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诃夫喜剧中的喜剧性认知.docx
8页契诃夫喜剧中的喜剧性认知契诃夫喜剧中的喜剧性认知 2014/08/12 《戏剧艺术杂志》2014年第三期观众看喜剧为什么会“笑”?对此,许多理论大家都有很好的分析总结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2](P.16)黑格尔认为,“任何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对比,任何一个目的因为与手段对比,如果显现出矛盾或不相称,因而导致这种现象的自否定,或是使对立在现实之中落了空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成为可笑的”;[3](P.291)霍布士从心理学出发,认为“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的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4](P.226)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喜剧来自于喜剧对象“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5](P.5)柏格森则认为,滑稽是“镶嵌在活的东西上面的机械的东西”,笑是“思考的产物”,对不和谐、不合生命、不合社会等现象具有直观反应和纠正作用;[6](P.25)鲁迅先生认为,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7](P.203)等等。
这些理论总结,可以说都是大师们根据众多喜剧创作实践及社会历史发展,从不同角度对喜剧和“笑”产生的原理进行了高度概括而具体到创作中,用通俗的话说,引人发笑的原因,或者说机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笑”的对象———主要是喜剧人物有缺陷,这主要不是指身体残疾,而是指性格、心灵和精神上的缺陷,有“丑”的、不合理的、无价值的因素;2.在戏剧行动中,喜剧人物常常表现为性格及行为上的自相矛盾,如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以及行为语言机械、僵化,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并且,行为结果多是表现为自我否定这是构成喜剧性的主要元素和原因所在;3.喜剧人物行动初衷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并与观众的预期逆反,观众因此觉得惊讶和可笑;4.戏剧作者及观众对喜剧人物具有俯视批判性的优越感笑声是对喜剧人物不和谐、不合理行为的批判性反应,包含着对可笑人物与事物的批判和纠正愿望;5.阴差阳错造成误会,因此使得人物身份错位与颠倒,以及答非所问、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等,从而形成喜剧情境,等等那么,我们拿这几条“笑”的原理来对照契诃夫的喜剧,我们就会清晰地发现契诃夫的笑声到底来自何处一)从戏剧人物看契诃夫喜剧的喜剧性人物是戏剧的核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契诃夫喜剧中的人物是怎样表现出喜剧性的①1.阿尔卡津娜在《海鸥》中,阿尔卡津娜是中心人物之一从契诃夫的描写中,阿尔卡津娜是一位曾经非常著名的女演员,气质高贵,属于令人尊敬爱戴的一类人但是,这只是她给人的外部印象其真实的另一面,我们可以从她的儿子特烈普列夫对她的评价中看出来第一幕开始,特烈普列夫给他舅舅索陵说,“我的母亲是个心理学方面的怪物她无可争论地有才华,聪明,会对着书痛哭,会给你背诵涅克拉索夫的所有诗篇,照料病人的时候赛似天使,可是你试一试当着她的面来称赞一下杜塞吧哎呀,你得专门称赞她一个人,得为她写文章……其次,她迷信,怕三支蜡烛,怕十三这个数目她爱财如命……你向她开口借钱,她就会哭起来我不在,她才三十二岁,我一在场,她就四十三岁了,因此她恨我[8](P.93)这些评价虽然里面有特烈普列夫性情冲动偏激,片面贬低他母亲的因素,但实际上也真实地反映出了阿尔卡津娜性格中的另一面:虚荣、自私、狭隘,甚至内心冷漠之所以说真实,更在于此后她自己的行为给予了完全证实在特烈普列夫的新剧从开演到搅黄的过程中,主要是阿尔卡津娜在泼冷水,说风凉话,以至于尼娜多次中断,无法再演下去这里面尽管有新剧语言空洞、“没有活的人物”的因素,但却也似乎贯穿着阿尔卡津娜嫉妒尼娜年轻美丽的阴暗心理活动线。
