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宋山水画造境.pdf
6页浅谈两宋山水画造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 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 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 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中国绘画艺术历来有着自己的发展体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超越于物象之外的意境表现宋代山水画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画境与诗境两个方面北宋绘画重在“画境”的锤炼,在意境方面,表述了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特征和目的:以“远”达到超出有限之“象”,从而趋于无限的“道”南宋侧重追求画面细节的雕饰,山水画重在锤炼由“画境”变为“意境”画面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浓厚的“诗境”画境 -----北宋山水画延续五代写实画风 ,北宋山水绘画比较注重物象的真实, 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真实生动的再现, “写其真 , 得其神”是衡量作品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标准.北宋重“自然”、“造化”,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创造意境, 严格精细观察自然的审美心态,体现了受宋代理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对物理、物情、物态具体把握的现实主义精神。
北宋初年, 山水画直承五代传统, 艺术家们怀着崇仰和惊叹的心情来描写大山大水,歌颂令人钦敬而不敢狎玩的大自然的宏伟壮丽,一些画家开始描写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变化,探索着抒情寓意的平远与高远之境李成与范宽所代表的宋初山水画的两种风貌:一平远,一高远;一开阔渺远,一雄强逼人李成( 919-967),字咸熙,被评为北宋山水画第一家他的作品“豪锋颖脱,墨色精微,秀气可掬”,自然中的山水物象在其秀润的墨法表现下,如烟如雾,变幻多姿地呈现在作品中,颇具寓意如其作品《读碑窠石图》,置景幽远,气象萧瑟,原野凄凉就那一块残碑,几株枯树,一个发怀古之幽情的旅人,就表现出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的人世沧桑之感, 读来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寂的情景画面景物的描绘饶有韵致,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背景空无一物,更是寓无限悲凉于其中李成无意追求“笔愈简而气愈壮”,他把荒寂环境中的寒林画成了如蛇盘绕的“蟹爪树”,强化了那种历经沧桑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作者嗜好用淡墨,时称“惜墨如金”,为了达到“近视有千里之远”的视觉效果,他把近景土坡画的大而简,中景的寒林得以充分描写, 远景则靠降低地平线和惜墨如金的方法,使之消失在飘渺淡远之中范宽是北宋初年杰出的山水画家,“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欲成(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
这是《圣朝名画评》对他的高度评价《溪山行旅图》是公认的范宽真迹,也是北宋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的千古杰作, 具有非凡的视觉冲击力 图中劈面而来的雄浑大山,直落千仞的飞瀑,山下一片空蒙托出的丛树楼阁,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宏伟景象,造成了一种强势压人的心理效应究其原因,是画家表现了对大自然绝对真实的无与伦比的关注作者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了一个大体量的山峰, 山体正面矗立,形成了冷峻逼人之势从透视法上说,这座大山应当有明显的退后才能与前面的山石形成前后的虚实变化, 但作者为表明这座山的存在对于他的重要性,还是十分细腻的“雨点皴”塑出山崖纹理、阴阳向背与质量感,纹理用中锋垂直的短线点凿, 笔触几乎接近由小块面组成的结构,非常真实地体现了山体质地效果, 完美地将秦陇间峰峦浑厚、 壮丽的气概表现了出来随着北宋中期画家对大自然观察体味的深入和艺术表现力的趋于精微,北宋初期那种浑厚高峻令人引起感奋的山水画消失了,平易近人的画貌大量出现如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作者造景巧妙,构思严谨画的下面是一条小溪, 溪水岸边和小山腰间皆有几处楼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的左下方有一条小路, 盘旋曲折,或隐或现地绕过几处楼观直通山腰上部,体现了北宋山水画“可行”、“可观”、“可游”、“可居”的用心。
北宋后期的山水画可用“复古”两字概括,通常说来,“古”与着色相关联, 因为色彩构成了隋唐时期绘画的基本特征复古风导致了色彩的重新出现, 这表明图式与趣味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真实的重要性《江山秋色图》现被学术界认定为北宋哲宗时期的画院高手所绘此画以青绿颜色为主调,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文”,画面具有雄浑的气势,一改隋唐时代青绿山水浓重、沉郁的画风而为清丽、明秀的风格,艳而不俗,媚而有骨,反映了青绿山水由唐到宋的一大发展变化《江山秋色图》在布局上采取了传统的散点透视,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画“三远”的构图法,将高远、平远、深远三者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交替使用,并以平视或俯视的角度有条有絮地处理画面景物,布势奇巧,开合有度在笔墨设色上,近处的山石、土坡、竹林明亮处多用石绿兼赭石, 其方法是在勾好线后用淡墨皴擦出物体的明暗、体块和形的最凸出处着以石绿;石绿着色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反复多次,在靠近凹处时用赭石再接染,这样,凌暖调子过渡自然,冷色的石绿因为有暖色赭石为底,色彩就会艳而不火,不俗而又鲜亮远山的暗部多用石青火墨青, 同样以赭石和淡墨做底, 远树或薄雾中的树石则以淡墨螺青点染,水和天用花青打底,敷以较淡的石青;山间云气或留白, 或施以白粉。
不同笔法、皴法和不同颜色的河里运用,不仅使画面色彩富丽晶莹, 增强了此图的艺术效果, 使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观者还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诗境-----------南宋山水画山水画的意境还体现在诗境的营造上,所谓诗境,主要是画面的抒情性,指通过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等方面的诗化,画面所流露出的诗一般的意境,即“无声诗”南宋绘画很注重画面诗意的创造, 受江南秀丽山水形象的熏陶和影响,南宋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宽灵秀雅山水画追求一种主客观的和谐,是一种诗与画的高度融合李唐,字晞古,他的山水画上承北宋画院之余绪,下开南宋画院之风气,创大斧劈皴,用笔劲峭,传世《万壑松风图》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作品首先选取“高远”之境,画面上主峰劲峭如铁,山腰间烟云缭绕,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下部古松满溪,错落有致,深谷中泉水喷流,迂回激荡作者又以近景的构图,以局部特写的方式突出主峰和崖岸, 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压迫感, 山川的雄壮之势扑面而来此外,还有些山石用了小斧劈皴,全图皴、擦、点、染并用,高度融合了北派诸家的硬笔技巧,充分表现出皴擦之美,把整个山峦打造的如铁铸铜, 刚性逼人松树画法着力于表现出长松迎风荡谷的神姿,疏密得体,层次分明。
《踏歌图》 轴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一个原因是她最能体现马远独特的取景方式和“大斧劈皴”的特点这幅作品,马远将景物组合成左实右虚的对角线构图,主要实景都集中于自左上至右下的一角,正因为这种特点,马远的山水画有了“马一角”的称誉马远创立的“一角”构图与“大斧劈皴”所表现的自然比北宋更为风格化马远追求的不是自然的真实,而是诗性的真实,他创作的全部意图就是以图像形成一首让你观之难忘的诗《踏歌图》成功的做到了 富有特色的笔墨运用, 逼近完成了点景人物写形传神的功能,而且其本身就有高度的诗性的审美价值山水画的精神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与精神中最为厚重和深沉的积淀,是民族之底蕴、传统之哲理、人之性情的最好写照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意境、气势,追求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在山水画里,有崇山峻岭的阳刚之美, 也有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 更充实着中国人的朴实无华、勤劳勇敢、 追求和谐的大度之美 追求天然、朴素、空灵的意境,探索人鱼自然和谐的切合点的中国山水画精神之所在一幅成功的山水作品,总是以诗意补画意,来丰富意境的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