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硕士开题报告.docx
8页翻译硕士开题报告1一、研究目的—从探究交往能力理论三大功能,即陈述功能,意向表达功 能和以言行事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交往能力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 间性问题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红楼梦》正册金陵十 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研究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 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比较,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在翻 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得到体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翻译活动的历史几乎像语言一样 悠久,从有语言之始便有了翻译这一人际交往活动翻译这项活 动中必然涉及到双语之间的转换,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 各种各样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就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内 在因素一交往能力翻译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传统翻 译研究到现代多视角翻译研究,翻译大致经历了三种范式以不 同主体作为中心,翻译研究范式可分为: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 中心论范式和译者中心论范式这些研究范式都以一个主体为研 究中心,其本质都属于单主体范式研究可以明显看出,这些研究范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研究都过于侧重参与翻译 过程的某一单一主体或客体,这种弊端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忽略 其他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就是所说的翻译主体间性。
哈贝马斯在 交往能力理论中提倡“以主体间性为中心”,这一思想改变了主 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其由原来的支配关系变为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话语交往关系同样的,翻译过程也不是主体与客体二者的 分离,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而是主体间的共存,是主体与 客体间的交往与对话二、研究问题在国内外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并已成为研究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研究者们都注意到了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对 于哲学理论的选择和研究范式的选取上有着不同的分歧在众多 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是从论述纯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结合 具体实例对翻译主体间性问题进行探讨而另一部分学者对具体 实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但大多以主体的主观自主性为研究重 点,忽略了作者、译者、读者和文本等多种因素的参与前辈学 者的研究为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在翻译主体 间性的研究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问题1,交往能力理论能否有效解决翻译主体间性相关 问题?研究问题2,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问题3,在个案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主体间性如何通过 交往能力理论得到体现?三、研究内容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 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二章为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对—涉及到的理论进 行详细的介绍从主体的产生到主体性的含义再到主体间性的特 征都分别进行一一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哈贝马斯对该理论的贡献 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总结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 即差异性、同一性和建构性接下来介绍和评析了普遍语用学视 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能力理论介绍了普遍语用学的产生以及对 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存在环境—还重点介绍 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就其内容和功能着重说明其次, —还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 绍,分别为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交往能力理论的国 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为研究方法,首先,介绍该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 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论述了该研究 的材料 ,具体论述为什么以《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本为研究材料,以及为什么选取杨宪益和霍克 斯这两个英文译本最后具体阐述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 间性的实践—主要以《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作为研究材料首先, 对十二个判词进行文本分析,具体介绍判词所描写的内容,并对 两个英文译本在用词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其次,从译者与作者主 体间性和译者与读者主体间性两方面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第五章是讨论部分,此部分包括发现和启示两方面首先为 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间的体现,其次是翻译主体 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最后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 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从三个方面详细的论述翻译主体 间性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发挥作用进行阐 述最后,总结实例分析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四、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经历 了三种范式的变化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越加明 显翻译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又 富有合理性的理论来进行支撑,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正是 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如果想实现成功的交往,言语行为就要符合 一定的有效性要求,这就需要交往主体具有交往资质,也就是所 说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理论重要性的最生动的表达在于他是主 体的一种资质,在这种资质的作用下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并达 成共识交往能力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撑和新的 研究方向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 发现:翻译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并实现翻 译结果的完美呈现。
交往能力理论中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延 伸,他对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使用不同语言 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沟通,沟通的重要性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 们意识到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 手段然而如何更好有效地沟通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复杂的人 际关系的影响同样的,如果想得到完美的翻译结果也离不开翻 译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意义上, 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翻译硕士开题报告2一、 翻译项目1、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翻译长度为10000字以上、难度适中 的中外源文本在源文本选择上,要尽量选取以前未经翻译的文 本;如果该文本已有译本,学生应予注明并阐述再译的理由,且 应提前获得导师的同意另外,源文本必须是完整、 的文本, 或者内容相关的一组文本;2、 学生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比如翻译策略、译文风格及 形成原因、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翻译工具的 使用等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3、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物,举例充实洽当,能够充 分运用在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4、 论文须符合写作规范,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要 注明出处,文献目录应采用通行形式。
二、 实验报告1、 论文须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并较详尽地介绍相关文献 和研究方法;2、 在导师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进行小规模的、 观察描写性或实验性研究,并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3、 对实验数据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4、实验报告不少于10000字,引文、数据分析以及文献目 录等符合学术规范口译研究应提供相应的语篇音像资料和讲 稿三、 研究论文1、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翻译理论、翻译训练和翻译实践 中的重要问题撰写研究论文;2、 论文要求论点明确,文献详实、可靠,论证充分,语言 精炼,结论合理;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3、 论文须符合写作规范,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要 注明出处,文献目录应采用通行形式四、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要求1、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应符合《—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写作规范》的统一要求;2、 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1) 中文封面;(2)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4) 中文摘要;(5)abs trac t;⑹目录;(7) 符号说明;(8) 论文正文;(9) 参考文献;(10) 翻译实践译文部分;(11) 附录(如译文原文、口译语篇音像资料和讲稿等);(12) 致谢;(13) 学生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