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美术史.docx
9页编号:QMSD/JWC-13-10授课日期班 级课题:隋唐五代美术 教学目的、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隋唐时期人物、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及画作2、了解隋唐其他绘画题材代表画家及画作和美术史论著作 教学重点、难点:吴道子、仕女画 授课方法:新授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无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对隋唐时期美术有了了解,并掌握人物画、仕女画 的特征课堂纪律很好、互动效果很好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一、 复习引入1、 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学习要求作业、笔记、背诵2、 检查并订正作业二、 讲授新课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全面成熟、空前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在:各民 族美术间的交流;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较之魏晋时期更加紧密与自觉;同时除人物画之外,山水、花鸟、 鞍马等画科开始出现并且独立成科同时,唐代的宗教美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改进而更为 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言,现实性题材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 的热爱另外,开始出现政府对绘画活动进行干预的现象1、隋朝历史背景隋朝的建立结束了 300多年分裂混乱的局面,隋朝的历史虽短,但在文化艺术方面一度受到统治 阶级的重视,可谓是盛唐文化繁荣的一个序曲。
2、 唐朝历史背景公元618年,唐朝的建立为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唐朝时期的中国 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特别是贞观与开元时期,政治开放,社会安定,文化更加昌盛中外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西域文化大量融入,唐代美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一些外来艺术,为美术发展注入了 新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唐代经济发达,社会富庶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 都城建筑形成完整的体系,宫殿建筑风格雄伟壮丽东南的扬州,南方的广州,西南的成都,西北的 敦煌都是相当繁盛的城市城市手工业的发达使唐代工艺美术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 华丽,纹饰新颖,品种多样的特点隋唐之际发明的雕版印刷,不仅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而且开创了版画艺术的新领域3、 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表现技法日趋成熟和完备, 一些绘画门类形成不同,影响久远的风格体系人物画和道释绘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在表现 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提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画家山水画进一步发展,青绿山水独立成科, 奠定了以后山水画表现基础花鸟画也以独立姿态登上画坛。
唐代的绘画理论同样也得到了发展,画 论画史著作显示了美学理论的高度一、人物画阎立本与尉迟乙僧以阎立本为代表的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原风格,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绘画则体现了西域画风 阎立本有着杰出的绘画才能,尤擅故事画阎立本的绘画省略背景以突出主体的形象,这也是这 一时期绘画的特点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尉迟乙僧是西域人他擅长画佛像、也善花鸟,所画人物“皆是外国之形象”他画佛像“用色 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均彩相错,乱目成沟”,在用笔上“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 则洒落有气概”画花采用西域的“凹凸”法,具有立体感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的创作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创作了三百余堵壁画,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 陀等传为吴道子的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等吴道子不但吸收了张僧繇的立体画法,还发展了张的洗练概括的绘画技巧,即所谓“笔才一二, 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尤其是他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 有致的“莼菜条”线描,能表现对象“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 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为强调其线条的表现力和独立功能,有意识的在画中将色彩弱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 染,自然超出缣素”,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此外,他还创作有“只 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吴道子在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审美变化,所创“吴带 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仕女画仕女画早在初唐就受到重视,在不断的探索中孕育出了张萱和周昉张萱着意描写宫廷妇女冷落寂寞之情,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代表作《號国夫人游春图》是以盛唐贵 族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画面中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游春的愉快主题不依靠背景, 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是此幅画的成功之处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画的是周肪周昉不但刻画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通过画笔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特征和情性其《挥扇仕女图》表现宫廷妇女的幽怨生活,低垂的眉梢,灰暗的双唇,使面部显 现出愁苦哀伤的表情同时,周昉又是一名出色的宗教画家,他画的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 之体”,这就是为后世广为传承的“水月观音”之体,被称为“周家样”。
