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必修2第六七单元测试题.pdf
6页高一历史必修 2 第六七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 20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下列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B.贫富分化严重,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C.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盛行,金融不稳定 D.汽车工业发展迅速,能源紧张2.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美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C.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展 D.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华北事变”3. 1933 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句话说明( ) A.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C.危机蔓延到全世界 D.危机持续时间长4. 1931 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D.提倡超前前费,反对勤俭节约5.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 年年会时表示, 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和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6.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7.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按照他的这一理念,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有( ) 。
①限制企业最低工资水平②提高农产品价格③采取社会保障措施④兴办公共工程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④8.罗斯福总统当政后,加利福尼亚的打字员在打字机上记下这样一句话:就是罗斯福一把火烧了国会,我们也会大声欢呼:“好哇,火到底点着了!”这表明民众支持罗斯福( ) A.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B.实施彻底的革命计划C.改革经济制度 D.彻底否定民主秩序9. 20世纪 30 年代,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1/4 的棉花在即将收获时被铲掉埋在地下这种现象说明( ) A.美国经济进入极度繁荣时期 B.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极端尖锐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D.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10.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结构C.规范企业行为 D.兴办公共工程11.罗斯福说: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抑,, 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段话集中体现了( ) 。
①罗斯福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②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③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④新政的出发点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12. 下图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指数的折线图,此折线图说明的问题是( )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不包括苏联在内)A.1932 年的工业产值比1929 年下降了36.2 亿美元B.此表证明了苏联这个时期重工业急速发展起来的史实C.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工业生产不断扩大D.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13. 罗斯福新政的某些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有( ) ①强化金融监管力度,防止金融风险②重视农业, 强本固基③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稳定社会秩序④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⑤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14.二战后初期出生的美国人Tom打算写一本自传,他可能利用的真实素材包括( ) ①年轻时代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②曾以记者的身份报道过中美建交③中年时承受过失业之苦,只能以失业保险金渡日④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事业起家,成为美国著名富豪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15.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
这一做法的直接影响有( )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有利于实行计划经济③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一定改善④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A.①② B .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6.下列有关“新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20 世纪 90 年代B.它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C.它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制约,因而发展前景广阔D.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17. 20 世纪 70 年代, 美、英等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混合经济” 的发展模式, 其原因是 ( ) ①凯恩斯主义流行并得到实践②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③经济繁荣发展需要新的动力④自由放任盛行A. ①② B.①④ C .①③ D.③④18. 2008年 9 月中旬以来,随着美国证券巨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汽车制造业面临倒闭,全球股市惨跌,次贷危机变成了席卷全球的超级金融风暴美国国会立即通过7000 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以努力帮助陷入困境中的金融企业这不禁使人们联想到面对1929 年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与以往的资本主义改革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 A.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B.彻底否认自由放任经济政策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D.国家干预经济19. 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主要是因为它( ) 。
A.彻底消灭了贫困和两极分化 B.扩大了消费市场,缓和了供求矛盾C.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了经济发展 D.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0.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21、在国内战争期间,农民契诃夫拿100 卢布到市场上购买了100 斤粮食, 对此判断和理解都正确的是 ( ) A.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B.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C.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D.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22、 《大国崛起》 的解说词说道: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把商品、货币、 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去。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 )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B .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实行农业集体化23、“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过激现象 B .苏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空前提高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24、丘吉尔曾说:“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伟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 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非选择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半殖民地的中国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洪区”为了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各国一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控制本国市场⋯⋯使得中国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外贸出口更加萎缩危机中,国际贸易出口值总指数下降,如1929 年指数为100, 1933 年则降为35. 5⋯⋯另一方面, 各国则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到 1935 年,中国工业品市场上的汽车、汽油、五金等大部分是由美国输入的,美货的泛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美祸”。
材料二1929 年危机爆发后, (中国) 农产品进口量大增大米, 1929 年为 1082 万担, 1932年、 1933 年都超过2000 万担⋯⋯为加速向中国倾销商品,美国政府向国民党政府巨额贷款并指定贷款专为购买美国过剩农产品之用,如1931 年“美麦借款”900 多万美元,规定要购买美国小麦 45 万吨⋯⋯材料三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世界银价跌落,1931 年、1932 年跌到最低点美国⋯⋯于 1933 年 12 月公布“银购入法”.1934 年 6 月公布的“购银法案”,实行白银固有、禁止白银出口, 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高价收购白银⋯⋯使银价上涨,⋯⋯引起中国白银的大批外流,造成金融恐慌, ⋯⋯旧中国市场资金周转和商业活动中一刻也不能离开银元,白银大批外流使银元极度缺乏,银款无法筹集,影响了正常的商业和金融活动⋯⋯材料四为了转移国内的阶级矛盾,摆脱经济危机, 日本于 1931 年 9 月突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实际上等于掠夺了当时中国资源中煤的30% 、铁的 71% 、石油的99% 、发电量的23% 、森林的37% 、铁路的41% 1932 年,上海棉纱对东北销量几乎等于零⋯⋯请回答:(1) 依据材料,指出1929~1933 年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的?( 4 分)(2) 依据材料,分析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8 分)(3) 依据材料,指出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借鉴?(6 分)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危机是由于基本矛盾、生产与销售矛盾、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引起的,D项不能说明危机的原因,符合题意答案: D2.解析:从材料中“1932 年”“倒退”“威胁”等信息可知,由于经济危机以及为转嫁危机的损失各国纷纷采取的各项措施,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答案: A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题干材料看“交换手段”“工业企业”“农场主”“家庭”说明危机范围广,“长河冰封”“枯枝败叶”“找不到市场”“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说明危机破坏性强答案: B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看凯恩斯的理论包括消费、生产商品等,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答案: A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关税”和“关税大战”应是国与国之间采取的措施,影响的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是经济危机对各国社会状况的影响,不符合题意答案: A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是为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