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_期间河南省矿产资源平衡能力研究.pdf
2页可持续发展问题, 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往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硬约束” 十一五” 时期, 是河南省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时期, 必须认真应对矿产资源约束问题 1当前河南省矿产资源供求状况评估1 . 1全省矿产资源供求基本情况从总体上看,河南省矿产资源供求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不少矿产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占有量较少二是优势矿产开发利用程度高, 形成一批资源型支柱产业和资源型城市2 0 0 1年至2 0 0 5年, 河南省国有大中型矿井煤炭年生产能力五年新增9 0 0万吨,创历史新高;原油产量5 0 7万吨, 天然气产量2 0 . 1亿立方米, 基本保持稳定; 电力净外送3 0亿千瓦时,实现了由电力净吸纳省向净送出省的历史性转变, 河南省作为全国大型煤炭基地和重要火电基地的作用初步显现,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 0 0 1年至2 0 0 5年, 河南省煤炭资源整合效果明显, 国有重点煤矿产能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 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 0 %, 国有煤矿原煤入选率提高1 0个百分点, 全省小煤矿数量由1 5 6 9个整合到5 9 2家, 削减了9 7 7个。
铝土矿由1 4 4个整合为5 2个, 削减了9 2个, 削减幅度达6 4 %四是优势矿产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河南省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滞后, 勘查程度不高, 保有储量仅占全国2 . 4 %, 可供建井的后备精查储量不足, 储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煤炭后继生产面临较大压力受资源限制, 天然气和石油产量下降, 供需矛盾突出铝土矿资源储量仅能满足1 0至1 5年的需求 五是全省资源利用水平低, 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能源利用率低, 万元G D P能耗是国内先进水平的2 . 1倍; 矿山数量多、 规模小、 布局分散、 资源开采效率低, 全省矿山总数仍达5 1 8 8个, 中型以上矿山仅有2 0 5个, 小型矿山占9 6 %, 其中7 2 %的煤矿年生产能力小于9万吨,8 7 %的铝土矿、9 1 %的铁矿年生产能力均小于5万吨1 . 2主要矿产资源供求状况评估根据目前各类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资源赋存状况, 可将全省主要矿产按供需状况分为以下6类1 . 2 . 1储量丰富、 开采规模大、 资源保证程度较高如耐火粘土、 水泥灰岩、 熔剂灰岩等, 目前开采规模较大, 除满足本省需要外, 尚有大量外调与资源量相比, 潜力仍然很大, 资源保证率极高,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对省域经济发展构成制约,开采规模和强度可以视市场情况做进一步调整。
1 . 2 . 2储量相对丰富、 但开发强度偏大, 资源保证程度存在一定问题如铝土矿、 金矿, 能源矿产中的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属此类 这类矿产在主要矿种中资源耗竭比例最高, 满足“ 十一五” 期间生产需求虽无大碍, 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开发强度的潜力有限, 特别是铝土矿和石油, 能保持现有生产规模亦属不易 对此类矿产, 应实行保护性开采, 开发规模和强度不宜再盲目扩大同时, 由于此类资源在省内具有较好的资源勘探前景, 进一步加大勘查力度, 提高资源保证率十分必要1 . 2 . 3储量丰富、 开采规模小、 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如钼、 钨、天然碱、 岩盐、 蓝石棉、 珍珠岩、 膨润土、 沸石等这类矿产在河南蕴藏相当丰富,保有储量在全国一般都居前3名之列,但目前开发利用不充分, 部分矿产尚未进行规模开采, 资源消耗系数在1 %左右, 具有很高的资源保证度其中, 天然碱、 岩盐、 钼、 钨等, 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 只要假以时日, 加大投入, 有望成为促进河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矿种1 . 2 . 4探明储量不多, 但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极具开发潜力如银矿、 高岭土、 饰面用花岗岩、 饰面用大理岩等。
只要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可望大幅度增加上表储量, 提高资源保证程度,这类矿产也是河南今后需加大开发力度的主要潜力矿产1 . 2 . 5有一定资源量, 但贫多富少、 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资源保证程度低如铁、 硫、 磷等, 影响这类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技术, 如果今后能在贫矿的采选及有害伴生成分的处理技术上有所突破,将可大大提高该类矿产的资源保证程度, 缓解供需矛盾1 . 2 . 6资源贫乏或开发强度大, 保证程度低如铬、 镍、 金刚石、 钾盐等在省内尚未发现有价值的矿床, 如铜、 铅、 锌等资源量偏少、 开发强度过大, 这些矿产资源未来需求主要靠省外供给综合以上分析, “ 十一五” 期间能源、 矿产资源对目前的支柱产业基本不存在硬性制约, 但对石油和天然气、 铝土矿、金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强度和利用方式需加以调整,对天然碱、 岩盐、 钼、 钨、 银等矿产要加大开发力度, 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增强河南省矿产平衡能力的对策研究根据对河南省资源利用现状和趋势的分析, 结合世界各国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必须高度重视矿产资源问题, 综“十一五”期间河南省 矿产资源平衡能力研究熊梦华孔德强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4 5 0 0 0 2)决策与探索J u e c e y ut a n s u o5 0合利用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技术进步、 加强资源管理、 推进资源节约等多种途径和手段, 来应对和解决资源约束。
2 . 1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强重要矿产调查评价和勘查, 提高矿产资源的接续能力 严格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 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 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全面清理和查处非法开采和浪费破坏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 深化矿产资源开发体制改革,加大重要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使资源加速向优势企业聚集, 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矿业集团,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 集约化程度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扶持资源型城市重点接续产业发展,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完善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 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矿产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实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 . 2着力推进资源节约资源节约是应对和解决资源约束的根本途径 必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努力缓解资源、 能源的瓶颈制约,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2 . 2 . 1大力推进节约能源加快推进重点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 通过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制定严格的能耗定额和市场准入标准, 鼓励发展低消耗、 低污染、 高附加值的产品, 淘汰技术落后、 浪费能源、 污染严重的工艺、 产品和设备。