二、 山水画展子虔展子虔的《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 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 冈,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 力显著提高了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已经能够部分的作到了游乐于山川中的 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示了“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游春图》已有青绿山水 的端倪,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是较早的山水画样式,因为使用青、绿为主的颜色而被称为“青绿山水”,是以细笔勾 勒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填染为主,既表现了对象的固有颜色,又略带主观化装饰意味的手法李 思训和李昭道父子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格李思训的画风突破了单纯以线勾勒填色的画法,以富有变化的勾褶表现山石树木的结构,再以青 绿重彩填染,使画面富丽堂皇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后世把李思训推崇为“北宗”或青绿山画 派的鼻祖李昭道继承父法,设色用笔稍变而妙又过之代表作有《明皇幸蜀图》水墨山水画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 山水画。
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抒写文人情怀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 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王洽创“泼墨”之法,往往在酒后疯癫狂放的状态下画松石山水,宛如天成张璪以水墨作山水松石,意趣追摹王维•其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通过摹写自然山水 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三、 花鸟鞍马画鞍马画唐代鞍马画开始并最终脱离历史画、人物画和风俗画的附属地位并成为独立的画科唐代鞍马画 家之众多、作品之丰富证明唐代创造了中国鞍马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唐代鞍马画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并对后世鞍马绘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美术史家一般认为唐代鞍马画如此巨大成就的取得是由唐代统治阶层特别是皇室贵族对马的爱 好决定的,因为马在唐代统一扩张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马所具有的进取精神和贤才、良将、 忠臣等的象征意义也与唐代前期社会文化的辉煌气象相契合鞍马绘画兴盛于唐代,与李唐统治基层 的胡族血统相关,又是皇室贵族们胡化生活的真实写照曹霸常受诏画御马•杜甫诗云:“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韩干的《照夜白图卷》不仅追求表面的形似,而且以其踊腾有力的身态刻画出马的暴烈的性情• 曾说:“陛下内厩马,皆臣之师。
正是皇室御厩所养的众多良马使得画家们开阔了眼界,为画家们提 供了描摹的新对象,可以使画家们有更多机会对来自异域的良马进行近距离地细致观察这也是唐代 鞍马绘画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之一这种不因循前人而师法自然的艺术主张是卓有见识的 韩滉画牛最擅长《五牛图卷》以粗放的笔致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五头牛不同的情态花鸟画薛稷擅画鹤,创造了屏画六扇鹤样边鸾是花鸟画大师,他设色鲜明,穷羽毛之形态,夺花卉之芳妍四、绘画史论著作绘画史论著作至隋唐时大量涌现,体裁变化更为丰富•有姚最《续画品》、彦悰《后画品》、李嗣真 《画后品》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为前代的中国绘画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作了总结, 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一、 复习引入二、 讲授新课 石窟壁画新疆的唐代石窟壁画,虽然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但中原的画风已逐渐波及如克孜尔千佛洞第 2 7窟的《说法图》与第8 0窟的涅槃变、菩萨、千佛等形象丰满有的石窟根据佛经故事的情节, 在须弥山之间加上大量的鸟兽花草,用色单纯而富丽各种飞禽走兽姿态万千,极富情趣,体现了画 工们对人物形象的人格化处理,使得佛经故事充满人情味同时,在某些山水画中出现了比较简单的 皴法。
莫高窟唐代壁画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进入繁荣阶段,大佛经变相愈加宏伟;菩萨形象丰润肥艳; 富有抑扬顿挫的莼菜条线描,略施淡彩的“吴装”,浓烈富丽的青绿山水,使得壁画更加绚丽多彩 气象宏大,装饰缛丽繁复的内容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风貌这一时期的净土变相题材在敦煌壁画中大量出现,生活气息逐渐浓郁唐代佛像多以现实人物形象为依据,具有很强的人性化倾向初唐的作品以造型生动、气势恢弘 为主要特点;中晚唐则趋向于情节的趣味性描绘石窟雕刻龙门石窟在唐代再次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其巨大 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的奉先寺造像的价值还在于形象的塑造,卢舍那大佛, 天王及地鬼等形象表现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卢舍那佛慈祥亲切的面容,阿难文静温顺的 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威严和力士的刚烈,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艺术 家通过独具匠心的形象刻画,完美地营造出神情感人的整体气氛,成为唐代石窟艺术中的瑰宝莫高窟唐代彩塑莫高窟唐代彩塑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 突出的地位,由于社会的变迁,它和壁画中的形象一样更多的表现女性的温柔和沉思。
这种表现往往 不只是通过头部的刻画来完成,而是将整个雕塑当作一个整体,以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 彩的对比来实现的出现了“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反映 了宗教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唐代佛教美术的基本成就和特点唐代佛教美术的基本成就和特点:唐代的佛教美术明显地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 技巧经过不断探索而更加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论,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也曲 折的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体态 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先前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则逐渐形成了以吴道 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肪为代表的“周家样”这是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的两种中原地区 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陵墓雕塑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骑过的六匹骏马,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早年被盗往国外六骏分别选 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驭者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 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 “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 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够如此明确的意识到浮雕创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 惊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