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件人教版.ppt
24页荷塘月色,朱自清(1898年-1948年)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 1948年病逝于北平朱自清的历史,证明他人如其名,做到了“ 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毛 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轰动文坛,成为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一生著作20多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 春 绿等,结识作家,写作背景,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全国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这时,朱自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光明 ,但又看不到出路,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矛盾而复杂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真实而委婉的写照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由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的联想偏重抒情 ),第四自然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采用了什么样顺序? 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顺序: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有什么妙处?,妙处: 1、“袅娜”写荷花饱满盛开之状,“羞涩”写荷花含苞欲放之态;二词本写女子娇态,用于荷花,则赋予荷花生命及活力,以拟人手法写出荷花神韵 2、以“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则又显示出荷花的美质和光彩刚出浴的美人”更写出荷花的圣洁、柔美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的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通感示意,相 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和 谐,相 通,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第四自然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 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有花,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有微风,就有了波痕;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字词赏析,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精心选用了一些字词,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试体会下面几例的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泻”“浮”二字好在哪里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2、(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树影之真之美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这句话中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换成“远近高低”可不可以?为什么? 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 “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树:,远山:,小路灯:,蝉声蛙声:,一团烟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热闹闹 我 什么也没有,蝉唱蛙鼓图,写作顺序,由近及远 由静到动,写作方法,以动衬静 绵绵愁绪,塘 边 杨 柳 月 影,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先说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两处相互照应大家试着找出来一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 二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相呼应 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两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起承转合,果因相连,则体现在全文的结构上 依照传统的划分方法,荷的全文可分三大部分这三大分部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情景情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 心里颇不宁静(因)观荷塘月色(果)(因)想起采莲的事(果)(因)惦着江南(果)(因)心里颇不宁静(果)据此,这种起承转合、果因相连的结构收到了一种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