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专题1专题2单元单元教学分析.doc
20页高一化学必修1阶段教学分析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三节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课时分配 (2课时)(二)实验关键点无(三)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具体内容:第一课时(1)认识聚集状态主要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及三者在微观上的差异尤其三者在微观上的差异是认识影响物质体积因素的前提,不可不讲2)决定物质体积的三个基本因素:粒子的多少、粒子的大小、粒子的间距,并能用其解释一些事实与现象;应能熟练应用于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影响因素3)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符号、单位并能够熟练使用;一定要跟学生说清: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压强下有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有无数个值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1,只是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殊值。
并指出标准状况(0℃、101kPa)与通常状况(25℃、101kPa)的区别4)建议根据教科书初步提出阿伏加德罗定律 (5)会用公式n==V/Vm在气体物质体积与摩尔数之间进行转化,进行简单计算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特别是气体物质体积与摩尔数之间进行转化的计算2)复习阿伏加德罗定律并通过应用得到一个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但不要进行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其它推论3)帮助学生得到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4)帮助学生总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能让学生进行简单计算2、典型例题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大小主要取决于( )A、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B、气体分子微粒的大小]C、气体分子数目的多少 D、气体分子质量的大小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是22.4L )(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的物质都是1mol )(3)同温同压下的两种气体,只要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一定相同 )(4)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是22.4L。
)(5)1mol空气在通常情况下的体积大于22.4L )3、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氢气和甲烷,它们的原子数之比是A.2∶5 B.1∶l C.1∶5 D.1∶84、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5、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 B、11.2L C、14.0L D、16.8L6、在标准状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7、标准状况下,mg气体A与ng气体B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m∶n B.同温同压下A与B的密度之比为n∶mC.同质量的A、B分子数之比为n∶m D.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A与B的质量之比为m∶n专题一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学建议 【课时分配】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1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3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实验启示】钾元素焰色反应可以借助火柴头进行实验,用钴玻璃片进行对比观察即可,此改进简单易行,现象明显。
单元教学建议】 1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建议(1)第二单元教学并不仅仅是学习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化学家研究一中物质,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研究过程中既要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也要用到定量分析的方法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上,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从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忽然总结概括能力,着重让学生在这些基础内容中体会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方案设计,观察方法,记录处理,安全知识等因此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课时(建议安排连堂课)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来分离和提纯物质,在初中所学过滤的基础上,介绍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与分馏等基本分离和提纯方法,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 →解决问题”的探究模式展开教学,目的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为后续的选修实验化学作好伏笔(切记盲目拓宽知识)第二课时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进行归类,帮助学生对常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有整体的认识。
3)典型例题:Ⅰ.现有三组溶液:①含有水份的植物油中除去水份 ②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 ③用食用酒精浸泡中草药提取其中的有效成份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Ⅱ.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D.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Ⅲ.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① ② (2)A仪器的名称是 B仪器的名称是 3)实验时A中除加少量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 ,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液体爆沸 2“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建议:(1)该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三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和理解胺盐、盐酸盐、硫酸盐的检验方法,通过对常见离子的检验时辅助试剂的加入,强调思维的全面性。
通过对焰色反应的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联系生活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作为拓展视野,稍做介绍对于本节内容,要强化检验离子时要考虑别的离子的干扰的训练2)典型例题:Ⅰ.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氯化钠、碳酸氢铵、碳酸钠和硫酸铵四种白色固体?Ⅱ.下列有关离子检验的方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NH4+B.某溶液加入AgNO3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存在Cl-C.某溶液加入BaCl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可能有CO32-或SO42-或Ag+等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近乎无色的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Na+3.物质的量浓度教学建议:(1)第一课时:在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之前,先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概念和对概念进行应用,并了解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好处,以及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等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不同点第二课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之一。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的介绍可采用边讲边演示,然后总结出配制步骤的要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三课时:学生进实验室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体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溶液配制过程2)典型例题:Ⅰ.100ml 0.3mol∕L Na2SO4溶液和50ml 0.2mol∕L Al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0.2mol∕L B 0.25 mol∕L C 0.40 mol∕L D 0.50 mol∕L Ⅱ.将4gNaOH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练浓度是多少?取出10mL此溶液,其中含NaOH多少克?Ⅲ.用质量分数为37.5%的浓盐酸(密度为1.16g/cm)配制成1mol/L的稀盐酸现实验室仅需要这种盐酸220mL试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稀盐酸时,应选用溶量为 mL的容量瓶;(2)经计算需要 mL浓盐酸,在量取时宜选用下列量筒中的 A.5mL B.10mL C.25mL D.50Ml(3)在量取浓盐酸后,进行了下列操作:①等稀释的盐酸其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250mL容量瓶中。
②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环形标线2~3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面底部与瓶颈的环形标线相切③在盛盐酸的烧杯中注入蒸馏水几十毫升,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④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至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 4)在上述配制过程中,用刚刚洗涤洁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其配制的稀盐酸浓度是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若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或未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则配制的稀盐酸浓度是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5)配制完后,应将容量瓶中的稀盐酸转移到 的试剂瓶中存放,盖好塞子并贴上标签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能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胶体”和“电解质”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有所不同,她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教材根据这个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状态分成三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大小引出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现象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这一重用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等固体在熔化状态下导电,这样能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硫酸、盐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交流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找出碱和盐的本质本节没有介绍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现象,对于渗析、布朗运动、电泳现象并未涉及,胶体的稳定也只在“拓展视野”上点到为止所以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把握好,在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