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毛笔书法教育内容的编排.doc
5页浅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毛笔书法教育内容的编排朱尧轩【摘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只有对教材中毛笔书法教育内容的安排有系统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领会教材的安排意图,才能实施好书法教育笔者通过反复的研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其中的毛笔书法教育内容的安排及其编排意图做出一点粗浅探讨,以飨广大教师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书法教育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年级毛笔书法教育内容的安排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毛笔书法教育内容被编排在三、四、五、六年级教材每单元的学写毛笔字这一园地之中每一园地又分为两个小部分,一部分为点画、偏旁部首和典型单字学习,一部分为书法插图,二者交相辉映现将各册教学内容罗列如下:三年级上册:共八个练习,横、竖、点、撇、捺、提、折、钩的点画学习;配以笔墨纸砚,以及执笔、选帖、临帖的小图三年级下册:共八个练习,横折和撇点、撇折、斜钩和卧钩、竖钩和竖弯钩、横折钩和横折提、横折斜钩和横折弯钩、横折折撇和横折折折钩、竖折撇和竖折折钩的点画学习,配以小学生毛笔书法作品以及一张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截图(截取董其昌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一句话) 四年级上册:共七个练习,木字旁和提手旁、提土旁和王字旁、日字旁月字旁、单人旁和双人旁、两点水和三点水、竖心旁和火字旁、立刀旁和右耳旁的偏旁部首学习,配以小学生示范执笔、临帖的图片。
四年级下册:共七个练习,牛字旁和车字旁、反犬旁和马字旁、欠字旁和页字旁、宝盖头和雨字头、衣字底和巾字底、方框儿和三框儿的偏旁部首学习,配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赵孟頫七位著名书法家的图像五年级上册:共七个练习,草字头和竹字头、四点底和心字底、虎字头和病字头、身字旁和舟字旁、金字旁和绞丝旁、建之旁和走之旁、匕字旁和戈字旁的偏旁部首书写配以小学生示范临帖图片 五年级下册:共七个练习, “田”字和“月”字、 “工”字和“母”字、 “土”字和“牛”字、 “亚”字和“赤”字、 “青”字和“盖”字、 “吉”字和“意”字的独体字书写,配以一些书法载体介绍的图片,如,石碑、匾额、楹联、扇面、条幅 六年级上册:共七个练习, “陪”字和“将”字、 “形”字和“剧”字、 “和”字和“胆”字、 “即”字和“吹”字、 “林”字和“颗”字、 “撒”字和“鞭”字、 “坐”字和“器”字的典型字形书写配以甲骨文、 《石鼓文》 、 《峄山刻石》 、 《曹全碑》 、 《郑文公碑》和《张猛龙碑》 、 《兰亭序》 、 《九成宫醴泉铭》七张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碑帖截图六年级下册:共七个练习, “园”字和“团”字、 “回”字和“国”字、 “画”字和“闹”字、 “医”字和“匪”字、 “屋”字和“眉”字、 “司”字和“氧”字、 “赶”字和“题”字的典型字形书写。
配以竹简(勉强以此命名,恕笔者才疏学浅,未能查出具体为何作,姑且存而不论) 、 《李思训碑》 、 《多宝塔碑》 、 《苕溪诗卷》 、 《黄州寒食诗跋》 、 《古诗四帖》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七张中国书法史上有代表性的著名碑帖截图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年级毛笔书法教育内容安排的意图分析从上面罗列出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毛笔书法教育内容的编排是一个系统、严谨、循序渐进的有机统一体现将全部八册教材内容做三大段归纳,并对每一段的教学意图做简要分析第一段(三年级) 在三年级的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一些基本笔画的学习,同时配合一些关于笔墨纸砚、执笔、选帖、临帖、学生优秀作品的图片透过教材安排可以推知,在这一学段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1、掌握一些关以笔墨纸砚的知识,学会根据不同的书体风格选取恰当的笔墨纸砚2、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3、认真学习毛笔基本笔画4、通过观看教材中优秀学生的书法作品,初步了解什么是一张完整的书法作品,并获得激励、鼓舞,进而爱上书法第二段(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 在四年级和五年上册的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一些重要的偏旁部首的学习,同时配以小学生示范执笔、临帖的图片以及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赵孟頫七位著名书法家的图像。
透过教材安排可以推知,在这一学段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1、强化学习重要偏旁部首2、学习如何临帖,正确执笔,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3、了解七位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家第三段(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 在五年级下册以及六年级的教材中主要编排了一些典型字形的学习,同时配以一些主要书法载体图片以及 13 件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书法作品截图,包含甲骨文,篆 、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透过教材安排可以推知,在这一学段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1、强化学习独体字、典型字形的学习2、了解一点书法载体,以及简单书法章法的知识3、在典型字形学习中学习一些字的结体知识4、认识一些著名碑帖同时通过有代表性的碑帖了解汉子的演化过程总体而言,在小学阶段,毛笔书法教育不必太过追求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养成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涉猎一些书法常识不可能每个人长大后都成为书法家,但作为华夏名族的子孙理应具备一定的书法素养我们不能愧对祖先,愧对我们数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三、摘录教材中六年级上下册所列出的 13 件书法名作简介为了方便教学,笔者搜罗了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中列出的十三件书法作品截图的简介,因课文中并无注解,查找起来也极不方便,故有必要对其整理收集,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裨益。
