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光旦与《冯小青考》.doc
6页一、《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述要 冯小青是明万历年间一位只活了18岁的传奇女子潘光旦通过具体考证,根据支如增撰写的《小青传》和冯梦龙《情史类略》、张潮《虞初新志》所载《小青传》,参照张岱、李雯、施润章、陆丽京等文人以小青为题材的诗,结合《盛明杂剧》、《西湖拾遗》等明代笔记、传奇中的材料,不仅确证了冯小青其人,并对冯小青的影恋性心理作了具体分析《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所分析的冯小青,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生于扬州,自幼随母学习,性好书,出语敏捷,诗琴书画精妙,秀丽可人,13岁时嫁与杭州冯生为小妾冯生之妻奇妒,小青虽曲意逢迎,仍被她赶到孤山别室,并声言不得到她的批准,不能与冯生会面小青开始独处时,常常临池自照,和水中的倒影对话,神情凄婉遇女仆偷窥,便立即停止后杨夫人常来和小青一起下棋、读书、吟诗、作画,遂成好友杨夫人同情小青遭遇,并称其可以帮小青跳出火坑小青婉言相拒,称梦中手折一花,随风片片落水,可知婚姻已如花落流水,若生她念,徒供群口描画后来,杨夫人随夫异地赴任,小青更加孤单、郁闷,不久便染病对送来的药汤,她又怀疑被冯妻下毒,掷药床侧小青病中水米不沾,惟饮梨汁少量小青的病虽越来越重,但却仍然明妆靓服,从不蓬垢卧床。
忽一日,小青命女仆传语冯生,要她请一良画师为自己画像第一张嫌未得神采,第二张虽得其神,却又嫌不够风采摇曳,画第三张时,小青先让画师观摩自己的行为举止,才画出其袅婷多姿的风采图成,小青将自画像供于榻前,用名香、梨汁祭祀,并说:“小青,小青,画中人难道与你有缘分吗?”说罢抚案而泣,一恸而绝,时年18岁 潘光旦“历来喜欢看稗官野史”,自然对冯小青的生平传记及其作品很熟悉,但并没有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直到她19“初次和福洛依特的精神分析论和此论所内涵的性发育论发生接触”后,才“发见了明代末叶的一种奇女子,叫做冯小青,经与福氏的学说一度对照后来,立时察觉她是所谓影恋的绝妙的例子,于是就借了梁任公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班上责缴报告的机会,写了一篇《冯小青考》”《冯小青考》写于1922年,寄给上海的《妇女杂志》两年后《妇女杂志》刊登该文,题为《冯小青考》后应上海《新月书店》之邀,“爰取旧有有关小青之材料重加厘订,于其性心理变态,复作具体之探讨”(《小青之分析•叙言》),并增补《精神分析之性发育观》一节,于1927年9月出版,书名《小青之分析》1929年8月订正再版时,书名改为《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见《潘光旦文集》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涉及:“小青事考”、“小青之分析”、书后所附作者“余论”以及冯小青的诗作和清代女词人作品的记录学分析 “小青事考”列举了明末至清代有关冯小青的重要材料,涉及陈文述《兰因集》所载支如增的《小青传》、涨潮《虞初新志》中的《小青传》、张岱《西湖梦寻》中的《小青佛舍》,《兰因集》中的《小青墓志》等,并参之以沈涛的《续本领诗》所载吴道新《紫云歌序》、施润章的《蠖斋诗话》、李雯的诗《仿佛行》之序等波及小青的题咏文字,具体考证了小青事迹之真伪,为下文小青之精神分析提供了丰富而确凿的事实根据 “小青之分析”内容最丰富在这一部分,作者先译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发育观,解释其理论体系中的“中滞”、“回流”、“自我恋”、“影恋”等核心词,为小青之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概念工具接下来潘氏用事实回答了“何以知小青有影恋之性心理”的问题影恋属于自我恋,是自我恋登峰造极的体现,小青的临池自照、对镜落泪,病魔缠身却明妆靓服,临死吩咐画师造像,面对自画像一恸而绝等反常行为,在潘先生看来非一般所谓顾影自怜所能解释,只有影恋心理才干释然小青作品中的“瘦影自怜”、“朝泪镜潮,夕泪镜汐”等诗句,就是这种影恋性心理的艺术反映。
