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德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就业情况的比较.doc
7页中德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就业情况的比较-电子商务论文中德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就业情况的比较 文/张颂 摘要:电子商务广泛涉及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作为IT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桥梁,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在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在1-2个专业方向上有所侧重 关键词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电子工具和商务活动的结合,其企业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领先于我国据德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结果:德国10人以上企业中,95%的接入了互联网,67%有自己的网站,85%部分或全部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我国目前的网民绝对数已居世界第一,企业接入互联网也不是什么难题,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却不高由于这种差异,使两国在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层次及紧迫性方面,也略有不同 1、课程体系的比较 电子商务专业在德国被称为经济信息学虽然称谓不同,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相似,都是经济管理与IT技术知识结合的专业德国经济信息学专业的职业目标有三种: IT-核心职业,诸如网站开发,软件或者各种商务系统的开发设计等;IT-边缘职业,主要是对各种应用系统的使用和管理等;介于二者之间的被成为IT-混合型职业,如电子商务咨询,IT-项目管理等[1]。
德国具有扎实IT技术的电子商务毕业生最抢手,70%的专业毕业生都从事IT-核心职业所以德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对信息技术的课程要求,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较高,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主要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主 1.1 课程设置 德国实施高校学制改革后,电子商务专业Bachelor(本科)的学制一般为三年 从时间上看,学制比我国本科短一年,但由于德国没有我国高校中的通识类课程(占全部课时25%),所以两国实际的专业课时基本相当德国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大都设在信息技术类或经济管理类院系,其专业课程都分为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两大类视所在院系不同,两类课程所占比例各有侧重德国达姆技术大学在2014年德国经济周刊的高校专业排名中,其电子商务专业排名第一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设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 两所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设在经管类院系,同时两所学校的课程均可以分为数学统计、经济管理和法律及信息技术三大类别,并且后两类课时的总数相差无几但是在信息学类的课程安排上,达姆大学的课程更专业化、内容更深而华师大被划为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中,严格的说应属于经管类;而在大量的选修课中,许多属于工具类课程,不仅电子商务专业,而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掌握的基本工具,如办公自动化、信息存储与检索等。
所以若学生在给出的共1404个学时的选修课中,选修的大部分是这类工具课,则相应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将会更加薄弱[3] 1.2 教学方法及手段 我国大学本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授课、习题和实验,有的课程伴随着简单的认识性的实习参观,最后的毕业论文一般是由学校给出题目或者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完成,并以论文答辩结束在德国大学里,教学的方法除了授课、习题和实验以外,还有讨论课、项目,对电子商务专业来说,至少6周在企业的实习 其中讨论课分两种,一是以查找文献、大量阅读,并以个人为主,另一种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一般以小组形式完成二者的共同做法都是根据所选的题目,查找资料、讨论、实施,写成方案、报告或成果,并对课题进行陈述,接受他人的提问达姆大学的经管类和信息类课程中,都分别至少有1门课,须以这种方式进行考核项目一般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和讨论课不同的是,给出的项目需多学科知识的共同的应用如“IT-项目管理” 就是用这一教法教授给出的课题源自于企业实际,如某企业采购系统地开发学生从项目设计、实施(设备的配置、具体的软件开发、数据库的建立等等)到调试基本上是真枪实战。
而项目的完成,不仅需要学生们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还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德国大学中电子商务专业的实习一般至少6周,时间可累计,但须在指定岗位,否则实习时间不被认定在德国一个好的实习岗位或企业,不仅要有好的课程成绩,还需层层面试才能获得,所以申请实习也是一次求职过程的演练毕业论文可在学校写(指定或自定),也可在学校批准的情况下,在企业完成企业一般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作为论文题目交给学生做而学生以此问题做文章,既可以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企业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而且随着项目的深入,被公司直接聘用的几率很大因此学生愿意在企业寻找自己的论文题目 2、毕业生就业状况比较 据麦可思的调查,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为86%,专业对口率只有46%本应很有市场的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远不像专家们预测的那样乐观这不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在德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相对其他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收入始终名列前茅据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岗位自2003年以来增加了60%,而计算机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的需求岗位分别增加了32%和9%[3]。