教材中六年级上下册所列出的 13 件书法名作简介: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 、 “殷契” ,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 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 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石鼓文》 ,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峄山刻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峄山刻石》是秦朝小篆书法的代表作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遂有此碑传为李斯所书。
《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 ,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郑文公碑》 ,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 ,北魏摩崖石刻,楷书系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公元 511 年(永平四年)为其父郑羲所立是魏碑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记述郑羲生平事迹,文多谀词且有失实但其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自清代中叶以来即为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叶昌炽、康有为等所推重康有为曾誉《郑文公》为“魏碑圆笔之极轨”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 ,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为正宗北碑书体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 ”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 、 “为正体变态之宗” 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
《李思训碑》 ,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李邕撰文并书魏 晋 以 来 , 碑 铭 刻 石 , 都 用 正 书 撰 写 , 入 唐 以 后 , 李邕 改 变 用 行 书 , 名 重 一 时 后 人 也 多 采 用 行 书 写 碑 为睿宗(李旦)之“桥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铭文内容记述李思训生平事迹现存陕西蒲城桥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此碑书法劲健,凛然有势用笔清劲,自然,瘦劲异常,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顾盼有神,犹是盛唐风范此碑规模极大,遒劲而妍丽,为李邕精心之作为历代书家称道《多宝塔碑》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 、 《菩萨戒经》 ,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
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 《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苕溪诗帖》 ,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影响巨大是米芾的行书代表作颇得“二王”笔法,尤以献之外拓用笔为主 “该帖于元祐戊辰三年(公元 1088 年)八月八日书于澄心堂素笺,其时米芾 38 岁,虽是率尔操觚,个人风貌却跃然纸上黄庭坚《黄州寒食诗跋》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两首寒食诗,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 《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黄庭坚 (1045-1105)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 40 行、188 字。
传唐代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道德经》 ,赵孟頫,是我国元代最有才华的书画大家,工诗文,善书画,以古人为法,博采众家之长,真、草、隶、篆各擅其妙,小楷尤为精绝 《道德经》是他的小楷代表作之一,书于延祐三年(公元 1316 年) ,时年六十三岁,字体工整秀丽,笔法稳健,独具风格近代以来国学日衰,作为国学附庸的书法也不可避免的随之陨殁,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面对这一情况,有识之士无不扼腕叹息,奔走呼吁,殚精竭虑欣喜的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昔日的世界大国重新崛起,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可能,国学日盛,书法这一国粹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然而现状却还远远不够,大多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书法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只是摆摆样子众所周知书法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老师们必须更努力些,更重视些孙过庭有言:“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同理,盖有教而不能,未有不教而能者也书法文化的复兴虽不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却也可集腋成裘,滴水穿石,老师的点滴努力,也许就能成就意外的收获,开启尘封的宝库。
愿广大教师戮力同心把我们老祖宗积淀数千年的书法传统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