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美容的溯源、形成与发展综述.docx
8页中医美容的溯源、形成与发展综述 中医美容的起源历史悠久,在中医理论和中国美学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方药、食膳、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形神之美,相关的中医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美容药物学、医学美容技术等学科建设正在得到中医药临床、教学及科研人员的重视为了疏理中医美容在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为临床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史料,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提高,促进中医美容史学科的建设,本文重点对中国现存的古籍文献中有关中医美容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予以综述介绍 1 远古至秦汉时期(公元前 770---公元 220 年) 追溯远古,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原生态的美容活动出现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科学、文化环境又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医学完成了理、法、方、药学术体系的构建,中医美容即是在中医学的理论实践指导下而逐渐形成的 1.1 美容理念与行为起源 《汉书》记载中已开始提倡讲究妇女的姿容,如"女为说己容";[1].《神农本草经》中亦提出了"驻荣";、"轻身耐老";等美容美体的理念[2].殷纣时期记载的"胭脂";,也有载"燕支";、"燕脂";或"焉支";,就是用燕地焉山的红蓝花捣汁凝成,称其能"美人色";,可谓原始的腮红。
在汉代以前已有穿孔吊环术,即以审美为目的的穿耳、戴耳环的习俗[3].早期记载的还有描眉化妆"愁眉";和画眼线"啼粧";[4]. 1.2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形成 战国时期中医学术体系标志性经典着作《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问世,为中医美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等,也成为中医美容学的基本理论指导 1.3 提出了早期的中医审美的基本要求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提出"体察形色法";[5],书中还提出"异方分形法";,认为人的形体与肤色的变化与人的气质、年龄、健康与气血的变化影响直接相关,辨识形体审美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5].《写真古决》创立了中医古画中的"三停五眼";面部定位法,至今仍然是审美的标准和美容外科手术设计的参考[6]. 1.4 中医美容防治方法问世1.4.1 外治法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美容行为见于商代甲骨文有"盥、沫、浴、洗";的记载《说文解字》有沐":沐,洗面也";[7].《礼记》中"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可属损容性疾病早期外治方法现存最早记录的中医美容外治膏药有防治肌肤冻裂伤的 "冬以豚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8].还有外涂防治皮肤干燥的油脂,如用缄羊脂"可以已腊";[9]. 1.4.2 内治法 张仲景创立了辩证施治,按理法方药的思路方法,内服中药以养颜荣肤。
如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癖滞引起的肝斑[10]318;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等内治法[10]198. 1.5 中医美容药物早期记载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养生方》《杂疗方》中载有强身健体、养颜健美、抗衰老的方药《五十二病方》中,就收录有除疣消瘢痤之类的美容药方 13 张,用药有水银、丹砂等[9]32.《山海经》记载美容药物以及治疗粉刺、疣、狐臭等损美性疾病的 11 种药用动植物如"荀草服之美人色";,"嗂草服之媚于人";,"天婴可以已痤";[12].《神农本草经》记载 365 种药,其中 160 余种涉及"悦泽";"、美色";"、轻身";、"头不白";等的美容药物,如"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12],为后世中药美容及药膳美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20-589 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较为纷乱的时期,政局不稳、战事动荡,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也一度影响了中医美容的传承发展但此期因道教的炼丹术、佛教和印度医学的传入,在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医美容的内容 2.1 中医美容方药专篇面世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着《肘后备急方》第五十六篇为至今发现的最早美容专篇。
其中"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惛鄙丑方第五十二";介绍"张贵妃面膏";"、白杨皮散";"、令面白如玉色方";等验方,有用鲜鸡蛋清做面膜治疗面部创伤瘢痕,并有以猪蹄熬渍和以鹿角熬胶作面膜等多种美容方剂和制作方法[13]. 2.2 美容外科术初露弥端 《晋书·魏咏之传》是迄今发现最早记载有修兔唇术:"咏之生而兔缺以投仲堪";[14]证明公元 4~5 世纪中国就已经实施了修补兔唇技术 2.3 中医针灸美容奠定基础 皇甫谧编着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着作,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也为中医美容针灸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此期出现了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葛洪之妻鲍姑,其用"越冈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即能治病又能美容[15]. 3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 581-979 年)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造纸术和印刷术普及,妇女地位提高、美容需求被社会重视此期为中医美容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实用经验的临证医药着作增多,以直接陈述美容保健和损容性疾病治疗的病证方药为多,美容专篇内容丰富渐趋系统,中医美容初步体系形成。