也许我们会理解这种感情,但是发生在亲儿子身上,还是有悖于其母亲的身份,凸现了自私心理阿尔卡津娜喜欢自我表现,是具有职业惯性的第二幕开始的第一个动作和第一句台词,就是她让22岁的玛霞站起来,比比“两个人谁显得年轻”后来陀尔恩看不下去了,拿起莫泊桑的小说岔开话题,但是她马上又抢过来自己读第四幕,索陵病了,她又回到了庄园,她最热衷的是给大家讲她在哈尔科夫如何受到热情欢迎的盛况:有“三个花篮,两个花环”以及“穿一身漂亮得出奇的衣服”等等,而对弟弟的病以及儿子的新作和报纸上咒骂式的评价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关于爱财如命,契诃夫在第三幕临结束时给予了更极致的展现阿尔卡津娜真的要离开庄园了,她拿出一个卢布给厨师作为对仆人的奖赏,并且叮嘱是分给三个人的更可笑的是,此时她忽然想起儿子,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没有来送她但就是这样,她并没有去找儿子,而是叮嘱工人亚科甫,刚才她给了厨师一个卢比,那是给他们三个人分的好一个卢布三人分!面子与守财的矛盾活画出了阿尔卡津娜内心的纠结这可说是典型的契诃夫式入木三分的喜剧场面阿尔卡津娜有其文雅端庄的一面,更有内心强势、手段强硬犀利的一面在第一幕中特里果陵对尼娜第一次接触表示赞扬后,她的心情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她感到了威胁。
在尼娜很快离开后,她对众人其实是对特里果陵说:“实际上,她是个不幸的姑娘据说,她去世的母亲立下遗嘱,把她的一大笔财产全部留给她的丈夫了,现在这姑娘一点财产也没有,因为她的父亲已经立下遗嘱,将来把全部家产都传给第二个妻子这看似在客观地介绍尼娜,其实是话中有话,在给特里果陵打预防针,警告他要明白尼娜尽管年轻漂亮,但她是个贫贱的、没有身份的人,不要打她的主意这还不要紧,紧接着她对走不动道的弟弟索陵说道:“你那两条腿像木头似的,都快走不动路了[8](P.105)这其实也是对特里果陵的敲山震虎之举这里可以看到契诃夫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精确把握以及语言表达的简练、含蓄和犀利这样说,也许会有人讲是望文生义,其实不然,阿尔卡津娜绝非是那种感觉迟钝或者大度容人的人,这一点,在后面阿尔卡津娜对特里果陵的把握操控中,显得更为直接强烈和从容有余第二幕她一直心神不安,担心的就是特里果陵她要离开庄园,考虑的核心也是特里果陵当第三幕特里果陵再也按耐不住,终于向她说破自己为尼娜着迷,请求她放了他离开她的时候,阿尔卡津娜先是指责他为了一个“内地姑娘的爱情”,多么不顾自己的身份;而着迷的特里果陵请求她放了他,阿尔卡津娜闻听更是无比地气愤。
这种气愤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特里果陵的公然背叛,更因为背叛是来自于她最担心的事———自己老了,丑了,他才可以“毫无顾忌地跟她谈别的女人了”!这当然伤透了她的自尊但她也意识到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更无法阻止眼下情人的着迷发疯于是,她转而从指责变成了尽其所能的各种哀求她拥抱他,吻他,跪下来,抱住他的膝盖求他,夸奖他,直至不顾一切,如果特里果陵不答应她,她就不站起来!其结果如其所料,最终自称缺乏自我意志的特里果陵不得不缴械投降而让人惊讶的是,此后阿尔卡津娜竟然马上就归于了平静,“(自言自语地)现在他是我的了随随便便,仿佛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可是,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自管留下我一个人走已经完全泄气的特里果陵当然只能和他一块儿走她轻松地表态,“那也随你,一块儿走就一块儿走……”[8](P.132-133)这种前后巨大的转变,显示了她平日对特里果陵的彻底了解和熟练的御驾之法,也完全显露出了其自身的喜剧性然而,更充满喜剧性的是,尽管她这样强势,却拿她的下人、管家沙木拉耶夫毫无办法,在她急着要走的时候,竟然找不到一匹拉车的马,还当着其他人的面,和她对吵发火!为此她发脾气直哭也解决不了问题这让一直崇拜她的尼娜都感到非常的惊奇,“一个大名鼎鼎的女演员痛苦,而且是为那么点儿微不足道的小事哭,叫人看着多么奇怪!”[8](P.115)这也无疑是契诃夫对阿尔卡津娜的评价。
