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津城乡建设简介.doc
4页江津城乡建设简介(送审稿)江津,位于重庆市西南部,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 资集散地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设县,县名为江州;隋 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城地处长江一要津,改为江津此 后,名称沿用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江津发生翻天覆 地的变化行政区划历经县到市、由市改区的变迁;城市建设从 1983年至2013年,历经八版规划编修,实现由普通小县城提升 到中等城市,由中等城市过渡到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双百”现 代化大城市、再到产城融合美丽滨江城市的历史性跨越30年来,一代代江津建设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在市城乡建委的悉心指导下,开拓进取,不懈奋斗,江津这座千 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宜 居宜业典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重庆市环保 模范区等数I•项殊荣——撤县设市,从小县城迈向中等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 到1992年撤县设市,是江津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历时十多 年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加宽了马路,拆除棚户区,盖起了新楼, 聚集了人口到上世纪90年代初,城区人均居住而积达到7平 方米,道路拓宽为18-25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有了改善。
1992 年12月,江津撤县设市,瞄准建设一个中等城市的目标,城市 建设步入发展阶段,设立琅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迅速拓展城市规 模;启动几江河岸综合治理,滨江路大道上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 拔地而起特别是1997年以来,中马合作修建的长江大桥竣工 通车,长途汽车枢纽站江津客运中心建成投用,城市综合配套设 施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自来水厂供水能力提升到 日供水30万吨等一批城市重点基础设施,使江津中等城市格局 基本形成搏[市设区,由中等城市迈向“一江两岸”区域性中心城市2002年,十六大召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城 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江津城市建设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阶 段2003年6月27 0,重庆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提出把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打造为区域性中心城市2006 年底,国务院批准江津撤市设区,城市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春 天,江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调整城市发展思路,以 城市规划修编为抓手,主动对接主城功能的外溢,努力打造具有 卫星城特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09年底,重庆绕城高速和渝 泸高速江津至白沙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江津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从此,江津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在城市构架和发展走向上,城 市跨江北上,加快构筑以几江、德感“一江两岸”为主的城市核 心区。
同时,通过已建成的江津长江公路大桥、观音岩长江大桥、 鼎山长江大桥和正在建设的几江长江人桥等四座跨江大桥的有 机链接,重点实施区中心医院扩建工程、体育中心新建工程、儿 江中学和琅山小学迁建工程等七大工程,着力搭建开放型城市框 架,实现长江南岸的几江城区与长江北岸的德感、双福并驾齐驱、 联袂发展,形成“一主一副一组团”的城市形态到2009年底, 滨江大道延伸到化肥厂,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路,滨江路由此成 为这座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城市道路形成“一环三横五纵”的 网络,主城区面积扩大到32.34平方公里,“一江两岸”区域 性中心大城市雏形初现实施融城战略,建设产城融合美丽滨江城市2013年,市委市政府实施功能区发展战略,把江津确止为全市未来城镇化 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于是,江津城市建 设打出一套加快发展的组合拳: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融城发 展战略,确定了 “承接主城、联动周边”的发展定位,并将中心 城区确定为“一核两副”架构,“一核”包括几江老城、滨江新 城两个组团,“两副”即双福、支坪两个副中心、副组团几江 老城定位为商业中心;滨江新城定位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金 融中心和滨江宜居区;双福新区定位为主城副中心;支坪组团定 位为以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区。
同时,搭建加快发展的平台按 照"四化”同步发展、城乡统筹先行的要求,立足“重庆大都市 区重要功能板块”功能定位,突出“产城融合、追求品质、滨江 亲水”三大理念,着力打好“品质、亲水、生态、文化”四张牌, 提升“一城”品质,做强滨江新城、双福新区、德感工业园、珞 璜工业园、白沙工业园、现代农业园区和四而山4A景区“七大 平台”,加快推进城市建设“融城、扩容、提质”,加快推进 2000亩鼎山公园、1500亩篆山坪公园建设,10公里长江防洪堤 及滨江路、滨江公园工程(三位一体)建设,一座产城融合的美 丽滨江之城正在崛起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沧桑巨变目前,江津正朝着重庆 城市发展新区“领头羊”的目标挺进中心城区面积达58.2平 方公里、人口 52. 5万,全区城镇化率60. 9%o力争到2016年,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 元,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全区城镇化率达到70%, 基本建成产城融合的美丽滨江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