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箧磨穴砚原文与译文赏析.docx
16页一箧磨穴砚原文与译文赏析篇1:一箧磨穴砚原文及译文一箧磨穴砚原文及译文原文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惭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译文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辞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 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忽然觉得非常惭愧,于是返回接着学习,直到他 精通了技艺注释箧:竹箱 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去:离开 置:放 受:接受 启:开启,打开 视:查看 穴:穿洞 至:直到 夙:始终 反:通(同)“返”,返回 方:正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尽启示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
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刚好改正就行了篇2:一箧磨穴砚原文与译文赏析一箧磨穴砚原文与译文赏析【原文】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惭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注释】1、箧:竹箱子2、书:书法3、于:向4、辞:告辞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6、去:离开 7、付:托付8、置:放 9、受:接受 10、乃:于是11、启:开启,打开 12、视:看13、穴:穿洞,作为动词属于词类活用14、至:直到15、夙:从前16、反:通“返”,返回17、方:正18、付:给,交付19、之:的20、至:到21、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22、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翻译】古人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别的人,希望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许多枚,才知道老师曾经用过的'(有多少)那个人忽然觉得非常惭愧,就返回接着学习,始终学到书法技艺特别精通的地步赏析】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做人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
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刚好改正篇3:一箧磨穴砚原文及翻译一箧磨穴砚原文及翻译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惭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译文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辞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忽然觉得非常惭愧,于是返回接着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注释箧:竹箱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去:离开置:放受:接受启:开启,打开视:查看穴:穿洞至:直到夙:始终反:通(同)“返”,返回方:正简要评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尽启示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刚好改正就行了篇4:一箧磨穴砚原文及文言文翻译一箧磨穴砚原文及文言文翻译【原文】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惭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注释】1、箧:竹箱子2、书:书法3、于:向4、辞:告辞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6、去:离开 7、付:托付8、置:放 9、受:接受 10、乃:于是11、启:开启,打开 12、视:看13、穴:穿洞,作为动词属于词类活用14、至:直到15、夙:从前16、反:通“返”,返回17、方:正18、付:给,交付19、之:的20、至:到21、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22、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翻译】古人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别的人,希望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许多枚,才知道老师曾经用过的(有多少)那个人忽然觉得非常惭愧,就返回接着学习,始终学到书法技艺特别精通的地步赏析】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做人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
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刚好改正篇5:弓与矢原文及译文赏析弓与矢原文及译文赏析弓与矢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 令合弓矢,而教之射《胡非子》)(1)说明下面加点词①非弓何以往矢( ) ②非弓何以往矢( )③非矢何以中的( ) ④令合弓矢(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参考答案(1)①怎么②射出,放出③箭靶,箭靶的中心④让,叫留意:不能释为吩咐2)事物往往要相互协作才能发挥作用,人也是这样译文一个人说:“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用另一个说:“我的箭特好,什么弓都用不着后羿听后说:“没有弓,你怎么能把箭射出去?没有箭,你又怎么能射中靶子呢?”于是叫他们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说明①善:精良②非:没有③往:射出,放出④以:凭,凭借⑤令:叫,让⑥合:合并;合起来7:令:教8:良:精良9:何以:怎么10:的:箭靶,箭靶的中心说明这篇寓言是说,在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中,只强调自己一方的作用,将一事无成,相关事物协调协作,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这个寓言告知我们:有些事情是相互依靠对方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它本身的光彩来.假如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而强调一面,就很难使它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篇6:《君臣对》原文译文与赏析《君臣对》原文译文与赏析《君臣对》原文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
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行听,听之不行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挚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译文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宠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观赏,吟诗作赋,盗贼却厌烦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足,何况我一个一般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行听信,听到之后,也不行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遇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遇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挚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赏析这是《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一个片段,这段对话被刻在陕西耀州药王山庙旁的一块石碑上。
唐太宗认为许敬宗是百官中最贤良的'一个然而,在群臣中,仍有人说许敬宗的坏话,于是,君臣之间便有了这样的一番对话面对君王的疑问,许敬宗的回答可谓妙极许敬宗并没有干脆为自己辩解,而是用“春雨”和“秋月”的自然现象来比方人生,从而使唐太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今日,许敬宗的这番话仍有肯定的现实意义假如在受到诽谤时,能牢记许敬宗的这段话,那么不快之感便自然会瓦解冰消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行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睬人若了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很多的苦恼这是许敬宗聪慧的地方,也应当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睬他人的评说许敬宗的这番言论的确是至理名言,难怪古人要将他的这番话铭之金石了篇7:张先《一丛花令》原文及译文赏析张先《一丛花令》原文及译文赏析《一丛花令》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注释: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②引:招致③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
评解: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年最终三句借艳羡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设想新奇,颇有艺术魅力集评: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一丛花》,比较深刻地爱护了少女的心情,反过来衬托自己对她的怀念,却是写得很胜利的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到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此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词的结尾两句,通过形象而新颖的比方,表现了女主子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华蜜的憧憬 、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妙事物的追求,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起首一句,是在经验了许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 ,盘郁萦绕在胸中的感情的`倾泻它略去了前此的很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很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厚其次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原因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剧烈深切感情的争论。
以上两句,点明白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子公对随风漂流的柳丝飞絮的特别感受离愁 ”,承上“伤高怀远”原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 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