在德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一年内的平均就业率只有80%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90%以上都能在一年内找到和专业关联度很高工作 德国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状况较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德国产业结构中,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例大,同时企业及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因而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二是德国大学宽进严出,大学入门的门槛很低,但要毕业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德国大学生中途退学的比例很高,就电子商务专业来说,退学率为大约30%因此真正能够毕业的学生,整体专业素质较高,也热爱所学专业三是学生真正的学习时间长、内容广而深若按照给出的必修学分的学习时间,两国近似,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德国学生实际上所付出的学习时间,远比给出的多如6周的实习不算在学时内,一些讨论课和项目课给出的时间只是教授简单介绍和集中讨论的时间,项目的实施、资料的查询以及论文的书写都由学生自己掌握;而编程等类课程的实验课,只是有老师在,允许学生提问的时间,而要完成实验证需要几乎2-3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德国大部分课程的笔试都在假期另外很多应用软件,如SAP等,虽未纳入必修课,但在德国经管类的学科中已是“标配”,掌握其中几个基本模块是完成很多课程的前提。
很多工具类的课程都是靠学生自学掌握的 3、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客观的说我国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拥有和掌握上并不落后,其差距主要表现在应用上按照IBM公司对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步骤,企业应先解决信息管理问题,然后考虑合作,最后再实施电子化交易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应用的实践说明,有了扎实的信息化基础,结合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便水到渠成我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恰恰是反过来的: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通过互联网主要是外部沟通的信息化,通过网站获得的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之间就有了“断层”这种方式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并不高,通过一些短暂的培训,就可以对网站进行一般的信息管理随着全社会对电子商务的广泛认识和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有较高IT技术水平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大大增加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在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上进行改进 3.1 课程体系应以技术类课程为重点 虽然电子商务人才应同时具备IT和经管两方面的知识,但并不意味着“平摊”因此能够设计、规划、实施电子化系统是重点。
所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把掌握信息化技术知识作为基础和重点基于这种目标,学校应该在课程的安排和课时上体现出这一要求 3.2 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类院系 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在大都设在经管类的院系中,而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看,基本上和其他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类似,但其竞争力却不及其他专业的学生随着“电子商务概论”等类似“工具课”在很多专业的普及,电子商务专业的所谓“专业知识”已并不占优势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的原因,也有生源的问题在经管商务院系的学生,大都来自于高考中的文科类学生,这些学生理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入学后对信息类学科的学习无论从兴趣、还是从能力上相对于理科学生,都有一定的差异和不足而把专业放在计算机类院系,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会更连贯、合理,实践环境和师资力量也更有利 3.3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的动手、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等能力,是电子商务相关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项目、讨论课等很多在研究生阶段才使用的教学方法,应该引入本科教学中有能力的院校应该把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的科研项目分解,引入本科阶段的教学同时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和一些中小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技术难度适宜的小项目,既能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也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实施和发展。
3.4 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有所侧重 经济管理专业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即涉及生产、营销、金融、物流等微观管理,也涉及到国民经济等宏观管理;而在微观领域中,不同的企业,如生产制造类企业、金融保险类企业和其他服务性企业,由于工作流程不同,管理的重点也不同,电子商务应用的方式也必然不同而在3-4年的时间里,培养一个技术上和管理上门门精通的“全才”是不现实的为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真正对某个领域内有较深的了解,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至少让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比如,如果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希望在金融领域发展,在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应选择2-3门金融管理类的专业课程 虽然电子商务专业在很多高校被列为“小专业”,但是就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看,我国需要大量“适销对路”的电子商务人才因此我们的高等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和改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Joerg E. Staufenbiel, Birgit Giesen. Berufsplanung für den IT-Nachwuchs[M]//Werner Dostal. Arbeitsmarkt Informationstechnologie. Koeln, Staufenbiel, 1999,24-64. [2] 李琪,彭丽芳.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7-170. [3] IAB. Schnittstellenwissen gesucht[J].Uni,2006,2:41. 作者简介: 张颂,新乡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信息和电子商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