2.特里果陵特里果陵也是《海鸥》里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功成名就、令人钦慕的作家,到处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恭维虽然他出场不是最多,也多沉默寡言但是,他的作用比阿尔卡津娜看上去更为重要,因为全剧戏剧性的构成都与他有关正是因为他的到来,使得尼娜看到了爱情和生活的希望,因此不顾一切地投奔了他,而如此又引起了特烈普列夫的爱情失落和生活的绝望,以及阿尔卡津娜的嫉妒、担心,对儿子的忽视和发怒等等他在平常人眼里,正如在尼娜的眼里一样,是个幸福的人然而,实际上,特里果陵并不认为他自己的生活是“美好而光明的”他回答尼娜说,“我的脑子里就是黑夜白日地盘踞着一种纠缠不休的思想:我得写东西,我得写东西,我得写东西……好像打驿站马车不停地赶路一样,我不这样干就不行……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生活呀!”[8](P.118)尽管他自己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生活是多么的不合理,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像个机器一样地不停地记录着就是在他为了挣脱阿尔卡津娜的束缚为自己的幸福宁可疯一回,与她大吵一架又重新回归之后,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拿出他的笔记本,做最习惯的重复性的机械记录虽然他对尼娜的大段近乎独白式的对白充满了生命的痛苦,但就其行为而言,前后马上作了自我否定,是自相矛盾的、机械的,充满了喜剧性。
特里果陵尽管也对自己生活中的虚伪很不满,如他对尼娜倾诉说,“在其他方面我都是虚伪的,而且虚伪透顶但生活中他实际上又主动做着虚伪的事第四幕中,当他把登载特烈普列夫小说的杂志交给他时,特烈普列夫发现,那本杂志中除了特里果陵他自己的中篇小说打开过之外,特烈普列夫的部分连书页都没有裁开过如果说特里果陵对于特烈普列夫是因为创作上不屑一顾或者情感上曾经做过对手才这样做,那么,他如此对待曾经产生过爱情风暴并与之育有一个孩子的尼娜,我们就很难接受了而特里果陵真的就是这样做的第四幕中,当特烈普列夫问他在乡下有什么打算的时候,他说除了去湖边钓鱼外,“顺便得去看一看花园和演出您的剧本的那个地方,您记得吗?我有一个题材已经成熟了,只要让我的记忆重温一下事情发生的地点就成了[8](P.114)然而,等到了结尾,尼娜偷偷哭别她曾经燃起海鸥之梦地方的时候,也正是特里果陵和阿尔卡津娜吃喝完从外面归来的时候,沙木拉耶夫拿出了当年特烈普列夫打死的那只海鸥,他告诉特里果陵,这是奉他之命做的标本而特里果陵的回答是,“(瞧着海鸥)我不记得了!(想一想)我不记得了!”[8](P.153)这在不到一个小时里的两段话是多么的不同!特里果陵是真的不记得了吗?像他这样凡是看过的人和事都会如机器一样记在笔记本上的人会如此健忘吗?是因为害怕阿尔卡津娜而刻意回避,还是为了想忘却那段情感经历?无论怎样,这已经不是能用“虚伪”二字来评价了。
契诃夫以他锋利无情的笔让我们彻底看到了一个怯懦、不负责任的特里果陵之后,便响起了特烈普列夫的自杀枪声医生陀尔恩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低声告诉特里果陵:康斯坦丁加甫利洛维奇开枪自杀了……这是全剧最后一句台词,契诃夫为观众留下了一个含蓄而开放式的结尾这也是契诃夫再一次考验特里果陵给出的关口,也许他还会沉思,也许他还会拿出笔记本,如同对尼娜曾经说的话那样,当作又一篇小说,或者就是刚才所说已经成熟了小说的新题材记录下来3.尼娜与特烈普列夫尼娜与特烈普列夫这一对年轻人应该是最能代表青春美好的人物,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柯他们都对其给予了好感和偏爱尤其是尼娜,她自称海鸥,单纯活泼,美丽可爱为了自己的爱情和梦想,她冲破一切,不怕吃苦,勇于忍耐而特烈普列夫也有着青年人特有的活力与敏感,他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现实,努力探求新的艺术形式为此他们都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生命因此,他们的命运中蕴藏着更多的挫折与痛苦对此,契诃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契诃夫给予同情甚至有时是欣赏或者赞美的同时,也对青春的弱点给予了冷静、全面的表现第一幕中尼娜对特里果陵表达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看法时说,“为了取得做一个作家或者演员的幸福,我宁愿忍受亲人的抛弃、贫困、失望,我宁愿住在阁楼里,光吃黑面包,为不满意自己,感到自己不完善而痛苦,可是另一方面我要求名望……一种真正的显赫的名望”[8](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