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全国卷2022-2022古诗歌鉴赏真题附解析.docx
6页高考全国卷2022-2022古诗歌鉴赏真题附解析 2022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22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022全国卷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2022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22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022全国卷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