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docx
16页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张传意+张杰++徐振宇◆ :F062.9 :A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出现区域间转移的趋势,但国内很多产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尚未出现大规模转移迹象本文围绕产业转移的特征、趋势、动因、障碍、政策建议等方面,对我国产业转移(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文献梳理,为今后我国产业转移的深入探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关键词:产业转移 制造业 服务业 农业 转移动因 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传统理论认为,产业转移一般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资源能源约束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在现象层次,产业转移往往表现为产业空间分布的重新布局,尤其表现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到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将部分产业或部分职能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当然也不乏相反的情形,即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到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投资,比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近些年来也全面加大了对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从而实现了产业的“逆向”转移,其涉足的领域除广受关注的采矿业外,还广泛涉及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多种行业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078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26.5亿美元),2015年达1456.7亿美元,该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的直接投资来源国,且我国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近年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特点:伴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诸多方面营商环境的改良,部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力度在加大,并呈现出集群式、组团式、产业链式甚至整体性的产业转移,大型企业集团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带动相关上、中、下游各阶段的产业转移,也相对比较容易撬动采购、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甚至研发、财务管理等相关职能的产业转移,从而带动和引导“配套”行业的批量投资,形成“龙头”企业与“配套”行业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另外,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中,外资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由2009年的13.93%上升至2013年的19.47%,其中安徽省占全国比重从2.52%提升到了4.15%;地处西部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由2009年的4.95%上升至2012年的8.37%产业转移步伐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差距,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以上新现象、新特征,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历史上的产业转移,也不同于我国以往的产业转移,在理论、实践和政策层面,都有必要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相关理论概述经济学对产业转移问题的关注,至少可追溯到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上半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转移理论,源于日本学者赤松要1935年发表的论文《我国(日本)羊毛工业品的贸易趋势》和1956年发表的《我国(日本)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基于日本经验提出的“雁行模式”理论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车维汉,2004;冯福根、刘志勇、蒋文定,2010)基于“雁行模式”理论,小岛清将FDI整合到该理论中,提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投资国与东道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均得以加强,不仅比较成本差扩大了,且双方都得以提升其产业结构(蒋殿春,1995)此外,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都促进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NEG)则使得理论与现实更加贴合,并在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框架下对产业转移给予了独特解释(丁建军,2011)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围绕产业转移的特征、趋势、动因、障碍、政策建议等方面,对我国产业转移(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文献梳理,为今后我国产业转移的深入探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我国产业转移的特征及趋势总体而言,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且趋势逐渐强化叶琪(2014)基于2006-2011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已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区,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入的规模越来越大贺曲夫、刘友金(2012)研究发现,2000-2005年东部地区半数以上产业比重是增长的,而中、西部地区这些产业的比重在下降;2005-2010年间,东部地区发生转移的数量和规模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另有研究还发现,不仅存在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也存在东部内部的产业转移,刘红光、王云平(2014)研究发现,低端产业正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高端产业仍集中在东部地区;同时还发现东部地区内部存在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孙久文、彭薇(2012)发现,1997-2007年期间,东部的规模优势产业已发生了转移,但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如纺织业、造纸业等行业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关于国内制造业是否发生大规模的区域间产业转移,国内学界存在一定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业区域间转移具有阶段性特征就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而言,1994年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59.6%,到2005年上升到70.6%。
制造业重心在1994-2005年的十余年间向东部而不是向中西部转移(参见罗云毅、周汉麒,2010)类似地,孙久文、彭薇(2012)的研究发现制造业空间分布向沿海区域集中且至少在2004年前,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着促进产业向东部集聚的作用(曲、蔡,2013)2004年后,产业集聚效应有所变化,表现为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趋势(罗云毅、周汉麒,2010;曲、蔡,2013)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业尚未在整体上出现大规模区域间产业转移,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明显的梯度转移,但仅表现为东部向中部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东部内部(张国胜、杨怡爽,2014)第三种观点认为制造业大规模区域间产业转移已经发生(胡安俊、孙久文,2014) 农业的产业转移国内关于农业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产业转移方面,对蔬菜、水果等园艺农业以及畜牧业的产业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程叶青、张平宇(2005)利用1992-2001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转移,由东部向中部转移,华北、东北以及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邓宗兵、封永刚(2014)基于197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显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显著;中部粮食生产重要性凸显;东北和中部部分省份粮食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而东南沿海区域部分省份粮食生产逐渐缩减。
