不一定都正确,可能被局限在狭隘、暂时利益的圈 子里)二)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和控制,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条: 1、大众传媒直接反应并引导舆论 如:海口东西湖及美舍河的改造 《美舍河的变迁》(美舍河原本是美的、 美舍河是如何变丑的、美舍河变美要付出新 的代价) 2、促进新的舆论的形成传播不但对舆论有影响,也有控制力,主要指集团对大众传媒的控制 社会对大众传媒有了控制,也相对控 制了社会舆论 间接控制:引导与教育、法规与职业 制度上的约束 直接控制:1、官员上节目 ;2、任命 新闻官; 3、新闻发布会制 ;4、记者招 待会; 5、隐瞒或掩盖消息三)传播与流行,1、流行: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上及一个 群体中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现象 或社会行为。

      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追求的某种生活模 式;也可能是一种行为方式总之,是一定 社会心态的反映 如:土豆烧牛肉、楼上楼下电灯——生活方式 的追求;街上流行红裙子——美; 性解放等等 2、传播对流行的影响,传播对流行有影响,流行对传播又有反 作用 (1)传播是流行的必要条件没有传播, 流行就“流”不动,也“行”不起来如: 服装表演、企业广告、明星效应等 (2)传播扩大了流行的深广度传播通 过声光电等符号形式,使流行现象进一步流 行如:流行歌曲的普及邓丽君、崔健,(3)加快了流行现象的兴衰现代性、新奇性是流行的主要特征首 先,流行必须具备现代性和新奇性,否则, 流行不起来;其次,传媒要生存和发展,也 要及时传播现代和新奇 传媒一方面会抓住社会流行现象,做深 入引导和传播,使其流行范围更广;还会将 社会准流行现象进行传播,使其流行起来 所以,也是流行的制造工具二、传播与社会文化,(概念及特征;传播方式;文化对传播的 影响形成的基本原理;传播对文化发展起促 进作用,形成的文化现象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的定义:文化或文 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 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定义“文化”的主要学者:,哲学家巴尔特、文化学家戴维斯、威士 莱、马林诺夫斯基等等我国做两种归纳: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特征:,1、相对的独立性 首先肯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然而文化一但形成就有 相对独立性如: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 成为欧洲中古与近代历史的分界 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罗密欧 与朱丽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 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末日 审判》等2、复杂性,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体系 如:有的文化形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例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还有 的属于文化知识的传播工具(文化范畴), 例如教育、出版、媒介组织等 文化分类本身就是复杂的体系如:形 态型、目的型、思维方式型、意识状态型、 历史时代型、区域型文化等等3、文化的整体性,文化首先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 表现为科学知识、技术成就、文艺创作、道 德价值观、法制以及风俗习惯等,核心内容 是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 知识财富的本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 和自然是统一的。

      自然是人所认识的自然(未认识的); 人则是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人(张光年)4、连续性,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其形成、发展、 沿袭、转折的过程 汉字源于图画结绳;礼器源于武器 文化形态的发展、演变,说明文化并非 凝固不变,它的总趋势是消除历史造成的种 种界限与隔阂比如:建筑、服饰、烹调技 术、音乐美术等二)文化传播的方式(5),1、单向型文化传播 受传者收到信息,勿需反馈的文化传播 现象 如:口耳相传,是最原始、简单、容易 扩散的文化传播现象 如:驿马传书、江湖艺人的卖艺 (驿马传书可能丢失,江湖艺人有欺骗性),2、双向型文化传播,指文化群体的彼此影响,每一方都是主 动者,都为母体文化注入新的因子 双向传播与文化融合往往同时进行 如: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北亚游牧文化 曾多次交流北亚学农业技术和工具;中国 掌握骑术窄衣短袖服装等 高势能文化流向低势能文化,以物质文 化为主丝绸瓷器、四大发明、文成入藏3、辐射型文化传播,各种文化圈在相互接触、吸收、融合、 排拒之中会形成其文化中心,中心对外部具 有辐射型传播力量 大唐是个典型当时大唐已是封建制鼎 盛时期,西欧封建制城市还没出现;阿拉伯 帝国直到8世纪才进入封建制。

