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冲突的四大主题.doc
16页文学冲突的四大主题纵观世界文学,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宏观的大趋势,这就是文学主题从表现“一般世界情况”开始,逐渐凝聚于某种“情境”,继而致力于表现各种“人物性格”,终于进入到个别人物的内心,向灵魂的深处掘进这种大趋势所体现的正是人性的日益深化与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可以看出四种不同层次的冲突一个是现实与现实的冲突这是最古老的文学题材即史诗和传说所体现的历史事件,部落的兴衰,英雄的事迹,族群的争斗和迁徙,由其中所衍生出来的神话更是使之成为了早期民族的信仰之所寄其次是现实与心灵的冲突,它是一切抒情性文学特别是抒情诗的最重要的主题,最能够打动人的抒情诗都是那些感物伤世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应景助兴的献媚诗和颂诗再就是心灵与心灵的冲突,近代以来的文学常常在这种主题上展示才华,引人入胜,在冲突中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性格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则是表现心灵自身的冲突,这是对人性和精神生活的最深入的挖掘,展示了心灵内部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这一划分最早是由黑格尔在其《美学》中表达的,所谓“一般世界情况”、由“情境”所导致的“冲突”、由“动作”所体现的“人物性格”,这三个层次就是“理想的定性”的核心内容。
不过黑格尔没有把第四阶段算进来,这就是人物性格由于内在冲突而解体,他称之为艺术的“衰亡”,由此所导致的不再是艺术,而是宗教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文学主题的这一立体结构 一、现实与现实的冲突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着各种冲突,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冲突构成着人生的内容因此,文学作为“人学”,也就从人的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最初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留下记忆,传之后世,凝聚族群,由此而形成了文化的传承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他是有文化、有历史传承的存在,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最开始就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的人们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口述出来,由口才好的人加油添醋,绘声绘色,掺杂进自己的幻想和神话想象,终于形成了“吟游诗人”这一职业,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民族流传千古的史诗,例如定型于公元前八世纪的荷马史诗就是如此那个时候,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比诗歌与文字的关系更近,荷马本人据说就是一个不识字的盲诗人,他所传唱的史诗直到他之后两百多年,才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希腊的古典时期,荷马史诗被称之为人生的教科书,后人喻为古希腊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当时每个有教养的希腊人必须习得并能够背诵的。
史诗最典型地表现了文学中“现实与现实的冲突”这一主题,它重视的是“一般世界情况”中各种情节的跌宕起伏,故事的引人入胜,通常以重大历史题材为对象,如荷马史诗所描述的就是迈锡尼时代的特洛依战争我们今天称之为文学中的“故事性”,但又是真实的故事,其生动、具体,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不仅能够真实地感动人,甚至可以成为今天考古发掘的线索和依据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历史记叙,为了让作品感人,史诗中也包含了其他三种主题的因素例如荷马史诗中一开始描写的就是“阿喀琉斯的愤怒”,阿喀琉斯被无理剥夺了自己心爱的女奴,愤而退出战斗,就突显了心灵和现实的冲突心灵和心灵的冲突则体现在阿伽门农的霸道和阿喀琉斯的独立自尊上至于心灵和自身的冲突,则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例如在这一事件中,阿喀琉斯当时恨不得将阿伽门农一刀杀了,正在犹豫之中,这时雅典娜女神暗中制止了他的愤怒,说将会三倍地补偿他,于是内心的矛盾以外在神力的方式化解于无形这种犹豫本身并没有心灵的深度,尚未达到真正的心灵和自身冲突的地步通常在史诗中,并不过多地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性格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过程,但却根据不同的场境而展现出不同的侧面,就像一个雕像陈列馆,让人们转着圈子欣赏每个固定在基座上的形象。
所以,史诗的情节不是由人物性格推动的,而是由现实的冲突本身展示出来的,人物只不过是各以自己的性格投身于冲突中,一切都是由“命运”所规定好了的上述特点也是一切史诗所共同具有的 中国没有史诗传统,中国人对待自己的历史很早就失去了诗化的兴趣,而是着眼于政权更替和帝王传记,这种写作本身也是一项政治行为孔子整理《春秋》虽然有“春秋笔法”一说,但那也不是为了诗化,而是为了政治伦理所以,如果要记载现实和现实的冲突,中国人主要是想要“以史为鉴”来治国安邦,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dquo;鲁迅把《史记》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确是看中它的文学价值,但那是因为司马迁本人文学素质很高,无意中得之,由此造成了中国文史不分家的史学传统真正以文学创作为目标的历史题材作品倒是体现在后来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以章回的形式表达着事件的曲折进程,与《史记》的这种历史著作一样,也都是着重于现实与现实的冲突这些作品在描写人物性格方面虽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以此表现了心灵与现实以及心灵与心灵的冲突,但由于其表达方式始终是中国传统“白描”式的概括,并非以描写心灵的复杂关系为目的,所以常常带有脸谱化的倾向,不论外在的细节多么生动,内心的观念却是概念化的。