3.1 中医美容药物学形成 医学家、药学家孙思邈着书较集中地论述了中医美容的辨治方药《: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篇中列方 56 首,均为外洗外涂治疗头发或眉毛疾病卷第六下·七窍病下·面药第九篇中列方 81 首,77 首外治方,许多都记载有"令白净悦泽";、"令人白光润";"、治干燥少润";等功效[16].《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药品第六十三,列药9 味[17]17.卷第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篇中列 1 论,美容古方 39 首,美容中药 125 种治疗面(黑干)面(黑曾)、皮肤皴劈、疱痈,并载多首方剂可"令面白悦好";、"令好颜色";、"十日以后色等桃花";.记载有早期的消除瘢痕药[17]74-78.孙氏的学生王焘着《外台秘要方》其中 32 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 97 首,美眉美发方 88 首,澡豆方 9 首,口脂方 3 首,美手方 3 首,香体熏衣方 10 首,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 11 首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 34 首,其中美发方 9 首,香体方 4 首,美手方 7 首,去除面斑方 11 首[18]566-586. 3.2 中医美容保健技术兴起 3.2.1 食物美容保健方法 孙思邈认为常服大黄豆与黄豆芽有"去黑痣、黑干、润泽皮毛";之食疗美容功效,类似的食疗养颜法在《千金要方》"食治";卷内都有记录[16]112-119.孙思邈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19] 是唐代最着名的饮食疗法专着,记载食药 260 味,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极大地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至今对开发和研究食品营养和药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2.2 皮肤美容美发养护技术 孙思邈记载"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17]89"面膏面脂兼疗面病方";、"洗面药方";、"面色光悦方";等外治养护手段诸多"面药";"面脂";类似现今的面霜、润肤膏",手膏";类似现今护手霜",熏衣衣香";相似于现在的香水,"口脂";即口红品种已经十分丰富了 3.2.3 气功美容方法出现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彭祖导引法,以运气促进气血经络充盛来达到悦泽驻颜、形体健美[6] 3.3.3 中医美容化妆及妆品普及《外台秘要》收载化妆品最为丰富,其于卷三十二中载有面膏面脂、澡豆、手膏、口脂、胭脂、桃花粉等 48 首,种类繁多,口红的颜色还包括紫色、朱色、肉色不同颜色,制备过程也记载详实[18]566-573.可见在唐代以妆饰华丽,饰唇浓艳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已成为风尚 3.4 损美性疾病系统归纳 《诸病源候论》对损美性疾病的病因有分别的论述,如"面黑皯候";、"面子候";认为面部皮肤色素沉着主要由"或脏腑有痰饮,或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并提出雀斑"若生而有之者,非药可治";[20]. 3.5 美容外科惊现戕身求美 五代十国在贵族女性中出现了审美畸形的"缠足";术,以小脚为美。
史料记载,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窘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后来宫女们竞相效仿,逐渐流行至民间形成风尚这种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畸形陋习,给妇女身心造成了枷锁般的摧残,直至"五四";运动后才逐渐消声灭迹[6]3. 4 宋元时期(公元 960-1368 年) 宋元时期是中医学史上的辉煌时期,出现了官修医书、学派争鸣,中医从专科化逐步走向专病化和专题化,中医美容保健和诊治已不限于经验结果,还增加了理论陈述分析,承上启下促进了中医美容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外医药交流逐渐频繁,国外药品及香料大量输入中国,也由此丰富了中医美容的内容 4.1 中医美容技术兴盛发展 4.1.1 "佛妆";盛行 宋代出现的"佛妆";近似于现代的倒膜美容术庄绰《鸡肋编》卷上云:契丹女性"冬月以括蒌涂面,谓之佛妆故洁白如玉也";[21] 4.1.2 美容磨削术实施 北宋《圣济总录》记载有用玉摩擦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史料中医美容磨削术,成为现代磨削术的先导[6]4. 4.1.3 美容外科技术提高 《九灵山房集》载[6]3元代已实施鼻梁修补术 4.2 美容药物方剂充实丰富 宋代《太平圣惠方》全书共载入近 2 万首,方中有美容方 980 余首。
第 40 卷以美容方为主,有治粉刺方 10 首、灭瘢痕方 20 首等,共列方 187 首第 41 卷以治发白令黑方为主,有令发润泽方 5 首、治头风白屑方 18 首等,共列方 136 首[22]988-1261.《圣济总录》全书约 2 万首方中有美容方 100余首,并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和使用方法,如用牛乳丸补中养脏、润体悦色等,十分强调内治内调对美容的重要性[23]. 元代宫廷医家着《御药院方》,集录了宋、金、元 3代的宫廷秘方,使得宫廷美容秘方得以保存和公开 其中美容悦泽方甚丰,涉及黑发、润发、生发、悦面、洁齿,如长发滋荣散、藿香散、洗发菊花散、孙仙少女膏、肥皂方等,旋师巫云膏类似现今的染发膏,其成分含木炭灰书中诸多方药均有较好的实用价值[24]. 4.3 美容抗衰老食疗药膳盛行 宋代《太平圣惠方》提出"为医之道,尽善尽美";,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医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要内在的身体健康,也讲究外在的美观,而且讲求延年益寿第94 卷专论神仙方,共列方 121 首,如神仙服黄精法 11首,神仙服地黄法 5 首,神仙服茯苓法 11 首等,大都是抗衰老、轻身益寿、求长生不老的方药[22]1227-1235.陈直撰着《养老奉亲书》等书中都有众多的美容及抗衰老食疗药膳的内容。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二"神仙服饵";记述了 24 种使人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补养药物的制法和功用[25]. 5 明清时期(公元 1368-1840 年) 明清中医药学又有所发展,中医美容保健和诊治在继承传统范式的同时。












