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达效果与景物描写.doc
8页1语 文 表 达 效 果 含 义赖芬芳2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 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要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还要善于修饰句子,用好形容词、修饰语,或者适当运用修 辞 格 ,使句子变得生动出彩 例如: 形容自己不变的的生活,有人说:“一贯如此” ,有人说:“还是老 样 子 ”,还有人说:“涛声依旧” ,三句意思一样,都表达了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则不相同第一句不能明显传达出一种情趣,第二句透露出悲观无奈、消极不满的意味,第三句却达观诙谐,积极向上,而且形象感强 1.拟 人把……人格化,给予人的思想,人的活动和行为,使要说明的内容更生动、形象,突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 2.比 喻把……比作……,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生动形象的突出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3.对 比为了强调……突出了…… 34.对 偶结构整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5.排 比突出强调……,增强语势,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也使内容层层深入,读起来朗朗上口。
6.反 问增强语气,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7.反 复起强调作用 8.环 境 描 写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4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5语文景物描写赖芬芳6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 “ 模糊” 、 “ 惨淡” 、 “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7不能呼吸 ”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8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
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 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