      唐已成亚文化 中心外国使节、商人等“住唐”达10万, 长安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文化发展是多层次的,一个中心相对于一定历史时间和空间,没有永恒中心古代、中世纪中国文化,是亚洲中心;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是中心; 古代玛雅文化对美洲是中心; 古代两河的巴比仑文化,对阿拉伯地区 是中心4、曲线型文化传播,一种文化从文化源到另一个文化圈,在 传播过程中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古腾堡对墨、纸和印刷机的制造 蔡伦造纸是公元105年;公元600年,隋 朝有了雕版印刷《金刚经》;1408年毕升发 明活字印刷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又由新 疆到波斯、埃及;1423到欧洲1456古腾堡 发明了第一台手摇金属印刷机曲线型文化传播是流动性的有时几种文化或文化实体会同时在几个 文化圈中进行传播 例如,中国大唐文化在向外传播时,也 同时接受了外来的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 今天我国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与美 国先进医疗设备检查的结合;西医外科手术 与我国中医中药康复的结合5、逆向型文化传播,一种文化从母体进入另一个文化圈,渐 渐在母体消失,若干年后回到母体之中 如: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形式逻辑等 学科的创始人)的许多著作传播出去后在古 希腊消失,后从阿拉伯找回。

      宋应星(明)《天工开物》公元1869后 印成日法德英版本,20世纪初从日本找回三)文化对传播影响的基本原理,1、维模原理 帕森斯(美社会学家)提出的 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 的时候,这一文化便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 充到原有文化的机体中,如外来文化对原有 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原有文化则 竭力阻止其侵入广东、上海、海南) 保护原有文化;选择和吸收有利内容2、适应原理 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的个别群体,落户于新群体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一种新文化落户于一个新群体中,必 须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环境(土壤) 例如我国《民商法》的建立 中国《民商法》要符合WTO的要求, 基本条件是“市场经济”3、优势扩散原理,源于达尔文的“优胜劣太,适者生存” 理论指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高的文 化越易得到传播和扩散,反之亦然 文明文化通过其优势扩散功能,传到世 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先进文化的扩散,必然导致落后文化的 逐渐被淘汰4、传播圈层原理,指由于文化本身具有的圈层性,导致文 化传播也具有了圈层性的因果关联现象 文化圈层在地理上是个空间概念,它包 括一系列的文化成分,如文化丛。

      文化丛指在一个地域内长期形成的、大 家公认并共享的一种具体文化 如:阿米绪人——严格实践“圣经”教义 不享受社会福利,不纳税;不做陪审员;不 使用家电、汽车;不进公立学校等具体的文化圈:,宗教哲学文化:欧美基督教文化、阿拉 伯伊斯兰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和东亚儒学 文化圈 社会构成要素:政治文化、经济文化、 教育文化、知识文化及宗教家庭文化圈 文化生态结构:中原京派、江浙海派、 闽粤岭南文化、四川巴蜀文化、陕甘华夏古 文化、东北关东文化、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四)传播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1、文化融合 西方术语是文化调整的一种方式指文化 在调整中两个文化系统大致相互接近,彼此借鉴 、吸收、认同,并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 一可能产生第三种文化体系,原来两体系完 全消失(WTO) 二维持原有文化框架,融入新内容 (琼——接纳了大量新文化,但不改热带、 滨海文化特征三文化同化指不同文化特质的个体、群体,相互接触融为同质文化的过程同化的一般规律: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 化;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多数人文化 同化少数人文化 同化的特点:潜移默化 同化的类型:强制同化与自然同化,2、文化增殖 指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创,造、传递和集聚,使得文化呈现的文化放大 现象。

      纯粹的市场经济宣布失败——戈老) 例如日本文化的增殖与发展过程 公元三世纪开始吸收中国文化,先后由 输入中国汉字到全盘引入佛教、隋唐政治制 度、朱子学、阳明学 一有取舍舍弃宦官和科举制度 二有改造把道教转变为崇尚天皇的神 道教;强调“忠”,却与“武士道”结合3、文化积累,文化积累实际是已经发生过的现象的符 号积累一是表现为旧文化的保存;二是表 现为新文化的增加 文化积累的形式(途径):一是民族文 化积累,形成文化丛至文化圈;二是外来文 化积累,形成文化流(姚明、小山智莉、司琴高娃) 如缺少开放性传播,文化积淀越深厚, 文化圈越稳定,越易走向封闭或僵化 美国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开放性传播体4、文化分层,文化分层主要指的是文化的圈层性 文化圈层性是传播导致的,传播越开放 ,信息及文化的流动越快,相对独立的文化 体系分解也越快,逐渐就出现了不同层次的 文化群体 文化的圈层性,也会使传播具有一定程 度的圈层性5、文化变迁,文化变迁主要指文化内容或结构上的变 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或旧文化的被 扬弃 与“文化变迁”密切相联的概念还有: 文化涵化、文化解体、文化过程、文化 趋向、文化进化、文化创新、文化整合、文 化淘汰、文化重振等等。

      三、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集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集权主义也叫权威主义其任知态度和 思维方式是从与外部权利或权威的关系上去 考虑问题,去评价和 判断社会事物,不是从 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出发,客观地解决和处 理社会事物 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 配与服从媒介理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