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能源节约、 替代和综合利用技术, 在钢铁、 有色、 电力、 石化、 化工、 煤炭、 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 实施一批重大节能项目和示范工程开展高耗能企业综合治理, 创建一批节能型示范企业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 新建公共建筑严格实施5 0 %以上的节能设计标准, 县城以上新建居住建筑全面实行6 5 %以上的节能设计标准, 稳步推进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加强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测, 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 建筑节能标准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投资担保、 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2 . 2 . 2积极推进节约和代用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 严格设计规范、 生产规程、 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推广原材料节约和代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 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发展废旧轮胎回收翻新、 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等绿色再制造工程严格食品、 药品等包装标准, 推广绿色包装, 禁止过度包装。
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太阳能、 风能、 水能和地热能支持发展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 利用种植、 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 户用沼气等2 . 2 . 3提倡全民勤俭节约优化消费结构, 引导社会消费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节能、 绿色和再生产品, 提倡健康、 文明和节俭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制止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消费的现象, 严禁各种浪费行为减少宾馆、 餐饮、 旅游等服务行业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鼓励使用再生产品、 绿色产品 搞好政府机构的节约, 打造“ 节约型政府” 和“ 节约型机关” , 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 促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2 .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也是增强河南省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按照“ 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 的原则, 推动资源的利用方式由“ 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模式向“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 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废物排放量,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 . 3 .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定期公布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鼓励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 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2 . 3 . 2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统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 矿产勘查要最大限度地查明共伴生资源, 开发规划要提出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制定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标准, 提高采矿回采率、 选矿和冶炼回收率, 以及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降低采矿贫矿化率按照高效、 清洁、 充分利用的原则, 加强煤矸石、 煤泥、 煤层气、 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鼓励发展与煤层气、 煤矸石、 煤泥等资源总量相匹配的综合利用发电, 支持利用煤矸石、 粉煤灰、 尾矿等建设大型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 鼓励利用冶金、 化工废渣等生产建材产品, 综合利用余热、 余压、余气等发电2 . 3 . 3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废旧金属回收和再生利用管理, 引导废旧金属回收企业向规模化、 专业化、 信息化发展, 形成一批各具特色、 分工协作的产业集聚区( 集散地) 加强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的回收、 拆解、 再利用管理, 逐步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 综合考虑基础条件和区域布局, 规划建设一批废塑料、 废纸、 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回收处理中心和废旧轮胎、 废旧机电等再制造中心, 实现废旧物资分散收集、 集中处理和再生利用。
加快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制度, 推进城市建筑垃圾、 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 以秸秆、 林业剩余物、 农膜、 畜禽粪便为重点, 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人造板以及农作物剩余物、 竹等资源加工产品替代木材产品, 实施环保型代木工程2 . 3 . 4加快循环性经济体系建设在重点行业、 重点领域、 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逐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资源整合、 结构调整、 技术改造和政策引导等措施, 培育形成一批优势资源循环产业链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逐步建立有利于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格机制 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逐步把循环经济有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决策与探索J u e c e y ut a n s u o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