陆文聪、梅燕(2007)基于1978-2005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作为传统粮食主产区的省份的粮食生产格局变动更为显著,而其他非粮食主产区的省份则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国内部分文献研究了园艺型农业的产业转移现象刘天军、范英(2012)基于1978-2009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渤海湾地区苹果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黄土高原区域苹果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苹果优势主产区呈现出“西移、北扩”趋势郑小平、穆维松(2014)运用行业集中度和区位基尼系数,使用1980-2011年年鉴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葡萄种植集中度和不平衡程度有所下降,葡萄种植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扩张趋势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国内学者对服务业产业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国际间转移,即我国如何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母国经济效应上(陈景华,2010)方慧、吕静(2012)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FDI已由1991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79.48亿美元,我国已成为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承接国郑吉昌、朱旭光(2009)研究认为,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迁移,服务业跨国转移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
冯梅(2009)认为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以技术为先导、以服务业为重点产业转移的动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地区经济不平衡逐渐加剧,已成为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魏后凯,2008)巨大的发展差距尤其是巨大的区域差距,成为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诱因另外,基于我国资本结构和经济环境等因素,我国所经历的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金培、吕铁、李晓华(2010)研究认为,资本的逐利性自然驱使其流向回报率更高的领域,而产业转移使得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满足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需要,满足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国际环境变化的需要谢正阳、周海波(2014)研究发现产业和要素资源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有利于实现地区发展的平衡及后发地区的经济起飞傅允生(2011)通过对浙江地区的研究发现,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加快产业转移将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升级转型的大局。
其次,生产成本的变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动因,张国胜、杨怡爽(2014)认为产业转移的核心动力是企业利润最大化郑鑫、陈耀(2012)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源自地区间平均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是企业转移中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是否能实现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是影响我国产业转移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冯根福、刘志勇,2010)覃成林、熊雪如(2013)认为东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基础设施供给紧张以及环境管制的加强,使得东部地区产生的拥挤效应带来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而中西部地区和沿海欠发达地区区域市场需求潜力较大,要素资源相对充足,那么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品生产成本降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劳动力供给状况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石涛、张磊(2012)研究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动发现,劳动力绝对供给能力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而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供给能力的减弱将导致廉价劳动力越来越稀缺郑秉文(2010)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工人数在直线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在不断增加,农民工的供给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随着沿海地区“用工荒”加剧、要素成本的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等现象的发生,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趋势(贺曲夫、刘友金,2012;郑秉文,2012)。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劳动报酬呈上涨趋势,但劳动报酬上涨并非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孙久文、彭薇,2012)李颖、杨慧敏、刘乃全(2012)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动力再次,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引导与政府政策李娅、伏润民(2010)认为政府政策仍是促进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且政策导向是降低产业成本和引导要素向西部集聚的重要外生力量冯根福、刘志勇(2010)认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及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影响到社会公平和稳定,而推动产业转移可以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平和稳定目标另外,迫于国际经济与产业环境的改变,新一轮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对东部沿海相对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产生较大冲击,从而强化了东部向中西部加快产业转移的“推力”;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迅速改善、地方政府观念改变以及法治状况的改善,都增强了对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吸力”;中央政府有意识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政府“有形的手”在产业转移中有可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以上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可能加速东部地区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步伐产业转移的障碍相关理论与产业转移的历史经验表明,产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