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分类..doc
11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文体分析一、文体分析 文体类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小学阅读理解常见文体:记叙文、说明文 (二)说明文 1. 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 2.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3.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 说服力 2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 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4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 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8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10引用: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 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一) 记叙文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常见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4.描写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阅读训练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 ;蝴蝶的触角像两个 ;白蚁的触角像一串 ;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 ;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
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本文说明的对象 题目中“鼻子”上引号表示 2、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3、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 、 、 、 、 A、小麦穗 B、小鼓槌 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 E、念珠 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5、第⑥段加点词“有的”不能去掉的理由是什么? 6、第⑥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 7、第⑦段“因此爱到启迪”中“此”指代 ;“启迪”具体表现为 假如没有灰尘 ①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境地呢? ②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它们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反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③有趣的是,尘粒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由于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④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温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
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1、本文属于 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第①段中体现这篇说明文说明中心的一句话是“ 3、本文第2、3、4段分别抓住灰尘的 、 、 特征进行说明 4、“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 5、根据第④段内容,说说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会受到哪些不良的影响一.什么是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的类型: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二.范文阅读,认识倒叙.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