至于心灵和自身的冲突,在这类作品中几乎见不到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理应是内心生活最丰富,内心矛盾最复杂的人物,一个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个是他在赤壁之战中“义释”了华容道上的曹操,这两件事本来都可以让他上演一出震撼人心的心灵悲剧,但作者却以简单的一个“不背旧盟”或“义气深重”的观念带过去了,丝毫也没有影响到对关公作为千古道德楷模的评价 与西方文学中荷马史诗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和地位不同,中国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一直都被看作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作品,只是下里巴人的市井文学(所以《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直到现代文学史家如袁行霈先生写《中国文学概论》,仍然主张“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而《三国演义》不过是“长期以来起着通俗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当然,在中国,历史教科书就是政治伦理教科书,在现实与现实的冲突底下,贯穿着的是善恶、忠奸、正邪的此起彼伏,一切皆有道德上的定评这样的作品,对于心灵生活方面的容量是比较狭窄的,只能在情节和外部动作方面做文章。
二、心灵与现实的冲突 这方面的描写应该是中国文学的强项作为中国文学主流的诗歌,主要是指抒情诗,其最早的文字表现就是《诗经》ldquo;《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hellip;…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而抒情诗的形式结构就是情和境的关系,也就是内在心灵与外在现实的关系当然,在中国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精神背景之下,心灵和现实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情境交融的关系,也就是心灵和现实互渗的和谐关系,而不是冲突关系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所谓“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论对身居上位者的“美刺”,还是对家庭成员的抱怨,都不超出伦理道德和礼教所划定的边界这就在心灵和现实之间把冲突的值压到了最低,即使有冲突,也是善意的批评,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埋怨后来的诗歌在道家哲学和禅宗的影响下越来越向和谐的方面发展,以达到物我两忘、主客不分的境界为最上乘但这通常是在人面对自然界时所表现出来的诗性情怀,我们在中国诗歌中最常看到的是对身处大自然中的恬静淡泊、怡然自得、适意平和心态的抒发,这方面几乎看不到什么心灵和现实的冲突,反而是把自然界当作平复自己心灵痛苦的良药和归宿处。
但另一方面,在涉及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方面,中国抒情诗却总是表现得那么愤懑不平和郁闷不乐,有一股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国破家亡的忧患在激发诗人的灵感李白、杜甫的诗大致分别代表这两种倾向,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但也不是截然两分的,可以说,中国每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在不同程度上多少都既有道禅诗仙的成分,又有儒家诗圣的成分,只有这两种成分达到一定的均衡或互补时,诗情才如同不尽的甘泉喷涌而出 由此看来,心灵与现实的冲突在中国抒情诗中主要是在儒家忧患意识方面体现出来的,道家和禅宗的超越意识则通常起着一种看破世俗红尘,抹平现实冲突而回归自然单一本性的心理治疗作用然而,正因为如此,所以道家的那种超然平淡也并不是真正的超越,而只是在冲突之后的一种心理补偿,所以虽然表面上一切都看得开、无所为了,而实际上还在内心深处耿耿于怀试举陶渊明诗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 陶渊明挂冠归隐田园,远离人境,而与大自然打交道,果真那么悠闲自在吗?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中泄露了一丝怨气。
他知道肯定会有好友来问:你是怎么做到的?那么他将这样回答:只要内心远离世俗,自然没有人来打扰用俗话来说,这就叫做“眼不见为净”但陶渊明身为将门之后,世代受禄,他真能忘得了建功立业的抱负吗?从他另外一些诗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心系政治上的作为,如《读山海经》中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rdquo;在《咏荆轲》中也表达了对失败的烈士的无比崇仰他甚至还专门写过一首《感士不遇赋》可以看出,虽然他的田园诗表达了一种静穆冲淡的意境,“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甚至潜意识中,激发起他追求这种意境的“内驱力”正是这种高度的焦虑其实,对中国所有的田园诗,包括庄子那些愤世嫉俗的寓言,都应当这样看,即越是表现得虚静超然,越是表明了内心与现实有剧烈的冲突但毕竟,中国的田园诗、山水诗在心灵与现实的冲突方面一般来说起着一种化解、宽慰和安抚的作用,或者说,是从反面来突显心灵与现实的冲突 至于另一个极端,则可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代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hellip;…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是典型的心灵与现实的冲突,在世界文学史上,可能没有比这更为激烈的冲突了但这种冲突是阳刚性质的另外还有阴柔性质的代表则是屈原的《离骚》,其中心灵与现实的冲突不是表现为外向出击,而是表现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自我表白上这种表白最终以投水自尽这种惨烈的方式体现出来,成为千古绝唱:“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两种心灵和现实的冲突,一种是以个人意志战胜和消灭现实中的敌人,不惜采取食肉寝皮的极端方式;一种是用自杀以明志的方式,将自己的心迹展示于君王之前这就从向外和向内两个相反的方面体现了这种冲突的极致在这两种心灵和现实的冲突中,后面这种也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