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60多年后的叩拜.docx
5页一次60多年后的叩拜 我叩拜的这个地方,不是家乡,不是母校,不是名胜,也未发生过重大事件,只因亲属机缘,儿时曾到这里数度做客这是南方一个规模较大、较为富有的村落,平畴沃野,湖面广阔,绿树遍布,景色秀美,它的名字叫蚕石吴家这个村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村边有座高大的家族祠堂,以后所见此类祠堂多多,规模都不能与之相比仅此,就一直牢记心头这次叩拜是一次寻踪之旅,也是一次另类的旅游模糊的方位,游移的线路,依稀的风光,隐约的景点,山水是否依旧,殿宇能否存在,一路充满悬念、猜想,兴味叠加而浓烈20世纪中叶,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我家从偏远的赣东南逃难地返回南昌市,同属回归的外祖父和舅父则落脚在南昌县,应聘在一个乡村小学当教师,两家相隔四五十公里那时,我在南昌市上高小,每到暑假都要到外婆家生活一段时日这个村落,名为蚕石吴家,学校名叫崇本小学那座祠堂,称为吴家祠堂,在村落的最南端,坐西朝东,是一座三进的殿宇,中间有两个大天井,井内古木参天,阶前种满奇花异草崇本小学附属于祠堂,在祠堂南侧建有20余间教室和教师住房,用高墙围起小学与祠堂有侧门相通,连成一体,供行人出入。
这里是我度假常去的处所除了下河捕鱼,塘中采菱,上树掏鸟,山野打柴,有空便与小伙伴到祠堂下棋,捉迷藏还有个诱惑力,是祠堂天井中有棵高大的海棠树,暑假正好果熟,可以随意爬树摘海棠果吃最甜的,是鸟雀在高枝啄食时掉落在地上的果子其乐无穷60多年前,汽车少,陆路交通不便我每次去蚕石吴家,都是随大人从赣江乘小火轮,逆水而上,坐船五六个小时,到一个叫市叉镇的地方上岸,然后再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感觉路途很远这次寻访是乘小车,大半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下国道后,边询问边行驶,时有反复,到达时也就是两个多小时当年乡间陆路载人、运物,只有“鸡公车”(独轮推车),一天只能行走二三十公里相比之下,船只便算快速因而沿江河的村镇,无论大小,只要能成码头,便于货物集散,经济便会立马腾飞,人气活跃,一片繁荣景象有趣的是,这种格局如今已发生“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变化我当年在蚕石吴家居住时,上街购物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只要走三四里路叫岗上的村庄一条小街,十几家店铺,主要是三天一集的墟市我们常去的是这个地方另一处便是市叉,因是水运码头,街道纵横,店铺林立,是个繁盛的大集镇购买粮食等大宗物品,便要到这里我们肩抬背扛,一月只走一趟。
这次,我在两处都作了停留岗上因是汽车交通要道,面貌大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纵横,市声喧嚣,热闹无比而市叉,则因水运萧条,破旧的街道虽在,街人稀少,烟火不旺,昌盛不再往日繁忙的码头只有几只挖砂、运砂船停靠,江面寂寥童年见识少,容易把事物看得完美,往往造成以后视觉上的差距对于吴家祠堂的皇然印象,我担心发生这种尴尬幸好,祠堂仍在,远远一见,仍是庄严、肃穆待到进入祠堂,更使我仔细看到被过去忽略的建构细节甚是精巧、华丽整个[来自wwW.lW]祠堂占地近7亩,屋高7米,六扇大门,八字形衙,飞檐飘角,雕梁画栋,属宫殿式设计祠内三进大院,耳房、厢房、披屋以及钟楼鼓楼都对称分列左右,砖雕、木雕构图精美,匠心独具祠堂已被南昌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已封闭等待维修祠堂在“文革”中遭受到很大破坏,诸多匾额、柱联被毁,殿宇也显出破败,有多处柱梁已经加固、更换海棠树已被白蚁蛀倒.古树不复存留虽然有点凄凉,但当年晒谱、祭祖的兴旺景象,我还历历在目负责祠堂管理的吴喜生老人说,蚕石吴家是吴王夫差的后人始祖是无锡吴泰伯的第80代玄孙,自南宋立基蚕石祠堂最早建于南宋,到清康熙嘉庆年间重建,民国初年完工,距今100多年。
蚕石吴人曾出过不少进士、翰林等朝官,最高位极三品,但更多的是善于经商谈及祠堂维修,吴喜生老人说,主要靠家族捐资过去人们重乡土乡情,讲究落叶归根,走得再远,春节必定回家族望坚定、执著,有种根的维系凡逢晒谱、祭祖日,都主动、尽力捐资奉献,很看重家族声誉如今,年轻人都往外跑,向[]外发展,家乡、宗族观念日益淡薄,难得合力,少有赞助从祠堂侧门进到崇本小学,教室与教师住房仍在,只是校园空荡,杂草横生20多年前,镇政府在岗上盖了一所更大的现代化小学,这里停办翻阅吴氏家谱等资料,得知祠堂的建成主要得力于家族中几个有名望、有知识、有责任感而又有经济实力的人物这是家族的精英、主心骨、顶梁柱一个家族的兴旺,缺少了这种贤达之士是难以延续的解放后,修谱之事停了几十年,改革开放后不少地方又接续香火家族祠堂是一种形象、显影的家谱,一种显赫的坐标从难度来说,不可能再有新建,只企望能对现存的加以维护,以保存一段历史,一种民俗家谱、祠堂是一种凝聚力,是一种荣誉感,能起到激历、竞争、催人向上的作用,是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的,最好不要轻易消失蚕石吴家村落原有高墙、深院、民宅300多栋,组成几十条巷道,皆用青砖铺地,在巷内雨天不湿脚,晴天不晒太阳。
现今,除吴家祠堂保留原貌外,大多改建成了新式的二三层小洋楼,零散的古民房所剩不多过去,我参观过不少名胜地的民居建筑及祠堂,觉得吴家祠堂比所见的祠堂有特色,规模大,民居规模也不逊色,曾想,如能开发旅游将大受欢迎这也是促使我来这里叩拜的一个心结这次所见还有多处很感遗憾有一条15里长的禅师河,两岸树木稀疏了很多有座不高的禅师岭,那半座宝塔已荡然无存,还有推土机在开挖山土山水弱化,诗情画意也就消失了不过并不完全失望,因为吴家祠堂还在,这像庙宇一样高大而又文静、雅清的吴家祠堂见证了蚕石吴家村的历史,是宝贵的遗产在过往的历程中,值得再次寻访的地方还有尤其是儿时的一些记忆,十分诱人这种不随流俗的旅游,轻松、愉悦、刺激、潇洒,既释然于胸,又有点圆梦的感觉真好!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