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方院校材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docx
10页对于地方院校材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 摘要:建设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项重大工程台州区域经济发展对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院校应科学定位材料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基地建设方案,解决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材料工程基地 一、引言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具有高性能新型材料的问世, 往往导致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当今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材料研发水平的较量我国从“八五”规划开始的各个五年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要优先并重点发展材料产业许多地方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 相继设立了材料工程类专业(如: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与过程控制、高分子材料工程等),专业建设的任务非常重, 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显得比较薄弱, 研究与探索材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律, 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台州学院为例,探讨材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思想、目标、措施等,对有效提高地方院校材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浙江省是制造业大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重点支持新材料开发及应用台州的区域经济特征很明显,有十大支柱产业、五大主导行业和五大国家级工业基地, 近几年来, 在原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和电力设备等新兴行业正在崛起,发展势头强劲比如:2007 年,台州市工业总产值近2800 亿元其中,属于材料产业的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实现近100 亿元, 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实现10 亿元; 与材料产业密切相关的金属制品制造业实现135 亿元; 而其余与材料产业联系密切的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器材制造等实现1180 亿元,台州的巨大产业背景由此可见一斑 材料是一切工业的上游产品,材料、能源、信息技术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高技术就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产生更高效益,能促进人类社会更快进步的技术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开发生产各种原材料或新材料生产企业所需要, 同时更多的是渗透到与各种材料加工有关的行业和企业, 许多领域都与材料的制备、性能、应用等密切相关例如,汽摩配件生产需要材料表面处理、材料热处理、材料加工等材料工程技术人才; 塑料模具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 固废金属拆解回收与再生利用产业与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检测技术息息相关。
因此对材料工程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显得极为紧迫为了解决台州产业经济发展中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现状, 经台州市政府批准, 在台州学院建设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改革传统的办学机制,探索与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材料工程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速度,以满足区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需求 二、基地建设的良好基础与目标定位 台州市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台州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目前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组成的结构合理且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队伍基地教师共有51 人,其中教授8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6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20 人,具有“双师型”教师6 人现有实验室总面积5600 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700 多万元,建有材料热处理实训基地、金相检测与分析实训基地、材料成分检测实训基地、物理性能测试实训基地和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基地等五个学生创新创业应用技术培训基地,还建有18 个材料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并正在拓建新材料设计与计算、电化学制备与检测、材料表面处理与测试、链接技术与工艺、眼镜材料加工工艺、塑性改性与加工工艺、电子功能材料及器件研发等8 个以学生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工作室。
基地弘扬“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校训精神,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和“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及时抓住机遇,整合各种办学资源,在学科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已形成了较明显特色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学两个学科先后被确定为市级重点学科, 材料物理专业2008 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10 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2009 年获得了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立项建设所有这些,均为台州学院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 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以市场定方向、以质量求声誉、以特色谋发展”的建设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1)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为台州十大支柱产业、五大主导行业和五大国家级工业基地等培养急需的材料工程技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2) 通过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科技咨询、产品开发和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等活动,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和促进科研与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提升;(3)探索新型的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向地方经济、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核心竞争力为宗旨,以提升创新创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将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地方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三、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与建设 ( 一) 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实际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关键,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教育理念作为浙江省地方高校的台州学院一直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 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一线, 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1]因此,为实现培养面向企业、管理、服务产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基地确立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 立足地方经济, 以培养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具有新材料设计、开发、合成、加工、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再生技术、产品质量评价、生产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有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材料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基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平台+专业模块+职业技能”的“三证”(学历证、学位证、执业资格证或职业技能等级证) 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 二) 基地建设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从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修改入手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切实架构了创新性应用型“三证”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 1、“ 三证” 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本着“拓宽基础、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注重创新”的构建原则,经过三年的调研、论证(由学校、政府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实践和优化,制订了特色鲜明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平台+专业模块+职业技能”的“三证”人才培养方案 “平台+专业模块+职业技能”中的“平台”是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构成的通识教育体系 其主要功能是确保学生具有宽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大材料),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经管结合,分清和建立科学技术与行为价值观及其两者之间的平衡, 这些拓宽的基础知识面对提高学生人文品性和建立大材料工程意识都会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模块”是由专业方向系列课程构成的专门化教育体系。
其主要功能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掌握中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的制备与加工、结构与性能的检测与分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等系统的专业知识,通过提高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等专题实验强化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具备鲜明的专业能力 “职业技能”则是集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化的应用能力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这不同于目前高校普遍流行的课外考级、考证,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两张技能等级证来简单设置一两门课程,而是构架在人才培养计划之内,通过系列化、模块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纳入人才整体培养方案之中, 与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为一体其主要功能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应用能力、工程素质、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训练, 以有效保证材料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和及时更新在充分调研,明确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更需拓宽视野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方面, 在考虑学生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时,应切合实际调整各课时比例,做到面向材料类专业的同时还要适应相关行业、交叉行业和企业的需要, 使学生具有较宽的就业选择和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毕业生能直接上岗,很少安排岗前培训,因此还得重视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 更是基地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基地的“教师教学不仅要求传授本学科基本知识, 还要求引导学生熟悉岗位操作; 科学研究要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立足市场、职业,关注产业和企业发展”[2]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建设1)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为支撑, 重点引进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应用专家,引领“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2)做好师资的培训计划, 鼓励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着名大学进修培训、访问和交流,定期安排青年技术骨干到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参加相应的工程系列资格考证, 以及通过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合作研发等途径,全面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促进“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3)制定和完善基地兼职教师聘用制度, 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
聘请技术技能方面堪称“既登得讲堂,又开得机器”的富有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者或技术工程师到校做专题报告或参与实践指导,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实现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教学条件建设1)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材料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最有利学生创新思维的盟发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硬条件的建设, 是确保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良好实施的客观条件, 以保障学生实践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遵循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分层分类分期建设的原则, 统筹安排和充分利用台州市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专项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进一步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训练 加强四种类型实验室建设四种类型实验室即指学科基础实验室、工程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学科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重在担负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思维的形成等方面的基础训练; 工程基础实验室主要承担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和进行工程基本技能的训练; 专业实验室提供的平台承载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设计实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