潘先生又从小青之死进一步分析了小青对影恋心理的自觉小青的悲剧本可以通过改嫁和出家得以解脱,但小青既不肯改嫁,又不肯削发为尼潘氏分析其中的因素说,小青不听杨夫人的劝告改嫁,既不是怕坏名节而不敢嫁,也不是因自身条件不好嫁不出去,更不是无改嫁之便利与机会,是由于她自知其“去则弱絮风中”,缺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潘先生觉得,这体现了小青“不能应付异性之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自恋心理至于小青不肯出家,既不是没有机缘(她十岁即遇老尼传授心经),也不是没有天分(出语每通禅理),而是由于自知其不能如出家人同样完全灭情禁欲同步,小青一方面对其自我恋有相称之自觉,另一方面,又不能冲破“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社会成规,两者的冲突越大,内心的痛苦就越厉害加之她的影恋生活存在障碍(常被女奴窥之),杨夫人又一去不返,形单影只,小青之死实属必然 接下来潘先生从弗洛伊德的性发育理论来推测小青自我恋形成的因素她觉得小青在处女时代虽然没有体现出特别异于常人之癖性,但她有“绰约自好”的性情,隐含着自恋倾向出嫁之时,小青性发育的全过程尚未最后完毕,嫁与“性嘈唼憨跳不韵”(性格浮躁、粗鲁,不懂体贴温存)的冯生之后,小青不堪性粗暴和冯妻之淫威,导致其欲力回流,流回至往昔曾经留滞的“自我恋”之阶段,从而导致影恋性心理。
在潘先生看来,小青之影恋,是“回流”和“中滞”两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 “小青之分析”最后讨论的是小青性心理的复杂性小青的影恋性心理,重要是由于新婚不快导致性发育的“回流”所致按照精神分析学说,“回流”是指性发育虽已完毕全过程,但由于受到异于寻常的性经验之打击,退回至性发育的较早阶段―――依次为“同性恋”、“自我恋”、“母恋”阶段小青的欲力回流较为复杂,一种状况是还没有流到自我恋阶段,只到同性恋;另一种状况是越过自我恋阶段达到母恋在小青的诗作和书信中,同性恋和母恋两种倾向均有所流露此外,小青的自我恋除了影恋这种极端的形式外,还表目前自大与猜疑的心态上潘氏指出,小青诗文喜欢自比历史人物蔡琰、王嫱,喜欢以自己的名字入诗,自美之辞诸多,这都是自大心理的流露猜疑则体目前病中掷药不饮上小青的性心理既涉及自我恋,也有少量同性恋和母恋因素;自我恋中,既有影恋这种特别严重的自我恋,也有自大和猜疑等一般自恋心理,这就是小青性心理的复杂性 全书末尾部分是作者的两篇“余论”和三篇“附录” 潘先生在“余论一”中指出,女性在国内男权专制社会中地位低下,被视为不祥之物、可玩之物,虽然女子自己也不惜以此自贬。
老式社会遏制个人性生活的正常发展,而社会舆论对女性变态性心理的普遍态度偏又“不谅解”,不谅解即不理解、不正视、不宽容由于不蒙社会“谅解”,弱女子一旦性生理和心理浮现病变,眼光便不能达其症候,也就不知采用何种措施予以调节和排遣,终致郁结而死依潘先生的观测,国内女子体质柔弱,精神郁结者为数不少,而尤以像小青这样的知识阶层中之女子为甚郁结而死者如冯小青,其事迹虽然被文人把玩,但仅仅止于同情而已,并未被人谅解,因此类似的悲剧仍在不断上演现代社会如何才干真正做到“谅解”,从而彻底挣脱这种悲剧?潘先生觉得一方面必须变化社会对于性欲及性发育的观念,开展性教育,使父母去其宠爱,减少因性发育的“中滞”而导致的母恋;倡导女子教育,扩大异性交往的机会,使女性淤塞的欲力得以疏通,这样,虽然性发育中发生性心理的变态倾向,也可以归于常态 “余论二”,论述自我恋与婚姻选择潘先生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性的过誉”(sexualover estimation)理论,分析世间佳偶何以少见的因素未婚之青年人,没有不依心目中的抱负条件来择偶,若此时内心未脱自恋而又不自觉,“抱负”之异性即为主观自我的影子,情人身上的光环,实为自我崇拜所投射。
随着年事日长,终将结识到客观异性之对象和主观自我之抱负不是一回事,还其情人之本来面目,婚后的失望也就随之而来用潘先生的话来说:“当天之崇拜愈深,用情愈热烈,则此日之失望愈甚,是势所必至者也 “附录一”,转录陈文述《兰因集》所载6篇小青作品,和潘先生的“小青作品勘异” “附录二”,潘先生对清人毕振达选编《消魂词》所载的清代95位女词人的234首作品,进行用词特点的记录,成果在234首词作中,情绪消沉之字竟在1600多种以上通过记录分析,女性词人的体质之虚弱、生活之孤寂、精神之郁结甚为普遍潘氏在解释这种普遍的精神状态时说,“女词人精神生活之不积极”,不能完全用汉族女子体质虚弱的先天生理特性来解释,还应当从中国社会中女性“性发育与性生活之愆期,缺陷与不合适”方面来寻找因素 “附录三”采录绛县陈玉秀自题小照诗4首,这些诗可以印证小青之影恋心理的普遍性,为潘氏的性心理分析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本土材料节选自 赖力行:《潘光旦〈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文化研究》,-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