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doc
7页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教学目的及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并深入探究文中含蕴丰富的语句的含义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成为有道德境界的人 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难点:对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的探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觉解( )给予( )禅宗( ) 境界( )遵循( )洞穴( ) 2.解释下列词语 觉解:觉悟和了解 天民: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 觉悟:佛教指领悟教义的真谛文中指了解宇宙万物的规律,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无明:佛教中指“痴”或“愚昧”,文中指不明白他所做的各种事的社会利益和宇宙利益 入世:投身到社会,为社会服务 出世: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文中指超越社会,掌握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 第一教时一、导入课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这就是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啊!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直至去世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会委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还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著《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关重要的句子 归纳: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应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2.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而找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句子 第一部分(1)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并简要作答(即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2—7)主要阐述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可分三层 第一层(2)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四个不同等级的人生境界 第二层(3—6)分别阐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层(7)综合评价人的四种境界 第三部分(8一11)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照应第1节可分二层 第一层(8、9节)在明确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任务,阐述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第二层(10—11节)中外哲学家对于如何到达天地境界的不同阐述及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 3.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内涵 明确: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归纳总结: 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第二教时一、重点研读,探究质疑1.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
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明确:神宗所说的“觉”,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觉解到宇宙,觉解到天地,觉解到出世之途 4.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5.“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6.“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
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7.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8.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所谓“既出世又入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人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是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
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二、拓展延伸: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拓展延伸 A句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句选自《古诗源》(为清沈德潜著)中的古歌谣《击壤》 意思是:白天起来工作,夜晚回家休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这是一首杰出的、源远流长的远古民歌击壤,是古代人们的一种游戏,往往边舞边歌这首歌大概是总结之作,由生活中得出而在击壤之舞中歌唱它生动传神,概括形象,逼真地写出远古居民的生活图象寥寥几句歌词就朴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民日常劳动和生活的图景,其中洋溢着热爱生活、自由自在、藐视“神威”(或天威)的乐观主义精神。
由此可以一窥我国远古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而且也可以看到我国诗歌传统的源头 B、句子:“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古人向往功名,经常引用到“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话这几句话出于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原诗是: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千钟粟”意思是做官;“颜如玉”意思是美女;“黄金屋”意思是有钱读书好才能做官,做了官也就有美女、金钱古时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要先求美女,以传宗接代,所得金钱才有人继承 古人都讲“学而优则仕”,踏入仕途是当时读书人的理想做了官才能拥有美女、金钱,其实,就是鼓励子弟好好读书,今后有个好前程 C、诗句: 僵卧①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② 夜阑③卧听风吹雨,铁马④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选自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