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虎门销烟(林则徐)》知识点汇总.doc
7页高中历史《虎门销烟(林则徐)》知识点汇总 虎门硝烟含义: 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6月,中国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省从外商手中收缴鸦片、从中国民间收缴烟膏烟具,并在东莞虎门集中销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禁烟运动: 1.背景: ①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影响了财政收人,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深了政治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危及清朝的统治和中华民族的生存 ②“弛禁派”与“严禁派”激烈讨论 ③禁烟呼声高涨 2.目的: 为维护清朝统治,道光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过程: 林则徐在广东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将收缴的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4.影响: ①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要求禁烟、反对外国侵略的愿望,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②英国借日禁烟运动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保护鸦片走私,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虎门销烟中国国内形势: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中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
中国国内形势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经济落后 此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政治腐败 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 3、军备废弛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思想文化界沉闷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举制度。
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学即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 5、对外闭关自守 清王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对本国进行海上侵略,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无异于作茧自缚,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 鸦片泛滥及对中国社会的腐蚀作用: 18世纪上半页,鸦片开始作为毒品输入中国最早由葡萄牙、荷兰商人输入,18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鸦片贩子,19世纪大量泛滥 ①主要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获取高额利润,坚持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极力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 ②好处: A鸦片贸易能够给鸦片贩子带来高额利润 B是英国获取巨大财政收入和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手段 ③中国因素: 鸦片贩子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与中国的腐朽堕落有直接关系 ④后果: A在精神上、生理上,广大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摧残 B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C进一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和虎门硝烟: 1、人民的呼声: 鸦片泛滥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他们对清政府的明禁暗弛表示不满,受害最大的地区是广东,很早人民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1838年12月12日发生的广州万人大示威,清政府保护侵略者镇压人民的策略这次大示威是人民群众反抗侵略者的表现 2、清政府内部驰禁派与严禁派的斗争(1836-1838) ①驰禁派: 驰禁派代表清王朝中腐朽的大地主、大官僚阶层,他们与鸦片贸易存在密切的厉害的关系,他们不愿意放弃在鸦片贸易中所获得的丰厚的经济利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禁暗运首先由许乃济提出禁烟效果不好为由,变通它法: A将鸦片变成一般商品 B禁止官兵吸食 C允许内地种植他的论调是着眼于堵塞白银外流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困难,其意符合外国鸦片贩子和本国各种牵连的要求,这种论调是与中国人民为敌的 ②严禁派: 严禁派代表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他们看到烟毒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和对封建国家造成的危机,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严禁鸦片罪有代表的是黄爵滋的上书,他认为过去禁烟成效不大是因为官吏不力。
他认为应采取“重治吸食,严禁鸦片”的主张 ③道光: 林则徐给皇帝的上书中有“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道光皇帝的态度由摇摆不定转向强硬 3、禁烟斗争: ①林则徐反对侵略的策略思想 A.动员人民群众与侵略者起来进行坚决斗争林则徐在沿海发现当地人民对侵略者十分忿恨,民心可用,但是他在组织团练上,要由开明绅士来组织在组织水兵、壮兵时要“驾驽必须得法” B.对侵略者要劝之以理,诫之以威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认为禁烟是正义的,他也认识到禁烟不能局限在说理范围内“英人欺弱畏强”又增集兵炮,加强海防 C.区别对待,以夷制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都以各国的利益出发,林则徐采取“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目的是分化瓦解侵略者以减少压力还提出“苟以悔改,尽许回头”的口号 D.待以守为战,以逸待劳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提出的,因为英国有各种武器,相对其武力较弱,而不能与英军打突击战总;这些思想大都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策略思想,,大多没有实行 ②英国阻止禁烟的手段: A.包砒烟贩,阻挠禁烟 B.违抗具结,通过美国烟贩更加猖獗 C.故意制造纠纷,进行战争挑衅。
虎门销烟历史意义: 1、虎门销烟一方面唤醒了当时的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从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 2、这次事件还成为世界的禁烟运动的一个范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地区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此予以效仿,抑制毒品泛滥 3、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
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11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黄爵滋: 黄爵滋(1793-1853),男,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兵科、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卿道光十九年(1839年)后任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礼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他在鸦片战争前,创议禁烟应重治吸食者,挑起了在中国各省军政大吏中关于严禁、驰禁的一场大辩论,成为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的发难者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奉派赴闽、浙查办鸦片走私问题和视察海防,坚持抵抗侵略的主张,揭露投降派的对外妥协阴谋,“一时以为清流眉目”。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初十日(1838年6月2日),黄爵滋在鸿胪寺卿任上,针对当时烟毒泛滥的严重情况和两年前许乃济提出“驰禁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主张严禁的奏折,这便是有名的《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在这个奏折里,他从国家财政收入支绌的严重困难出发,提出若要堵塞白银大量外流,“必先重治吸食”的主张黄爵滋这个奏折,说理清楚,剖析利害关系最为剀切,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此问题不能不进行最后的抉择此奏折对道光帝最后决定采取严禁鸦片的政策,派遣林则徐去广东禁烟起了重大作用,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