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道文化抢救2.docx
9页刻道文化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 项目申报书编制:施秉县《刻道文化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项目》项目组编制人:刘锋(贵大博士)石茂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小花(贵大在读硕士)吴广(贵大在读硕士)龙再成(施秉县苗学会副会长) 吴安明(施秉县苗学会副会长) 龙和飞(苗学会) 杨志成(苗学会)—、立项背景与意义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 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 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 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 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 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 名称。
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伤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 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 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 统称为苗族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 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 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 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近年来,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 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 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
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 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 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刻道一一又称为刻木,或称为苗族开亲歌,是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 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它主要流传于黔东南施秉县的杨柳塘镇、城关镇、双井镇及马 号乡的苗族村寨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前结亲嫁女都要对唱开亲歌,如果答不出就要被罚酒一个开亲歌 数万行,牵涉面广,被祖先们以目录的形式刻在一根笛子大小的歌棒上那些横七竖八的线条,一条就 包含了上百行内容,一根歌棒数十个符号就记载了一万多行的歌词于是有人把歌棒插在衣襟里,在唱 歌过程如果有忘词的时候偷偷摸一下就会记起一根歌棒,歌师可以按图形符号从上往下唱,也可以从 下往上唱而外人却难明其详,所以施秉民间有"官家识字九千九,没有哪个能把刻道认得透"一说杨柳塘镇距施秉县城15公里,这里绿树环绕,翠竹青青寨前是一片开阔的田坝,寨脚有一股水 桶般粗的地下泉水,此水清冽、甘甜,久雨不涨,久旱不涸,常年汩汩流淌,润泽着这一方土地这里 有村庄20多个,苗族人口 20000多人口。
杨柳塘是中国刻道文化的发源地苗族刻道已经列入国家首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 刻道-特点诗歌语言通俗,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同时它又用丰富、瑰丽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 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苗族对婚姻的执着追求与向往酒歌旋律低回,多重复它在苗族中 流传广泛,久唱不衰,是苗族酒歌的盛品刻道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制作,一共有27格,每格以简单的符号记录,歌中有反复、对唱等形 式,它是中国境内苗族群体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苗族刻道是由五言体组诗的形式构成,它叙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婚俗,刻木符号不复杂《苗族开 亲歌》有一万多行歌词,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符号把开亲歌的目录刻在一尺长的小木棍上,随身携带方 便,也叫"歌棒"2、 刻道-流传久远刻道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 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亦有 苗族咳0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 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
它所反映的 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它用酒歌这种形式记载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绎及它的发展和进步被民族 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3、 刻道-民风醇厚刻道诗歌语言通俗,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同时它又用丰富、瑰丽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 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苗族对婚姻的执着追求与向往酒歌旋律低回,多重复它在 苗族中流传广泛,久唱不衰,是苗族酒歌的盛品4、 刻道-刻棒传奇歌棒上的文字,也就是那时舅爷向姑妈索取聘礼时刻在枫木棒上的象形符号文字符号和刻棒流传 下来以后,刻棒即成为苗家历代传唱这段故事和苗族婚俗由来的'书籍"和"歌本”刻道歌棒,三面刻有 各种象形符号,苗族称刻道,其长短粗细方圆无严格限定,以能刻录和方便携带为准,长的像竹笛,短 的可以放进衣袋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前结亲嫁女都要对唱开亲歌,如果答不出就要被罚酒 一个开亲歌数万行,牵涉面广,被祖先们以目录的形式刻在一根笛子大小的歌棒上那些横七竖八的线 条,一条就包含了上百行内容,一根歌棒数十个符号就记载了一万多行的歌词于是有人把歌棒插在衣 襟里,在唱歌过程如果有忘词的时候偷偷摸一下就会记起。
一根歌棒,歌师可以按图形符号从上往下唱, 也可以从下往上唱而外人却难明其详,所以施秉民间有"官家识字九千九,没有哪个能把刻道认得透’ 一说5、 刻道-民族瑰宝《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 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 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刻道《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 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苗族的婚姻习俗已经有部分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同化,年轻人有电视卡拉OK和麻 将娱乐,还要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没有人对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刻道感兴趣屈指数来,这一带也 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个歌师,有的村寨已经出现断代的局面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刻道将随着这 些老人的离世而淹没在绿水青山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刻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刻道-所属民族苗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 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 间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刻道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 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 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 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 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 “四月八”、“龙船”节等7、 刻道-传承意义《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 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 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 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 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苗族的婚姻习俗已经有部分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同化,年轻人有电视卡拉OK和麻 将娱乐,还要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没有人对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刻道感兴趣屈指数来,这一带也 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个歌师,有的村寨已经出现断代的局面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刻道将随着这 些老人的离世而淹没在绿水青山里二、具备的工作基础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11月,校直属,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本所成员是民 族学硕士点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这里聚集着一批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道所长:刘锋(施秉藉),副 所长:曹端波、杨志强成员:刘锋博士(云南大学)曹端波博士(云南大学)、杨志强博士(日本 东京)、梅其君博士(东北大学)、何景明博士(英国剑桥)、陶冶博士(日本应庆)、何茂莉博士(兰 州大学)、尤小菊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经过四年的累积,人类学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当前,本所正沿着自己的学科规划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稳健前行,为建立博 士点和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大力培养人才尤其是本土研究人才,实现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形成完整有力的 研究梯队不断努力着。
基于本所的远景规划和发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优势,在今后五年内我们拟在以下 三个方向进行重点突破,力求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1)族群边界、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2)旅游人 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研究、(3)当代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变迁同时,设立《文化 人类学高级讲座系列》从2009年开始,拟每月一次,邀请中国及世界各地著名人类学研究者,每次一 人,面向学校及省内学者及研究生举办系列讲座此讲座具体由杨志强博士负责组织实施拟用十年时 间,建立分布于全省的三十个长期固定的田野调查基地力争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社会 中,都建立有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田野调查基地目前,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正在研究的课题有:(1) 国家权力运作与民族社会发展(刘锋),(2)少数民族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曹端波)(3)旅游人类学 与贵州旅游开发研究(何景明),(4)近代国家体制下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杨志强)(5)现代科技 与民族社会的变迁(梅其君),(6)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尤小菊),(7)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研究(陶冶) 上述研究课题,分别以专著、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成果形式发表、出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录、调查,积累了大量有关少数民族地区 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与中国西南和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少数民族研究 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开展本项目即《刻道文化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 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